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长江·长江文学周”,回顾名家经典作品

文摘   2024-10-26 17:01   湖北  



文学长江,击水中流。


近日,2024长江文化艺术季“遇见长江·长江文学周”在武汉开幕。


“文学周”设置9大项共13场文学活动,分别在武汉、襄阳、宜昌、荆州、孝感、黄冈等地举行。


活动邀请了李敬泽、阎晶明、陈彦、熊召政、刘醒龙、柳建伟、何向阳、孙甘露、李洱、乔叶等知名作家,共话长江与文学。


《特别关注》曾选摘其中多位名家经典作品,特与各位读友一起回顾精彩片段。


01 李敬泽


“作家最好的东西已经放到书里,生活中剩下的都是渣了。”



1964年1月生,祖籍山西芮城。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读好书的时间


我喜欢那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书:它告诉我的是我所不知的。


还有那些孤独的书:必须孤独地读,孤独地领会和思考。


读这样的书时,我不会想象我正与千万人一起读它,那太热闹,而读书的主要乐趣,我认为就是安静。


有了好书,还得有时间读它。而现在的人们多么忙啊,怎么办呢?


回答如下:


那就不读。既然那么忙,既然有那么多更有趣的事可做,就不读算了。


没时间读书,但是买书。比如我,我的书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堆到地上。


我没时间把这些书一本一本读完,但是,我要买,一定要买,买下来堆在书房里,让我觉得终有一天会把这本书拿起来,看下去。


不管多忙,爱书的人总会读书的。


哪怕每天十页、二十页,哪怕是临睡前的床头,起床后在马桶上。哪怕读了就忘,哪怕读了无用。


对我来说,偷得半晌闲,随手乱翻书,这就是幸福。


——《特别关注》第164期“书中事”


02 阎晶明


“鲁迅都是从一些极端的人群身上来找见一种普通中国人恰恰缺乏的东西。如果这种劲头、这种精神能转化为一种正能量的话,那么鲁迅所说的拯救国民性的目的很可能更容易达到。”



1961年生,山西人,获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任职于山西省作家协会,现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总编辑。



鲁迅不讲大道理


鲁迅在讲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不是用大道理来讲。


他讲的很多例子往往是出人意料的,非常的小,甚至在我们看来都是一些反例,但是他要正面讲。


鲁迅强调一种精神叫“韧性的战斗精神”,他讲到了天津的“青皮”。


所谓“青皮”,是指一些无业的人,每天在社会上游荡,在火车站盯梢。等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去给人家扛行李,跟人家要两个钱。


人家说路很近,青皮就说那也要两块;人家说行李很轻,青皮说那也要两块;最后这个人说,不用了,我自己扛行李,青皮说还是要两块。


他不管你路远路近,不管你行李重还是行李轻,甚至不管你让不让他扛,这两块钱你给定了。


这真是一种无赖的精神。鲁迅却说,青皮的这种做法当然不足取,但是那种韧性值得我们学习。


他讲这种韧性的精神,举的不是那些非常高大的、有史可稽的例子来说明中国人可能做事不彻底、缺乏韧性,往往从我们看来是不足取的一件事情上,他反而看到了一种难得的东西。


——《特别关注》第237期“书中事”


03 陈  彦


“母亲是儿子永远的根基。只要这个根基在,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有一种真正的人生归属感。”



 1963年出生,陕西镇安人,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让母亲站起来


当家兄打电话来告诉我时,母亲已瘫痪好几天了。


母亲患的是脊椎结核。十几年前她就老喊腰痛,但一直以为是劳伤。


母亲那么坚强,那么有韧性,但还是没能抗拒得了疾病的反复侵蚀折磨。终于,从肉体到精神,都完全“缴械投降”了。


用药酒给她揉搓疼痛的脊背,面对第一次手术的创面和那已明显凹凸不平的畸形脊柱时,我的眼泪再次吧嗒吧嗒滴了下来。


这天后半夜,我刚迷迷糊糊睡着,突然听到母亲房里传来硬物击地的笃笃声。


我急忙爬起来去看,发现母亲手拄竹棍,正在保姆的搀扶下,弓着快九十度的腰,一步步艰难地向外挪动。


我问她干什么,她说上厕所。


我说都这样了,咋不在床上方便?


母亲说:“等实在病成瘫子,挪不动了,我就会在床上害你们的。”


这就是母亲,一个永远追求自食其力而不愿意给任何人添麻烦的人。


上一趟厕所,在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单元房内来回走了四十多分钟。


这四十多分钟,几乎走碎了儿子的心。


我暗暗咬着牙骨:不提高母亲的生活质量,我们简直不配做人。


——《特别关注》第285期“家事”


04 熊召政


“一个人,可能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就学会了仇恨,但是,要学会去爱这个世界、爱周围的人,需要付出终生的努力。”



 作家、诗人、学者。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驻校研究员。



致命习惯


弟从故乡来,给我带来一只母鸡。我儿子向我要求,把这只母鸡放在阳台上养一段时间。我同意了。


儿子欢天喜地开始喂鸡。第二天中午放学归来,他发现阳台上有血迹。一检查,是鸡爪子渗出的。


鸡有刨食的习惯,一双爪子不停地刨,从被刨松的泥土中觅食小虫和其他可口的东西。母鸡一双爪子流血,便是因为它刨食的习惯。


只是它不知道,它现在面临的不是乡村松软的泥土,而是城市阳台的水泥地。


儿子为它包扎好伤口,并告诉它水泥地刨不动,里面也绝不会有可口的食物。


儿子把饼干末、青菜叶、饭粒撒了一地,让母鸡有足够的食物,不必再刨地。


儿子下午放学回家,发现母鸡双爪的创可贴早已撕烂,阳台上多了不少血迹,撒在地上的食物,大部分都还在。母鸡刨地为了食物,也出于习惯。


第二天中午,我们发现母鸡缩在阳台一角,奄奄待毙。它的双爪果真已经刨烂,露出了趾骨。地面上到处都是血迹。


“它要死了。”儿子伤心地说。


“它是自杀的。”我说。


儿子问:“它怎么这么蠢?”


我回答:“它是鸡。”


——《特别关注》第82期“心事”


05 刘醒龙


“一种精神上的优雅和高贵,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你住好房子、开好车,都不算;到好地方去玩,都不算。是你的生活状态,是你的精神状态。”



 1956年生,湖北黄冈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优雅与高贵


优雅和高贵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层面的。


一个很贫穷的人,他可以非常高贵。


20世纪60年代,我很小,也还不懂事。我家旁边住了一个叫地主婆的一户人家。


她家在当地是最穷的,但我们村里没有一个孩子不怕她。


长大之后,经过深思才明白,我其实不是怕,那是一种敬畏,尽管她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甚至处在社会最底端。


虽然她家的孩子穿得最破,但同时是穿得最整洁的。


别人家那些贫下中农的孩子,破就破,到处窟窿连窟窿。


她家的孩子,身上衣服只要有窟窿,她就会一针一线给它补得整整齐齐。


乡村的孩子大家可以想象,别人家的孩子出来,眼屎、鼻屎满脸都是,她家的孩子但凡出来,脸上一定是干干净净的。


还有更重要的,她的孩子跟我同班级,她家孩子出来永远带着手帕,尽管这个手帕其实是一块破布裁成,但是有鼻涕什么的,一定把自己擦得干干净净。


她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多年之后我才想起这些,我感觉到我所佩服的、所敬畏的,其实就是这些。


是一种气质上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敬畏。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你打不垮他?其实是精神上的打不垮。


——《特别关注》第227期“国事”


06 乔叶


“碗里的水多了,米就少了。眼里的草多了,花就少了。心灵里的腥气多了,芬芳就少了。耳朵里的噪音多了,仙乐就少了。一些知道占得多了,另一些珍贵的知道就没地方落脚了。”



1972年,河南焦作修武县人。任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



老夫老妻


公公是个极为细致的人,衣食住行一丝不苟,言谈举止更是小心翼翼。


婆婆却粗枝大叶,饺子包得像包子,说话声响得像高音喇叭。


“今天的粥你只熬了15分钟,不够半小时,怎么能吃呢?”


通常是公公先提意见:“你洗衣服也太快了,10分钟能洗干净一件衬衣吗?”


“洗净洗不净又不要你穿,都像你一样,洗一件衬衣用三吨水就好啦?”


“吃药切记饭后一小时才可以。”


“我吃药关你什么事!”


公公说一句,婆婆顶一句。


自打我过门以来,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两人如此拌嘴。开始我还劝,后来也就熟视无睹。


我曾问丈夫:“二老日日小吵,定期大吵,火气比我们还旺。别的夫妻都是性格互补,他们却是性格互冲,难道磨了一辈子还没磨平?”


丈夫笑道:“这有什么不好吗?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


我对他的话初时不以为然,后来慢慢才明白。


婆婆若是有病,公公必会端汤送水,问长问短,深更半夜还在床前守着。


公公若说想吃什么,婆婆面上不情愿,还是会绷着脸做出一大盘,待公公挑毛病时,她再与他吵。


偶尔,在某个黄昏,两位老人也会一起出去散步,常常没走多远就会不欢而散,这并不妨碍他们再度合作。


有一段时间,婆婆患了一种慢性病。医生说吃核桃对治病有好处,公公便四处去买。


跑遍小城,收获甚微。正值夏日,商家怕核桃生虫,已早早处理完了。


公公着了急,一天,他一大早出门,晚上才回来,背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


“我买到核桃了!”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在哪儿买的?”我问。


“在山里头。”他说,“跑了好些家才买这么多。”


吃过晚饭,洗了把脸,公公开始砸核桃。他一边砸,婆婆一边拣,两个人的神情,出奇的平静和温柔。


这是他们的二人世界,我没有插手帮忙,心头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


平日里那些小小的纠纷又算什么呢?它们不过是一些“哗哗”作响的落叶,秋风吹起时,就会被卷走,露出的平坦路面,便是他们用毕生岁月结晶出的爱情。


——《特别关注》第83期“家事”



点亮“在看”,共赏美文~


· 原创推荐 ·

霜降:做好四防,平安入冬

韩江《素食者》:直面人性的欲望与幽壑,揭开东亚家庭最丑陋而隐秘的伤疤

寒露:不懂养生规矩要吃亏,别做这三件傻事,才能过好一个秋!

中年以后,你还在做这几件事吗?真的很掉价!


编发:苏卓琳  欧阳蔚  

审核:陈剑

出品:特别关注融媒体中心

⬇⬇ 点击「阅读原文」,欢迎进入特别商城订阅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杂志官方公众号。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