SUMMER
赏石行业综合服务平台
赏石艺术包装/宣传/展览/拍卖/交易/私洽/金融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60岁的欧阳修尚在京任参知政事,早有退隐之心,为自己取了一个新别号:“六一居士”。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知蔡州、小住颖州的欧阳修写下《六一居士传》:“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即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颖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老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即是中国流传下来最早的金石学著作《集古录》。而“六一”者,为欧阳永叔的骨气、才气、大气、逸气集于一身的写照。
乾嘉学者王呜盛在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中说:“然则金石之学,自周汉以至南北咸重矣,而专为一书者,则自欧阳永叔始,自永叔以下,著录者甚多。”可见宋时金石盛况。宋代金石学之兴盛,与礼制重建及史学发展密切相关。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认为:1、中国古青铜礼器和石刻碑帖的收藏形成于宋朝,当时尚古学者空前活跃。皇室继之加入青铜礼器的收藏,至徽宗朝已至数万件。2、文人尚古者通过传拓和著录,使相关古器物的知识得以丰富和传播。3、宋朝的金石学家对古器物的铭文、分类和仪礼活动的系统研究,极大拓展了当时人们的认知。
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中亦云:“其对古金石学之兴味,亦如对书画之兴味,一面鉴赏,一面研究。”学者冯兵在《宋学形成路径的思考史考察》中说:“疑古思潮对北宋之学的直接影响,便是以欧阳修、刘畅为代表率先开启以己意解经之风,并投眼金石补正经史典籍。”欧阳修《集古录目》序云:“因关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世学,庶益于多闻。”郑樵《通志.金石略》序云:“今之方册所传者,已经数千万传之后,其去亲承之道远矣!惟有金石,所以垂不朽。”欧阳修《集古录》中也曾言:“玩而老焉可也。”金石收藏、研究、题跋、与鉴赏,支撑着宋代士大夫的精致生活,推动了宋代审美的建立与拓展,这也是“六一居士”生活中的雅趣之所在吧。
欧阳修(1007-1072)出生于四川绵州,三岁丧父,随母郑氏到隋州投奔叔父欧阳晔。因家境贫寒,无余钱购书。母亲是诗文世家,常带着儿子去孔庙等地寻找文化学习机会,发现孔了庙堂的碑文竞是唐代大家虞世南的手迹,于是常在这块石碑前心识默记,学习书法。幼年的欧阳修由此对古碑石刻产生浓厚的兴趣,当他踏上仕途,宦走八方,足迹所到之处,总会留意金石遗迹,却在有意与无意间,集录出开创性金石学巨著《集古录》。
赵宋王朝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朝代。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做为“祖宗家法”,礼遇士人,扩大科举名额。欧阳修10岁时,在儿时好友家得到一本残破的《昌黎先生文集》,成为他日后倡导古文运动的契机。天圣四年(1023),欧阳修通过随州乡试,取得京城礼部考试资格。天圣七年(1029)春,欧阳修在国子学广文馆考试中荣登榜首。同年秋,在国学解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应试礼部的资格。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礼部贡举开考,欧阳修一举夺魁。一年间,欧阳修由监元、解元、省元三登榜首。稍后殿试,欧阳修以第14名取得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庆历五年(1045),39岁欧阳修被贬滁州等地10年,这段时间也是他的学问成果最丰硕的时期。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醉翁亭记》即是他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他独力完成了《新五代史》的写作,又领衔成书《新唐书》,对24史居功至伟。而金石之学,也在这一时期展开。蔡襄在与欧阳修书信中曾说:“向在河溯,不能自闲,尝集寻前世金石之遗文,自三代以来古文奇字,……盖自庆历乙酉,逮嘉祐壬寅,十有八年,而得千卷。”欧阳修在《集古录序》中说:“故上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将九州,名山大泽,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以为《集古录》。”欧阳修又补言:“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予性颛而嗜古,凡世人所贪者,皆无欲于其间,故得一所好于斯,好之已笃,则力虽未足,犹能致之。”
朱剑心先生《金石学.序例》曰:“金石之学,所以著考订乃身所见之器物文字,而使之永存于天地间,俾后之学者得所鉴焉。……至宋刘原父(刘敞)、欧阳公起,搜集考证,著为专书,而学以立。……更经吕大临、王黼、薛尚功、赵明诚、洪适、王象之诸家,而学乃臻于极盛……”李庶民先生评论:“欧阳修积数十年之功,于金石拓片着意搜求,广采搏寻,孜孜于兹,积稿盈千。又于所获碑石拓本上考证题跋,得四百余条,辑为《集古录跋尾》。”而后两宋金石学著作有约30种流传,经清代藏书家缪荃孙疏理钩沉,金石学幸事也。
晚年的欧阳公,接连上表乞求致仕。熙宁四年(1071)六月,得到神宋恩准,以太了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七月初,回到魂牵梦萦的颖州,并有诗曰:“……犹须五物称居士,不及颜回饮一瓢。”那些书香金石早已在颖州西湖之畔,等待欧阳公的到来。九月初,苏轼兄弟到来拜见恩公,欣赏金石古拓,把酒言欢,谁知竟成诀别。转年七月,66岁的欧阳公于颖州溘然长逝,留下了一世英名和丰富的文化遗产。20年后,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颖州,面向西湖而祭,文中有“颖人思公”而“垂涕失声”,此天下之声也。
·END·
本文作者,《汇石融通》特约作者——文甡
【文甡——专栏赏析】
文甡:文人与金石-马衡
文甡:文人与金石(甲骨)-李鹤年
【文甡】文人与金石(甲骨)-王国维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咨询
客服电话:15901699489
邮箱:hsrt_hjcsrttx@163.com
汇石融通
中国观赏石金融服务平台
汇聚融通公众号 汇石艺术空间
长按,识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