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2024年度十大好书

企业   2024-12-20 14:48   北京  


虚构类


1. 《All Fours》(暂译为《狗趴》)

米兰达·朱利 著
米兰达·朱利的第二本小说讲的是一个已婚妈妈兼艺术家的故事。她本来想自己开车出去玩一趟,结果在离家不远的汽车旅馆跟一个年轻的租车小哥搞上了,旅行也泡汤了。这本书现在火得不行,成了大家都在聊的话题,尤其是四十多岁的阿姨们,都说这是“第一部伟大的更年期小说”。

other

book reviews

Kirkus Reviews这本书被称为“对摆脱传统生活‘预制结构’的温柔而奇特的论述”,并且是“2024年最佳书籍之一”。书评指出,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年女性在单人越野公路旅行中,意外地住进了一家汽车旅馆,并与当地一名男子发展出一段亲密关系。书评称赞了作者Miranda July的独特写作风格和对人类亲密关系的大胆探索。
BookBrowse:这本书被描述为“大胆、温柔、幽默且令人惊讶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半知名艺术家在中年时期寻求新自由的故事。书评强调了Miranda July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女性生活的深刻洞察。

2.《Good Material》(《好素材》)
多莉·奥尔德顿 著
多莉·奥尔德顿这本小说真的绝了!讲的是一个35岁、在伦敦混的喜剧演员,事业有点惨淡。刚失恋的他还没缓过劲来,就发现周围的朋友们都脱单了,简直扎心。书里各种神对话,尴尬到爆炸的初次约会,还有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找房记。奥尔德顿完全不走寻常路,什么老套的性别设定、结婚桥段,统统out!她简直就是现代诺拉·艾芙隆本隆,把浪漫喜剧玩出了新花样。《好素材》里没有边缘人物,个个都超有戏。最后还有一个大反转,让你在哈哈大笑之后,还能思考人生,比如独立、冒险、怎么活出自我之类的。

other

book reviews

豆瓣读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位35岁的伦敦喜剧演员安迪的故事,他在朋友的备用房间里生活,等待自己的单口喜剧事业起飞,同时努力处理与唯一真爱分手后的生活困境。书评称赞了奥尔德顿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人类关系的深刻洞察。
联合早报网:这本书被描述为“温暖、智慧、幽默且令人痛苦地贴近现实”。书评强调了奥尔德顿对现代人际关系的敏锐观察和对成长痛苦的真实描绘。

3.《James》(《詹姆斯》)
帕西瓦尔·埃弗雷特 著
要改写美国文学史上最牛的书之一,那得有多大的胆子、多深的功底、多远的眼光啊!但埃弗雷特在《詹姆斯》这本书里就证明了他有这实力。这本书完全颠覆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从哈克的角度讲故事,而是换成了跟他一起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那个黑奴——吉姆(或者人家自己说是詹姆斯)。从詹姆斯的视角看,他可不是个简单的跟班,他是个深藏不露的思想家和写字高手,为了自由拼了命地抗争。埃弗雷特这书简直一举三得——既揭露了美国历史上的黑暗面,又让一部经典名著变得更丰富更有深度,而且它本身也是一本超级精彩的原创作品。

other

book reviews

Goodreads:这本书被称为“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精彩重构”,讲述了奴隶吉姆(现在称为詹姆斯)的视角。书评称赞了埃弗雷特对种族主义和奴隶制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吉姆这一角色的全新诠释。

Kirkus Reviews:这本书被誉为“2024年最佳书籍之一”,并获得了多项文学奖项。书评指出,埃弗雷特通过吉姆的视角,重新讲述了马克·吐温的经典故事,展现了吉姆的智慧和勇气。

The Booker Prizes:这本书被描述为“对身份、归属感和保护所爱之人的牺牲的深刻冥想”,重新诠释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书评强调了詹姆斯和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危险旅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如何发展。
4.《Martyr!》(《殉道者!》)
卡韦赫·阿克巴尔 著
赛勒斯·沙姆斯,一个梦想成为诗人的伊朗裔美国小哥,可惜现在是个戒毒中的瘾君子,困在中西部一个不知道啥名的小镇里,过着毕业即失业的“咸鱼”生活。工作没劲,戒酒会也敷衍了事,天天不是缅怀去世的爹妈,就是YY自己嗝屁的样子。总之,丧到家了。但!阿克巴尔这本处女作可就厉害了,完全不是这个调调!他带着赛勒斯一边“考古”家族秘史,一边寻找人生真谛,从公路旅行到纽约,再到布鲁克林博物馆的“高光时刻”,硬生生把一个丧气的故事变成了燃爆的励志片,文笔那是相当可以,人物也超有梗,剧情反转更是让你直呼“卧槽”。

other

book reviews

Goodreads:这本书被称为“对我们如何在信仰、艺术、自我和他人中寻找意义的颂歌”,讲述了一位伊朗移民的孤儿儿子在戒酒后,开始了一段寻找意义的旅程。
Kirkus Reviews:这本书被誉为“哲学论述与成瘾叙事的结合,包裹在一部探索小说中”。书评指出,小说的主角Cyrus Shams是一位伊朗裔美国人,他在戒酒后,开始了一段寻找生活意义的旅程。

The Masters Review:这本书被描述为“关于如何成为艺术家、伊朗人以及如何赋予生活和死亡意义的深刻冥想”。书评强调了作者在小说中对文化和传统的锐利批判。
5. 《You Dreamed of Empires》(《梦见了帝国》)
阿尔瓦罗·恩里格 著;娜塔莎·维默 译
恩里格这人,写历史就跟玩游戏似的,这次他把“游戏地图”选在了16世纪的特诺奇蒂特兰(现在的墨西哥城)。故事是这样的:科尔特斯带着他的“小弟们”去拜访蒙特祖玛,参加了一场“世纪会晤”,说是两个文明的交流,其实就是两个帝国在battle。这场面,你说紧张吧,那是真紧张,但两边实力差距又大到让人觉得有点魔幻现实主义。虽然蒙特祖玛自己有点“被害妄想症”,总觉得有人要害他,搞出了一些小插曲,但整体来说,他这边还是hold住了场面。书里既有让人不忍直视的屠杀,也有很多“高级黑”的幽默,绝对让你印象深刻。

other

book reviews

Kirkus Reviews:这本书被称为“对反殖民主义主题的独特诠释”,讲述了1520年西班牙征服者赫尔南·科尔特斯与阿兹特克帝国之间的冲突。书评指出,恩里格通过两个年轻代表的视角,展示了两种文化在外交上的较量。
Goodreads:这本书被描述为“一个关于殖民复仇的幻觉般的故事”,重现了特诺奇蒂特兰在其巅峰时期的景象,并重新想象了其命运。书评称赞了恩里格的独特叙事风格和对历史的重新诠释。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这本书被誉为“一个关于‘如果’的故事”,讲述了1519年科尔特斯进入特诺奇蒂特兰的那一天。书评强调了恩里格通过幻觉般的文字,创造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



非虚构类


6. 《Cold Crematorium》(《冰冷的火葬场》)
约瑟夫·德布赖采尼 著;保罗·欧尔奇瓦里 译
德布赖采尼39岁那年,被祖国匈牙利一脚踹到了他说的“奥斯维辛那个地狱”。后来他写了本书,记录了这段非人类的经历,这本书简直没法分类。《冰冷的火葬场》1950年首版,绝对是神作,冷静又深刻。在运牛车里,他看到一个难兄难弟,手还保持着抽烟的动作,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样;刚到奥斯维辛,就撞上了他在家乡避之不及的那个“灵魂钢琴师”(弹得稀烂)。这不仅仅是绝望中的苦笑,更是为了守住人性底线、为了把那些超出认知的恐怖经历拉回现实的挣扎。什么“见证了人类的善与恶”这种老生常谈就别说了,德布赖采尼用他的笔,把这些血淋淋的真相都摆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自己去消化。

other

book reviews

Goodreads这本书被称为“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和尊严的深刻探索”,讲述了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经历。书评称赞了德布赖采尼的精准和不带感情的叙述风格。
Kirkus Reviews:这本书被誉为“对大屠杀经历的独特见解”,并被比作埃利·维瑟尔和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书评指出,德布赖采尼通过冷静的新闻报道风格,详细描述了集中营中的饥饿和非人化。

7.《Everyone Who Is Gone Is Here》(《走了的人都在这里》)
乔纳森·布利策 著
《纽约客》大佬布利策出手了,这次他盯上了美国南部边境的烂摊子,直接开喷,说现在那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新闻、拘留营,还有那些孤立无援的小孩,都得怪冷战后美国搞的那些幺蛾子政策。他这文章,一会儿带你回顾中美洲那些“水深火热”的内战,看看是怎么把人逼到美国的,一会儿又diss那些雪上加霜的政策,这些政策还经常自己打脸。书里的人物也是五花八门,有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的政客,有从萨尔瓦多跑来芝加哥打拼的“打工人”,还有在洛杉矶怎么都洗不白的“道上兄弟”。总之,这事儿复杂得很,背后都是血和泪。布利策这笔力,那是杠杠的,把这么大的事儿写得明明白白,还始终关注着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

other

book reviews

Kirkus Reviews这本书被称为“令人警醒的、报道详实的历史书”,讲述了美国与中美洲之间的复杂关系。书评指出,布利策通过对美国移民政策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中美洲国家的困境以及移民潮的根源。
Foreign Affairs:书评称赞了布利策对中美洲移民所面临的创伤的细致描绘,并指出他在描述美国移民政策的曲折变化时尤为令人信服。书评还提到,布利策的书展示了美国政府机构在处理移民问题时的困境和挑战。

ReVista:这本书被描述为“关于美国当前移民紧急情况的必读书籍”。书评指出,布利策的书更多地关注了几十年前的中美洲内战及其对今天移民问题的影响,而不是当前的移民危机。

8.《I Heard Her Call My Name》(《我听到她叫我的名字》)
露西·桑特 著
这位老牌的文学和文化评论家,66岁才官宣自己是跨性别者。她在给家人的邮件里,形容当时的心情,简直是“蓝瘦,香菇”——她的人生就像错过了另一个平行宇宙,一个“变脸”APP让她看到了自己如果从小就是个妹子会过上怎样的生活。“人生前五十年,就像石沉大海,再也捞不回来了。”桑特在书里“考古”了自己的前半生:在与世隔绝的移民家庭当独生子女,在七十年代的纽约“打拼”,以及她如何一边靠写字寻找人生的意义,一边又死守着自己最大的秘密。桑特勇敢地记录了这场由内而外的“变形记”,这既是一次新生,也是一次回家。

other

book reviews

Goodreads:这本书被称为“对跨性别旅程的深刻探讨”,并被誉为“那些需要指导的人们的标准读物”。书评指出,桑特通过这本回忆录,展示了她在60多岁时选择性别转换的过程,充满了对复杂性和清晰度的大胆追求。

The TLS:书评称赞了桑特对过去的重新塑造,并指出这本书开篇于她在2021年2月发给朋友们的一封充满喜悦的电子邮件,宣布她已经完成了性别转换。书评还提到,桑特通过这本书展示了她在不同文化中的移民经历,以及她在纽约波希米亚生活中的探索。

Kirkus Reviews:这本书被描述为“对长期寻找身份的吸引人的分析”,并详细描述了桑特在60多岁时从男性到女性的性别转换过程。书评强调了她对心理动态的敏锐评论,以及她在纽约波希米亚生活中的生动描绘。

9.《Reagan》(《里根》)
马克斯·布特 著
这本关于美国第40任总统的传记,文笔那是相当的可以,既有干货,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作者布特,是个研究历史和外交政策的大佬,从小就是里根的“铁粉”。结果,花了十年时间“扒”了里根的各种资料后,他开始怀疑人生了:他以前的男神,是不是给后来“懂王”特朗普上位做了“嫁衣”?“懂王”这波操作,直接把布特逼得“脱粉回踩”右派了。这本书“起底”了里根的发家史:他一开始也算是“根正苗红”的新政支持者,后来摇身一变,成了个靠反共口号“带节奏”、玩种族主义“梗”的“老司机”,最后混成了个乐观的、美国味儿十足的政治“顶流”。布特说了句大实话:“不了解罗纳德·里根,你就别想搞懂20世纪的美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other

book reviews

Goodreads这本书被称为“对里根总统生平的详细描述”,并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好评。书评指出,布特通过对里根总统的深入研究,展示了他如何从一个反共言论激发民众的内行,最终成为一名乐观的、具有典型美国人特质的政治元老。
Kirkus Reviews:这本书被誉为“对里根总统的文笔优雅的传记”,书评强调了布特在书中展示了里根的权威性和灵活风格。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书评称赞了布特对里根生平的详细描述,特别是他如何从新政起源初露头角,成为一名权威性和灵活性兼具的领导者。

10.《The Wide Wide Sea》(《大海无边无涯》)
汉普顿·赛德斯 著
赛德斯这本历史书写得真绝了,讲的是18世纪英国海军大佬詹姆斯·库克的“终极环球之旅”(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他把各路学者的研究成果、欧洲水手的“一手瓜”,还有太平洋土著的“口述历史”都“盘”到了一起,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故事。故事从英国开场,那时候启蒙运动都快“凉凉”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完全被帝国主义的野心和“圣母心”给盖住了。书里既有各种刺激的海上历险记,也有对波利尼西亚文化的深度“解析”,还有冰天雪地里各种奇葩动物的“图鉴”。赛德斯用他那支“神笔”,剖析了库克为啥越走越暴躁,还揭示了这位探险家是如何直面自己和同伙为了扩大欧洲“版图”给世界造成的“后遗症”的。

other

book reviews

Kirkus Reviews这本书被誉为“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历史著作,讲述了詹姆斯·库克船长的最后一次航行”。书评指出,赛德斯通过大量当代资料,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充满了历史背景。
Goodreads:这本书被描述为“关于探索时代最重要航行的史诗般叙述”,并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好评。书评称赞了赛德斯对库克船长最后一次航行的详细描述,以及他对土著人民的尊重和好奇心。

Bookclb:书评称赞了赛德斯对库克船长最后一次航行的描绘,特别是他如何在18世纪的探索、科学探究和文化冲突中导航。书评还提到,赛德斯通过生动的文字,展示了库克船长的复杂性格和他与土著人民的互动。

题图:pixabay
-END-
【编辑推荐】


新东方英语
新东方旗下新媒体,提供实用的备考技巧、留学咨询、双语美文等英语学习素材,跟新东方名师一起,快乐学英语,轻松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