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气
万物收藏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十四个节气
就像一个又一个小小的驿站
停靠在时间的路口
鸡声茅店 人迹板桥
你需要暂时停下来休整身心
以免在通向未来的路上迷失方向
——宋长征《时间的结绳》
关
注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正是万物收藏、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时水可结冰,土始封冻,野雉一类的大鸟南徙过冬,海边徒留与其毛色相近的蜃(大蛤)。
一、今冬有暖意
平安丰收过大年
此时,干燥少雨的秋季向寒冷多雨的冬季过渡。
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骤降,将出现大风、降雪和冰冻,而部分南方地区虽有冬季寒意,却可能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
农谚说,“上午立冬暖烘烘,下午立冬冷飕飕”,今年是11月7日的清晨6点19分49秒进入立冬,可以预测,本次冬季以暖冬为主。
在古代,受困于冬季寒冷的天气和匮乏的食物,人们往往会开展天地、祖先和神灵的祭祀活动,献上酒、肉和水果,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并祈求迎来丰收、平安过冬。
汉代时,人们还有贺冬习俗(亦称“拜冬”),更换新衣后,去拜谒老师和长辈,庆贺立冬,如东汉崔定《四民月令》中记载:“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二、立冬补嘴空
北方南方各不同
俗语有言:“立冬补冬,补嘴空。”
阳气封藏休祛养,宜补不宜清,记得多吃些温热补益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鸭肉、鱼肉等,增强抵抗力,以应对冬季的寒冷天气。
因秋季刚过,冬季初来,仍有燥意,饮食上可搭配养阴生津之物,如甘蔗、苹果、雪梨等。
民间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甘蔗是天然的植物口香糖,适度吃甘蔗可以保护牙齿,预防上火。
北方人在立冬时还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谐音“交子”,意味着秋冬交接,而且半月形饺子形似耳朵,为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创,人们相信立冬吃饺子,可以保护耳朵不受冻。
吃饺子记得蘸醋加烂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南方人在立冬时则有吃生葱、酿黄酒的习惯。
南京人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
葱性温味辛,吃生葱能发散让人出汗,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有利于抵抗冬季湿寒,祛除病邪。
绍兴人立冬时会酿黄酒。
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
三、立冬有两俗
沐浴扫疥和冬泳
立冬时,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习俗,称为“扫疥”。
沐浴后神清气爽,暖香盈身,以求预防与治愈疾病,平安健康过冬。
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之日进行冬泳,比如武汉的凌波门,不少游泳和跳水爱好者慕名而来,以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
冬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培养人的毅力和勇气,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挑战精神。
四、立冬趣事多
【特别关注】陪您过冬
在《特别关注》中,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如何度过立冬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武汉伢腌鱼
单位附近有个收破烂的老头,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成都,都是大学生,老伴则在家里种地。
他念过书,高小毕业,就是个子矮,娶媳妇耽搁好多年,差点就打单身,没想到最后走了运,给两个伢当了爹。他嘿嘿笑,得意。
我问他的收入,他说写字楼里的人素质高,废品都不要钱,他等于在这里捡便宜,一个月能挣1000多块。
有些废纸之类的,打个电话他就来了。收拾完了,他总要问一声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或者不问,直接将各个座位旁的垃圾篓子给清理了。
有一天听说他犯花事了,“大出血”,我们叹息人心不古。
不承想第二天看见他,他还兴高采烈的。
因为警察一看是他就乐了,说,这人我认得,养俩大学生好比前胸后背都让千斤顶顶着,哪还有这个心思……
立冬之后,武汉人总要腌鱼,许多单位会发三五条大鱼,得有人来胣(指刮鱼鳞、剖鱼腹、除内脏的一整套动作),每袋收10块钱。
前年他早早地跟我们说,今年他来胣鱼。结果,他胣得慢,刀法还差,弄破了苦胆。我们也没怪他,付了钱,只是想着来年不请他了。
去年冬天,他说这次发鱼之前跟他说一下,他让老伴来胣,那可是胣鱼的一把好手。
我说,好嘛。
他说,这次不要钱,去年我没弄好……
我说,这不好吧?
他说,怎么不好?我大半年没回去,她又不肯来,用这个哄着她来了,怎么不好?
他又说,两个孩子大学毕业了,谈了朋友,没房子咋娶回家啊?
我说,你还准备给孩子挣钱买房啊?他说,挣一点儿是一点儿,不然,结不成婚,我咋抱孙子啊?
我不认识他的两个儿子,可我时常看见他们的爸爸,冬天坐在避风的墙角,夏天坐在树荫下,脸上好像总带着笑意……
——南在南方《奔波的亲人们》
《特别关注》第287期“家事”
02
母亲买大米
每年立冬一过,母亲会照例让我打电话给远在乡村的姨父,邀请他来家中做客。
她说姨父家一直没有脱贫,我们理应接济他。
姨父会在我打过电话的第二天上午,坐着他儿子或是孙子开的一辆机动农用三轮车来我家。
喝罢酒,姨父吃饭时,母亲开始在卧室里翻箱倒柜,寻找旧衣物,打好包,准备给姨父走时带着。
微醺的姨父在饭桌上,话突然多起来,讲起农村生活的艰难。
母亲边擦眼角边起身,把我刚给她买的一桶花生油提到姨父面前,并掏出500块钱给姨父。
开始时,姨父总是要物不要钱,母亲就说:“你们村的大米,我是最喜欢吃的,这些钱算是我买大米的。”
姨父勉强接受下来,以后每一年来时,总会带上100斤大米,母亲照例会拿出500块钱给他。
最初给姨父钱时,母亲的退休工资不足千元,这对于一向节俭的她来说,真称得上是“大手笔”。
我忍不住问母亲:“姨父过去对我们家有什么恩情啊,值得您每一次都兴师动众地接待他?”
母亲盯着我的眼睛说:
“在我们家最困难,我快要绝望时,他说,你们城里人爱面子,如果真到了要饿死人的地步,俺带着自己的孩子要饭给你们吃。”
就是这么一句话,母亲要用后半生去竭力报答。
——刘清山《只为报答一句话》
《特别关注》第58期“亲情”
03
酸菜兄弟情
我上大学那会儿,宿舍兄弟们彼此都不称呼姓名,而用家乡特产来代替:
北京的同学叫“烤鸭”,江西的同学叫“瓷器”,江苏的同学叫“阳澄湖大闸蟹”,我来自东北,他们喊我“酸菜”。
一到冬天,舌尖便开始思念酸菜的味道。我最喜欢油渣和酸菜搭配在一起,包饺子或炒、炖,别提多香了。
但单靠我嘴上描述,宿舍兄弟们已经馋得不得了了,都想吃一碗热腾腾的酸菜饺子或一锅酸菜粉条,并约好毕业后有机会一定去东北找我。
毕业后,大家忙着工作,忙着结婚生子,东北之行迟迟未付诸行动。
但他们对酸菜念念不忘,每年都写信要我邮寄酸菜给他们,然后回寄给我他们家乡的特产,答谢母亲的酸菜。
前几年,我经济状况好转,兜里有钱后,邀请宿舍兄弟来东北旅游,吃住玩我都包了。
大家聚齐后,我请他们品尝东北特色菜品,谁知道他们都对酸菜浅尝辄止。
老大酒量不行,酒过三巡,他已经有点醉了,跟我说了实话:“酸菜一股怪味,难以下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我有些生气,反问:“难吃还不早吭声,还要告诉我如何如何好吃,害我年年给你们寄,白搭上那么多邮资?”
老大醉醺醺看着我,说:“你寄的不是酸菜,是老母亲的心意,是咱兄弟的情义,是我向身边人炫耀的资本。”
老大这番话说得我鼻子一酸,刚想端一杯酒表示一下心情,老大接着说:“但是,我还有句话要替大家说,你现在混出息了,事业有成了,就别再给我们寄酸菜了。”
老二接过话茬儿说:“原先你工资低,我们的单位比你的好,赚得比你多,我们给你寄特产,知道你肯定回寄,怕你花钱,所以才说酸菜好吃,要求你年年给我们寄。现在你有钱了,可以跟你说实话了,其实我们吃了一次就够了,无法喜欢上酸菜的味道。”
原先谁敢说我们这里的东西不好吃,我一定会觉得没面子,但这次的酸菜“差评”,说得我心里一阵温暖,还掺杂着点儿小感动。
——肖春荣《温暖的“差评”》
《特别关注》第283期“心事”
04
为流浪猫喝彩
楼下的花圃中生活着几只流浪猫,三大两小,全都瘦骨嶙峋,显然是“缺衣少食”的缘故。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的生存之道,但如果以人的角度去看流浪猫的生存状态,心有戚戚。
立冬前一天,秋雨潇潇,在楼下,听到花圃里传来微弱的喘息声。
走近发现,一只黄色的流浪猫趴在地上,全身被雨水打湿,它不停地呕吐,吐一阵后又努力起身去吃身边的几棵叫不出名的青草……
见我看它,它非常警觉,但已经没有力气躲避了。我想它马上要死了。
我知道猫有独自疗伤的本领,人类有时帮不了它们的忙,它们只有自己拯救自己。我希望它能挺下来。
有时候,人类需要向动物学习。受伤了,落单了,孤独了,是自己的事,疗伤是缓慢、艰难的过程。
扛起来,走下去,挺下来,像那只流浪猫,即便到了死亡的边缘也要自救一把,看能不能活下来。
后来,我在小区里又看到那只流浪猫了,它在花圃里穿梭,有时为了一点儿食物和它的同类在草丛中追成一团。
我为它喝彩,为生命的顽强喝彩。
——流沙《为流浪猫喝彩》
《特别关注》第171期“心事”
· 原创推荐 ·
编发:苏卓琳 欧阳蔚
审核:陈剑
出品:特别关注融媒体中心
⬇⬇ 点击「阅读原文」,欢迎进入特别商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