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见真章,普通人如何分析经济形势(1)

文摘   2024-09-16 23:57   北京  


01
 
对昨天的排版道歉,昨天我发文之前在电脑上看是正常的,没想到发出来之后手机版出了点儿排版问题。

今天我起的题目很大,预计要写几篇。

02

从经济活动谈起

人类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消费再生产循环过程,就是一个从投入到产出,再继续投入继续产出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经济学家为了衡量这个过程,发明了一个叫生产函数的东西。又叫投入产出函数。

那么经济生产过程中,都投入了啥呢?经济学家们给分了几大类,比如原材料(矿产、森林等),人力(人的劳动),土地(或地租、房租),资本(钱)。然后经济学家发现,除了人力是必须由人来完成外,其他的资源都可以替换为资本。

缺矿产,可以用钱买,缺燃料可以用钱买,没厂房可以用钱租厂房,于是经济生产过程中,投入就简单分为两类:人(的劳动)和资本。

用L表示人的劳动(劳动labor),用K表示资本(Capital),用Y表示产出,最简单的生产函数就是Y=f(L,K)。

得到了Y=f(L,K)这个生产函数之后,经济学家并不太满意,因为经济学家发现,投入同样的K和L,得到Y的量却不一样。

于是聪明的经济学家又给生产函数加了一个变量A,得到了新的生产函数Y=A*f(L,K),用星号(*)表示乘号。

A可以用来解释投入同样的K和L,得到Y的量却不一样。

极端一点儿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劳动也是可以用资本买到的,于是最简单的生产函数变成了Y=A*f(K)。

经济学家认为,这个投入产出模型简化后就是投入资本K,得出产出Y的过程,那么用星号(*)表乘号,用^表示乘方,这个函数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Y= A*K^1,这个叫式子一。

这个式子非常简单明了,就是说你投入的所有人力物力,转化成资本计量(或者货币计量)就是K,可以得到A倍的产出。

这里特意强调K的指数是1,后面要用到。

经济学家得到这个函数后不太满意,想改进一下。如果强调人的劳动具有特殊性的话,生产函数就是Y= A*f(L,K),于是经济经济学家把L也加到函数里,得到了:

Y= A*K^a*L^b,其中a+b=1,这个叫式子二。

为什么刚才强调K的指数是1,这里又强调a+b=1,是因为:
如果认为劳动L可以随意替换为资本K,那么我们把式子二里的L换成K,就得到:Y= A*K^a*L^b= A*K^a*K^b=A*K^(a+b)= A*K1
大家发现式子二就变成了式子一。

这时候又有经济学家不满意了,觉得投入的所有要素分为资本和人力,这个分法不够细,他们认为资本还能再分出来地租,因为土地是挪不走的,土地的位置具有特殊性,于是K被进一步分了K和M(M用来代表地租),然后生产函数变成了:
Y= A*K^a*L^b*M^c,这个叫式子三。

同理,这里的a+b+c=1,如果你把L和M都换成K的话,式子三也会变成式子一。

如果把K更进一步细分,你可能会得到式子四、式子五等等,但没有必要。

生产函数有没有别的形式呢,有,比如另一种常见的表达:Y=a*K+b*M。除此之经济学家还搞出了好多其他形式的生产函数,这些不同的函数在特定的范围内是有用的。

教科书上用得最多的还是式子二,我们就拿式子二当生产函数吧。

得到生产函数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如何确定A、K、L和a、b的值?a+b为什么一定等于1?如果略大于1或略小于1怎么办?为什么不能把K进一步细分呢?

K、L、Y的值一般通过统计调查得出,A、a和b的值靠代入公式反求出来。另外我劝读者朋友不要过度追求精确值。

英国统计学家George E. P. Box说:“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翻译成汉语就是: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其中有些是有用的。

后面他还说了一句:"Remember that all models are wrong; the practical question is how wrong do they have to be to not be useful."
翻译一下:记住,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关键的问题是模型错到什么程度就没有用处了。

当你想精确的求出A、a和b的值的时候,你几乎一定会犯过度优化的错误。

模型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它们本身都是真实事物的表示,但经过“简化”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错”了

不要追求精确的硬错误,在某个区间范围内,模型能用就好。

对应现实世界,你把生产过程看成一个黑箱f,把各种资本K如厂房、机器、矿产、货币,和人的劳动L投到生产这个黑箱中,最后得到产出Y。这个Y可能是手机电脑,汽车冰箱,轮船飞机,也可能是衣服方便面等实体,或者是演唱会、理发、培训等服务。


03

投入产出的效率

有了生产函数,经济学家想衡量一下投入产出的效率。

由于生产函数中,Y是总产出,L和K是总投入,要想算出单位投入能得到多少单位产出,只需要除一下:求Y/f(L,K)即可(用/表示除号)。

Y/f(L,K)刚好等于A。

给A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叫产出因子?这个名字不明确,容易产生歧义。叫产出放大倍数?这个叫法倒是明确了,就是不够高大上。最终经济学家把A叫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缩写TFP)。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如下: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单位投入(如每单位劳动或每单位资本)产出的指标。它衡量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所有投入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的效率。

上面这段话读起来让人烦躁,感觉说得还不明确,还不叫产出对投入放大的倍数呢。

比如,如果A等于1.5,意味着投入1000的各项成本(生产要素),可以得到1500的产出。如果A等于2.0,那么投资1000可以产出2000。

大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减去1,不就是毛利率吗?绕了一圈,一个简单的概念怎么能整这么复杂呢。

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市,甚至一个县,都有自己的全要素生产率。

但是一个行业有行业毛利率,却没有谁说什么国家毛利率、省毛利率,所以全要素生产率还很是有意义的。

全要素生产率目前没有公认的方便又快捷的计算方法,只能根据投入和产出情况进行估算。毕竟投入这个东西是不断变动的,生产线上今天多两个人请假明天又招一个新员工这事儿没法精确计算。而产出的波动有可能是在正常区间波动,也有可能真的是管理水平提高了,或者技术改进了,导致虽然投入不变,产出量增加了。

大家不要纠结如何精确确定这些数值,在一个范围内够用就好。


04

全要素生产率因什么而变化

经济学家们很快就发现一个现象,一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会经历先增长后下降的过程。

在一个行业发展的初期,通常会出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比如一个行业初期,员工的熟练度不高,上下游的配合程度不好,大家都在摸索中生产,良品率比较低。

然后随着生产线的磨合,员工的熟练度提高了,上下游配合得好,管理流程理顺了,良品率也提升了,这时候全要素生产率是上升的。

然而,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行业成熟了,进来的投资人多了,市场竞争加剧,整个行业的产出卖不上价钱,利润越来越薄。

还记得前面说的全要素生产率减1就是毛利率吗?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刚开始智能手机行业日子过得非常好,很多山寨机都有不错的毛利。

后来小米手机推出以后,直接定价1999一部,山寨机都做不下去了。

后来老罗也进来这个行业了,但随着行业毛利的下降,老罗都做不下去了。

智能手机行业就是典型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先上升后下降的案例。

经济学家们总结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不像我说的那么大白话。
他们总结的原因有:

技术进步。技术提升了,工艺改良了,同样的投入就有可能获得更多产出。

劳动力素质(员工素质)。比如刚开始厂里全是新员工,大家都是边学边摸索着干活,后来大家都成熟练工了,当然生产效率就提高了。

管理水平,工作流程顺了,工作安排合理了。

经济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

规模经济,企业规模增加,平摊一下每个产品的成本就下降了。

竞争:竞争激烈,导致生产率下降。

资源约束:有些资源就那么多,大家拿钱也只能买到这么多。

等等等等,好多因素。

05

结语

投入产出函数解决了生产的问题,但没有涉及别的问题:生产的产品能不能卖得出去呢?产品卖多少钱合适?卖的钱给企业主分多少,给工人分多少?企业主是如何做决策的?工人是如何做决策的?

咱们明天接着聊。

本文至此结束,欢迎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长文不易,欢迎点赞,欢迎分享,欢迎扫码关注本号,关注后回复“关键词”,看看有哪些发现吧。


白龙财经
关注“白龙财经”,纵览财经风云!我们深入挖掘财经事件的本质,为您提供客观、准确的财经报道和深入分析。无论市场如何变幻,白龙财经始终陪伴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