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人生态度:不给自己设限

文摘   2024-11-11 17:04   湖北  

(关注视频号直播间订阅有专属福利哦!)

文 = 有书惠子

来源 = 有书(ID:youshucc)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宦官惟掌掖廷宫闱之事。

偶有宦官涉足前朝,也会被视为越俎代庖、不守本分。

然而在古代,却有这样一位宦官。

他不仅立下从龙之功,深受皇帝信任;

更成为民族代言人,出使西洋,扬我国威。

他的远航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早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近一个世纪。

他就是梁启超誉为“海上之巨人”的郑和。



01
从阶下囚到从龙之臣

郑和,原姓马,来自云南的一个穆斯林家庭。

他的父亲人称马哈只,“生而魁岸奇伟”,在当地颇有名望。

由于父亲时常在家人面前讲起自己前往麦加途中的所见所闻,因此郑和对遥远的西方充满向往,幻想自己以后也能与父亲一样去圣地朝觐。

在父亲的庇护下,童年的郑和衣食无忧,与家人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一次战争永远地改变了他的命运。

1381年,为消灭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朱元璋派遣军队南征云南,很快便平定云南全境。

在这次战争中,郑和的父亲阵亡,年幼的郑和则成了明军的俘虏,接着被阉割净身做了宦官。

小小年纪便失去自由,留下身体残缺,被迫离开家乡和亲人,郑和的人生无疑落到了谷底。

然而,命运的转机往往就出现在最困难的时候。

不久,郑和便被调入燕王府中侍奉。

他机灵聪明,在燕王府中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知识,很快就得到了燕王朱棣的赏识,随身侍奉朱棣。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巩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藩王以拱卫中央朝廷。

当时明朝北方边境仍存在元朝的残余势力,时常侵扰大明。

朱棣英勇能武,是最受倚重的藩王之一,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北征。

在跟随朱棣出征的过程中,郑和也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军事方面的本领,越来越被朱棣看重。

此时的朱棣,心中正酝酿着一个巨大的野心,那就是得到权力的巅峰——皇位。

镇守北部边疆多年,朱棣的势力日益壮大。

朱元璋和太子朱标在世时,朱棣还不敢显露自己对皇位的觊觎。

朱标和朱元璋离世后,面对年幼且仁柔少断的侄子朱允炆,手握重兵的朱棣终于下手了。

1399年,朱棣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战争终于拉响,史称“靖难之役”。

最终,朱棣夺下了皇位,朱允炆不知所踪。

靖难之役中,郑和因赫赫战功获得封赏,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总管宫中太监,并被赐姓“郑”。

郑和之名,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02
代表大明,出使西洋

朱棣虽坐上了皇位,但朱允炆的下落却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

有传言称,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流亡海外了,这更让朱棣寝食难安。

再加上朱棣一直钦慕历史上“四夷朝贡”的盛况,于是他决定派人下西洋。

一方面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一方面向海外宣扬中国的武力和富强。

但问题来了,究竟派谁率领船队下西洋呢?

下西洋航程漫长,不仅充满了风暴、暗礁等危险,沿途更有大量海盗横行。

船队规模大、人员复杂,管理难度也非常大,须得文武双全之人领队才行。

最终,朱棣选择了郑和。

为什么郑和一个宦官能代表大明王朝出使西洋?

因为他身上有这样几点优势:

其一,郑和自朱棣谋事起便随侍左右,深得朱棣信任。

其二,郑和的父亲去过圣地麦加朝觐,郑和对西亚的风土人情也有所了解。

其三,郑和“知兵习战”,颇有军事才能。

其四,郑和当时正值壮年,他继承了父亲的外貌特点,“身长九尺,腰大十围”,生得仪表堂堂。

不仅外貌好,他还才智出众,明朝著名相士袁忠彻曾称赞郑和“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 

就这样,郑和成了出使西洋的不二人选。

当你足够优秀时,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敞开大门。

1405年,郑和为父亲立了墓碑,还请吏部尚书撰写墓志铭。

完成这件事后,他便踏上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旅程。

同年7月11日,江苏太仓刘家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海面上密密麻麻地排布着两百四十多艘船只,每艘船都如同堡垒一般雄伟,共容纳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其规模前无古人。

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像郑和一样率领如此庞大的船队。

只待郑和一声令下,浩浩荡荡的船队便一艘接一艘驶离港口,向着遥远的天际出发。

不知站在船头的郑和,看着眼前无边无际的大海,是否会想起儿时伏在父亲膝头,聆听那些游历西亚的故事时自己心中的憧憬。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船队经越南南下,到达爪哇、苏门答腊等国,入印度洋,经锡兰、古里后返航。

在航程的终点古里,郑和树立石碑,碑文上写道: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之后二十多年里,郑和共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航程一次比一次远;

共拜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了红海沿岸。

尽管郑和率领的船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船队,但郑和并没有恃强凌弱。

而是始终对所有国家、民族以礼相待,友好交往,甚至还惩治了沿途海盗,维护了海上的秩序。

因此,船队所到之处无不拜服天朝之威,许多国家之后纷纷来华访问,进行朝贡。

船队还打通了很多以往被中断或不存在的贸易路线,大大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历史上超前绝后的壮举。

而船队之所以能顺利完成航行,离不开郑和的卓越才干。

第三次下西洋时,船队途经锡兰山国,锡兰山国国王意图消灭船队,吞下船队的所有财宝。

他将郑和诱骗至宫中,让船队群龙无首,趁机命锡兰山国军队去攻击船队。

郑和发现了国王的阴谋,当机立断,趁着锡兰山国军队倾巢而出,城内空虚之时,带着随从士兵直捣王城,生擒锡兰山国国王,一举解除船队的危机。

在航行过程中,类似的危机时有发生,但都被郑和巧妙化解。

难怪《明史》盛赞郑和:
“自古奉使绝徼,擒王摧敌,数建奇勋,未有若和之盛者也。”



03
命陨途中,后无来者

当然,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空前,也意味着所费财力、人力是空前的。

据估计,七次下西洋共耗费高达600万两白银,对于明朝的财政是不小的负担。

因此,朝中的反对声越来越大。

朱棣死后,后面的皇帝对下西洋一事没有太大热情。

郑和虽有心继续远航,却难以抵抗朝中越来越大的阻力。

自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后,下西洋一事便被搁置了。

郑和原以为自己将就此终老,但8年后,命运又给予他一次远航的机会。

1430年,郑和第七次启航下西洋,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下西洋。

这一次,郑和船队经马六甲海峡,跨越印度洋,深入红海,抵达了天方。

天方就是郑和的父亲曾踏足的圣地麦加。

据记载,郑和本人并没有亲自抵达麦加。

但无论如何,他的名字已经到达童年时曾憧憬过的土地。

1433年,船队正在返航过程中,郑和又一次回到了当年立碑的古里。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曾经意气风发的他,如今已然白发苍苍。

最终,郑和病逝于古里。

与郑和一起逝去的,是大明王朝的海上余晖。

自此以后,明朝再没有派遣过远航船队,更严格执行海禁政策,开始闭关锁国。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彻底成为绝响,郑和也成了中国古代史上后无来者的传奇航海家。

郑和的一生,实在传奇。

他年幼时身逢元明之交,不幸遭遇战乱,不仅家破人亡,还沦为了宦官。

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凭着聪明才智获得燕王朱棣的赏识。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他鞍前马后,立下大功,从昔日的俘虏变为从龙之臣。

因为才干出众,他得到了率领船队下西洋的机会,并一次次化解危机,顺利完成航行,最终创下不世功绩。

在他之前,没有人能想到一个本应限于宫闱的宦官,竟然能横穿大洋,将大明国威传播至天涯海角。

不过,这世上想不到的事儿多了去了。

活在想得到的限制里,人生一眼望到头;

活在想不到的未知里,人生才能有惊喜。

或许,人生本就不应该设限。

不要让昨天定义自己,才能成就人生的无限可能。


- End -


参考资料:
《明史》
《故马公墓志铭》
《古今识鉴》

关于作者

有书惠子有书原创作者。来源:有书(ID:youshucc),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微信大号湖北特别关注经授权转载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 往期推荐·


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的人,可能不是抑郁,而是忽视了这个危机

点击阅读


读了10遍《肖申克的救赎》我顿悟:聪明人都在低谷期改命

点击阅读

2024年最后三个月:没事早点睡,有空多读书,平时多运动

点击阅读

人生建议:不要长期待在家里

点击阅读




编发:苏卓琳  欧阳蔚  吴雯丽

审核:陈剑

出品:特别关注融媒体中心

⬇⬇ 点击「阅读原文」,欢迎进入特别商城订阅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杂志官方公众号。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