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正在流行:跟着父母学省钱,抠门成瘾,人间清醒

文摘   2024-11-12 17:03   湖北  

(关注视频号直播间订阅有专属福利哦!)

文 = 十点肖肖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消费降级”,大概是近几年很多人生活的“主旋律”。

都说“普通人的钱不是赚出来的,而是省出来的”。

这话说着轻松,但真做起来才发现: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有人想严格限制自己的支出,结果却变成“前两天一点不买,后两天狂买一堆”的报复性消费。

有人则选择“用更少的钱买质量更次的产品”,结果不仅退货率变高了,生活质量也随之一路下滑。

那到底有没有“既能少花钱,还不降低生活质量”的“省钱秘籍”呢?

最近,一批网友给出了一个新答案:

跟着爸妈学省钱。




网友夏天最近想买两床新的被褥子。

她先是去家门口的商场逛了一圈:

凡是能看上眼的被褥子,都是知名品牌,一床就要五六百块。

“这一下就要花掉一千多,好心疼。”

夏天又去某宝找:

褥子倒是挑到满意的了,价格也能接受。

但她翻完评论区后,又犹豫了:

“这被子有味道,晒了好几天太阳也没散。”

“我怀疑,这被子的填充物不是纯棉花。”

“被子太沉了,运费险不足以支付退货时的运费。”

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夏天的妈妈给了她一条“新思路”:

“不如,我带你去咱家附近的家纺市场看看吧。”


家纺市场位于老城区的一个塑料大棚里。

会来这儿逛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

夏天跟着妈妈,走到一个手工棉被店。

“咱家的被子,这些年都是从这儿做的。”

店里的老板娘向夏天展示了各种棉花和布料。

价格也划算,最贵的棉花做一床被褥子也不过200多块。

除了货好,老板娘的服务态度也很到位:

在缝褥子之前,会先把外面的棉布洗好晾干。

等褥子做好了,还会给客人送货上门。

夏天当即拍板,订购2床被褥子。

后来,夏天躺在新买的褥子上,感觉这波儿钱省的很有满足感:

“不仅和商场里的货一样舒服,价格也便宜。

最重要的是,还多了眼见为实的踏实感和亲自挑选的乐趣。”

除此之外,父母辈还有几个常见的省钱思路,也值得分享:

1)物尽其用

既然花了钱,就要“榨干”物品的每一分价值。

例如,倒不出来的乳液,会倒放在罐子里,快用完的洗发水,会兑点水摇一摇,这样就都还能再用几次。

图源@网友晶晶的小马甲

2)坚持长期主义

一样东西,只要没坏就会一直用。

像我妈妈买东西就在乎质感,不追求潮流。

年轻时买衣服,就爱买“耐看+质量好”的。

这样一件衣服能穿十几年,不坏也不过时。

她总和我说:

“买东西,在精不在多”。

“用贵一些的价格,买质量好的东西,用的足够久,算下来也是省钱了。”

3)一物一件

对于同样功能的东西,只买一个

喝水的杯子,一人一个。

冬天穿的保暖内衣,一人2套,够换就好,穿坏再买。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真的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十点君翻过许多网友的帖子,关于“在吃上爸妈都是如何省钱的”,大家的回答很统一:

戒外卖,自己做饭;

戒网购,亲自去菜市场买菜。


外卖固然方便,但随便点份快餐,就要二三十。

同样的菜,若是自己做能省一半。

网购来的蔬菜虽然清洗干净,包装精美,但都“量少价高”,也很容易还没吃完就放坏了。

远不如去菜市场“吃多少买多少”来的新鲜划算。


不过,同样是“自己买菜自己煮”,里面也有不少省钱的“门道”。

豆瓣网友@半糖冰美式分享的自家父母的“省钱经”,很值得大家参考。

1)互惠互利

因为常年去菜市场买菜,所以网友父亲把家周围的菜价摸的门清儿:

哪个市场什么时间哪样东西最便宜。

每天早上,网友父亲都走固定的买菜路线,去固定的摊位买菜。

因为是摊贩们的老主顾,同样的菜色,父亲买就会更便宜些。

同时,如果家里亲戚谁家要办点“大事”需要采购,父亲也会把他们介绍给自己熟悉的摊贩。

这样一来,网友父亲和摊贩们就达成了“互惠互利”的共赢。


2)做个有心人

我们都知道,批发的价格比单买更便宜。

网友爱吃海苔,常从网上买几大包回来。

后来,妈妈注意到了包装袋上的二维码,添加了厂家的客服微信,然后直接从厂家批发了一大箱海苔,比网购便宜多了。

无独有偶。

网友父亲发觉近期市场里的叉烧包涨价了,就留心观察了一下。

发现店铺里的叉烧包不是自己做的,而是快递小哥直接送成品上门的。

于是,父亲就和网友商量,看能不能直接找到批发的商家,从人家那儿买。

你们别说,在一番研究下,还真找到了。

价格的确比市场上便宜了不少。

3)巧用时间差

逢年过节,市场里的物价都会翻倍。

所以,网友父亲往往会提前储备年货。

每次去市场,看到哪个东西物价低,就多买些存在冰箱里。

尤其是大闸蟹之类的活鲜,会提前买回来马上放进冷冻。

吃的时候,再拿出来解冻蒸煮就行。

这样不仅价格便宜,还保证了肉质鲜美。



相较容易“不拘小钱”的年轻人,父母辈在储蓄上大多有个核心理念:

积少成多,不小看任何一分钱。

网友@我是一个小脑壳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一次,她无意间发现妈妈的理财通里有14万的余额。

网友是单亲家庭,家境不好,母亲赚的钱向来只能满足温饱。

因此,这个存款让她有些震惊。

后来妈妈和女儿说,这笔钱是她用15年攒的。

原来,从2009年开始,母亲就买理财存钱保险。

她当时月工资是1千,每年会存5千进理财保险,共缴纳10年。

当2019年结束缴纳后,要“封账”5年,这样等到2024年就能拿到6万块。

除此之外,这10几年里母亲随着收入的增长,还陆续买了其他存款保险。

银行里还有两三个长期定期。

这些积蓄零零总总加在一起,共攒了14万。


评论区的网友也有类似的经验。

过去网友总觉得,存钱要凑整,且要一次性存个“大钱”。

但他妈妈却说:

“有500存500,有1000存1000。

钱放在手里,很容易就花掉了。

倒不如有多少存多少,这样长期下来,也能攒不少钱。”


也有网友的父母是体力劳动者,本职工资够家里的基础开销。

但为了多攒点钱,他们会额外接点“私活”。

母亲会做上门保洁,住户不要的废品、旧衣服、纸壳,她都会拿去卖掉。

这样一个月能多赚一两千元。

父亲则和零食铺达成合作,会定期去收店里的旧纸壳,然后再去远一点的地方卖掉,可以赚2毛/斤的差价。

这样一个月下来,也能多赚1000元。

除了“积少成多”外,十点君还发现很多会存钱的父母都坚持:

先存钱,再支出。

图源@网友lida不是力气大

例如夫妻两人的工资,谁赚的少,就花赚的少的那份。

另一份留点备用金,其余全都存起来。

然后再根据手里的钱,来规划每个月的开销。

我们都明白:

在当下的大环境里,钱是越来越难赚了。

因此不论赚钱还是攒钱,比起追逐“大目标”,不轻视每一分小钱或许可行度更高。



之前在某音上刷到,博主@小暖阿姨分享的“父母退休后的旅居生活”,蛮触动我的。

小暖阿姨的父母退休后,就开始了逐海而居的自驾游。

为了过上“低消费但高品质”的生活,叔叔阿姨有一套自己的“省钱哲学”。

花销最大的住宿,他们不用手机app预定,而是每到一个新地方现找。

为了能住到“又便宜,体验感又好”的地方,还常常会找些偏僻的小镇。


其次就是吃饭。

叔叔阿姨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先找附近的菜市场。

然后购买当地的时令蔬菜和刚从海里捞上来的鱼虾,自己回来做饭。

如果他们住到了没有菜市场的地方,就会“随机应变”,跟随当地人一起生活。


例如住在海南乐东的乡下时,当地只有一个卖菜的小贩。

每天小贩开车来时,街坊邻居都奔走相告,大家一窝蜂地去买菜。

因为去镇上的大超市要开车,邻居们就会搭着叔叔的车去。

作为“回礼”,邻居们也会和叔叔分享家里种的蔬果。


叔叔阿姨还收到过环卫工人送的椰子。

因为当地人烟稀少,很多椰子都没人吃。

除了这些“大事”,小暖阿姨的父母在生活的“犄角旮旯”里也有着精细的智慧。

像是带着卷起来就能走的硅胶案板和塑料片小刀,方便做饭又好携带;


又或是把鸡蛋托剪成4格的小块,把吃不完的鸡蛋装在里面,摞在小纸箱里带走,不占空间也不怕把鸡蛋压坏;


还有在汽车的座椅上装个挡板,困了就放下来靠着睡觉,醒了可以马上收起来。

每次看到父母的生活,小暖阿姨都忍不住感慨:

“爸妈的生活智慧,让生活在北京只会打卡网红餐厅的我,自愧不如。

这样的日子,才真正触摸到了生活的实感,流动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十点君也有同感。

在做这期选题时,我有一个感触很深:

那些真正省下钱,且不降低生活质量的父母们,往往是有大智慧的。

他们对于生活有更深刻的原生体验与观察:

在和人的互动中,享受着“互惠互利”的快乐。

在和柴米油盐的交手中,把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省钱,不过是父母们努力生活后的结果。

而这些,是整日泡在互联网上,直接汲取网友二手经验的我们,所无法体会的。

也难怪有人说:

“以前总‘嫌弃’爸妈跟不上时代。

直到我后来吃亏多了,才发现生活能教会我们的,不比互联网少。”

点个【在看】吧,祝福每个人都有更多省钱的智慧。

你曾从父母身上学到过省钱技巧吗?又经历过什么省钱小故事呢?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聊聊。

- End -



关于作者

十点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本文来源公众号:十点读书(ID:duhaoshu),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湖北特别关注经授权转载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 往期推荐·


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的人,可能不是抑郁,而是忽视了这个危机

点击阅读


读了10遍《肖申克的救赎》我顿悟:聪明人都在低谷期改命

点击阅读

最好的人生态度:不给自己设限

点击阅读

人生建议:不要长期待在家里

点击阅读




编发:苏卓琳  欧阳蔚  吴雯丽

审核:陈剑

出品:特别关注融媒体中心

⬇⬇更多优惠活动点击「阅读原文」,欢迎进入特别商城订阅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杂志官方公众号。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