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中国当代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
在成为作家前,余华是一名乡镇卫生院的牙科医生。什么原因让他“弃医从文”呢?通过下面的文字,我们来一起了解下——一位作家的诞生之路!
二十年前,我是一名牙科医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手握钢钳,每天拔牙长达八个小时。
在我们中国的过去,牙医是属于跑江湖一类,通常和理发的或者修鞋的为伍,在繁华的街区撑开一把油布雨伞,将钳子、锤子等器械在桌上一字排开,同时也将以往拔下的牙齿一字排开,以此招徕顾客。这样的牙医都是独自一人,不需要助手,和修鞋匠一样挑着一副担子游走四方。
我是他们的继承者。虽然我在属于国家的医院里工作,但是我的前辈们都是从油布雨伞下走进医院的楼房,没有一个来自医学院。我所在的医院以拔牙为主,只有二十来人,因牙痛难忍前来治病的人都把我们的医院叫成“牙齿店”,很少有人认为我们是一家医院。与牙科医生这个现在已经知识分子化的职业相比,我觉得自己其实是一名店员。
我就是那时候开始写作的。我在“牙齿店”干了五年,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我感到无聊至极。当时,我经常站在临街的窗前,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心里十分羡慕。有一次我问一位在文化馆工作的人,问他为什么经常在大街上游玩。他告诉我:这就是他的工作。我心想这样的工作倒是很适合我。于是我决定写作,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文化馆。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对我来说,作曲和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我只能写作了。
现在,我已经有十五年的写作历史了,我已经知道写作会改变一个人,会将一个刚强的人变得眼泪汪汪,会将一个果断的人变得犹豫不决,会将一个勇敢的人变得胆小怕事,最后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贬低写作,恰恰是为了要说明文学或者说是写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因为文学的力量就是在于软化人的心灵,写作的过程直接助长了这样的力量,它使作家变得越来越警觉和伤感的同时,也使他的心灵经常地感到柔弱无援。他会发现自己深陷其中的世界与四周的现实若即若离,而且还会格格不入。
然后他就发现自己已经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准则,或者说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具有了无孔不入的本领,他的内心已经变得异常的丰富。这样的丰富就是来自于长时间的写作,来自于身体肌肉衰退后警觉和智慧的茁壮成长,而且这丰富总是容易受到伤害。
就像你们伟大的但丁,在那部伟大的《神曲》里,奇妙的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我对《神曲》的喜爱无与伦比。但丁在诗句里表达语言的速度时,这样告诉我们:箭中了目标,离了弦。另一位伟大的作家叫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人,他对但丁的仰慕不亚于我。在他的一篇有趣的故事里,写到了两个博尔赫斯,一个六十多岁,另一个已经八十高龄了。他让两个博尔赫斯在漫长旅途中的客栈相遇,当年老的博尔赫斯说话时,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写声音的,年轻一些的博尔赫斯这样想:“是我经常在我的录音带上听到的那种声音。”多么微妙的差异,通过录音带的转折,博尔赫斯向我们揭示出了一致性中隐藏的差异。伟大的作家无不如此,我在这里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我相信这份名单长到可以超过我们中国没完没了的菜谱。
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像我这一代人是在没有文学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当我成年以后,我开始喜爱文学的时候,正是中国对文学解禁的时代,我至今记得当初在书店前长长的购书人流,这样的情景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这是无数人汇聚起来的饥渴,是一个时代对书籍的饥渴,我置身其间,就像一滴水汇入大海一样,我一下子面对了浩若烟海的文学,我要面对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的现代文学,我失去了阅读的秩序,如同在海上看不见陆地的漂流,我的阅读更像是生存中的挣扎,最后我选择了外国文学。我的选择是一位作家的选择,或者说是为了写作的选择,而不是生活态度和人生感受的选择。因为只有在外国文学里,我才真正了解写作的技巧,然后通过自己的写作去认识文学有着多么丰富的表达,去认识文学的美妙和乐趣,虽然它们反过来也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感受,然而始终不是根本的和决定性的。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一直以中国的方式成长和思考,而且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也将一如既往;然而作为一位中国作家,我却有幸让外国文学抚养成人。除了我们自己的语言,我不懂其他任何语言,但是我们中国有一些很好的翻译家,我很想在这里举出他们的名字,可是时间不允许我这样做。我就是通过他们的出色的翻译,才得以知道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文学是多么辉煌。
我真正要说的是文学的力量就在这里,在但丁的诗句里和博尔赫斯的比喻里,在一切伟大作家的叙述里,在那些转瞬即逝的意象和活生生的对白里,在那些妙不可言同时又真实可信的描写里……这些都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让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因为但丁告诉我们:人是承受不幸的方柱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物体能够比方柱体更加稳定可靠?
以上内容选自《我的文学白日梦:余华散文精选》P242:我为何成为作家
余华的小说让人哭,余华的散文惹人笑……
余华的小说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和真实的情感描写著称,让人读后感到沉重和震撼。而余华的散文作品则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著称,让人读后忍俊不禁。
余华近年在媒体上的火爆“破圈”,展示出他更加朴实、贴近生活的一面,读者对他本人与他小说的印象迥然不同。而读过余华的散文,才能明白他为什么这么会写小说。
《我的文学白日梦:余华散文精选》是余华2023年新版本的散文精选集,收录三十九篇余华历年创作的散文佳作,从中可以一窥余华的四十年创作历程。在本书中余华讲述了他成为作家前的故事与小说创作的背后的故事。
本书还特别收录了2022年电影《无负今日》中“余华大师课”的演讲文稿,也就是书中《我已经懂得如何尊重我笔下的人物》一篇。
电影《无负今日》中“余华大师课”截图
在其中他集中讲述了《活着》创作背后的故事,例如关于叙述视角(从原本的第三人称写作改为第一人称)的转变,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P282):“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个改变带来了什么,仅仅认为这是一种技巧上的选择……但是过了一些年以后,我开始发现不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改变。……读者在读《活着》时会觉得,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了,除了苦难就是苦难——但是富贵从自己的角度来讲述一生的故事时,其中是充满了幸福……人生的价值是属于自己的感受的,不属于别人的看法。”
新东方图书面向广大读者,持续推出中国当代名家的散文精选系列,带领读者回归阅读的本质: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愉悦与滋养。
此系列目前已出版三册,除《我的文学白日梦:余华散文精选》外,还有《那时我在山间歌唱:梁晓声散文精选》、《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周国平散文精选》。
这三本新书均以“成长”为切入角度,更多是为当代的年轻人群体及广大的青少年所考虑,试图让青年人通过阅读这些名家散文和他们的成长回忆,得到启发和励志,帮助读者在阅读中更加美好地成长。
俞敏洪说“人生在世,总要做一些绝对不会后悔的事情,而阅读,就是你怎么做都不会后悔的事情,尤其是当你阅读的是文笔和内容俱佳的散文。”
“东方名家散文选”系列正在热卖中,
欢迎在京东、当当搜索对应书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