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见真章,普通人如何分析经济形势(3)

文摘   2024-09-18 23:54   北京  
01
需求与供给
 
保罗·萨缪尔森,是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他曾讲过一个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你只要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和“需求”,鹦鹉就能成为经济学家。

笑话归笑话,但这说明了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02

需求


需求(Demand)是什么?

需求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价格:通常情况下,价格越低,需求越大。

收入:收入增加时,人们可能会增加对某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

偏好:消费者的个人偏好也会影响需求。

预期:对未来价格或收入的预期也会影响需求。

以及其他没列出来的因素。

需求和欲望不一样,能负担得起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需求。

还记得昨天的文章中,经济学原理一说,人们面临权衡与取舍。原因是,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财富也是有限的。有的东西虽然你负担的起,但感觉不划算,最终的决定是不买,那就不构成需求。

需求可以用需求曲线来表示,它显示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曲线通常是向下倾斜的,表示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用示意图表示如下:

一般是一条斜向下的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用P表示价格(price),用Q表示需求量(quantity),经济学家习惯于用横轴表示需求量,用纵轴表示价格。

注意,画出来的需求曲线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Q仅仅跟随着产品价格Q的变动。

那如果其他条件变了怎么办呢?经济学家的解决方式也很简单:在旁边重新画一条需求曲线。

03

供给

接下来看,供给(Supply)是指什么

供给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价格: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

生产成本: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减少供给。

技术水平: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供给。

生产者数量:市场上生产者的数量也会影响供给。

预期: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也会影响生产者的供给决策。

以及其他没列出来的因素。

供给可以用供给曲线来表示,它显示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供给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表示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可以画成直线:
也可以画成曲线:

同理,这也只是反映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随产品价格的变化。

如果其他条件变了,那么只能画一条新的需求曲线了。


需求量随着价格上涨而下降,供给量随着价格上涨而上升,这很容易理解,价格涨了消费者只能少买点儿,而生产者一看价格涨了,那更愿意多生产点儿。

微观经济学老师会告诉你这上面说的这个规律会有例外情况,但宏观经济学就不会有这个例外了。


04

总需求与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 简写为AD)和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 简写为AS)。


在宏观经济学中,供给主要指的是经济体中所有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首先,什么是商品,什么是服务?简单说,有形的商品是商品,无形的商品是服务。广义的商品包括服务。

狭义的商品 (Goods),是指有形的、可以触摸和储存的产品。它们通常是通过生产过程制造出来的,并且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例如汽车、飞机、食物、书籍、服装、电器等等。

服务 (Services),则是指无形的活动或利益,通常是在消费者与提供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服务往往涉及技能、知识或者劳动的应用。
例如医疗保健、教育、金融服务、旅游、餐饮、娱乐、法律咨询、交通运输等。
再说一下经济体这个概念,经济体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个人、家庭、企业、政府以及国际参与者通过生产、分配和消费商品和服务而相互联系起来的整体系统。

它涵盖了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并且这些活动通常受到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框架的管理。

我们常常以国家作为一个经济体。当然你可以以一个省(比如台湾省)、一个市、一个特别行政区甚至一个县为经济体,也可以把一个组织(如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甚至可以把整个地球看成一个经济体。

在定义了商品和服务以及经济体之后,我们就可以定义(或者说描述)总需求与总供给了。

总需求(AD)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体内所有部门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购买意愿和能力

总供给(AS)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并提供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到此还没结束,新的问题产生了,在一个经济体中,有哪些参与方呢?主要有几项。

最开始,经济学家考虑经济体的参与方有至少三类:

第一是居民部门(Households),就是家庭或个人。这一部门提供劳动力并消费商品和服务。


第二就是企业部门(Firms),使用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来生产商品和服务,出售产品和服务,并向家庭支付工资。

第三是政府部门(Government),政府部门通过征税和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进行政府支出,包括购买商品和服务、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和公共投资。


这就是三部门模型。

在三部门模型的基础上,有经济学家觉得少了什么,考虑到一个经济体会有对外贸易,经济学家又增加了第四个部门,叫国外部门(Foreign Sector)。

国外部门包括出口和进口。国外部门与企业部门进行贸易,出口是国外部门对企业部门的购买,进口是经济体对国外部门的购买。

国外部门不再区分对手是国外的企业还是国外的政府还是国外的居民

这就有了四部门模型。

在四部门的基础上,有经济学家觉得,金融部门具有特殊性,应该单独列出来,于是就有了第五个部门,金融部门(Financial Sector)。

包括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它们在储蓄和投资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影响利率水平和信贷条件。

于是就有了五部门模型。

到此为止没必要再分出来六部门七部门了,大部分情况下四部门模型就够用了。

今天先聊到这里。

长文不易,欢迎点赞,欢迎分享,欢迎扫码关注本号,关注后回复“关键词”,看看有哪些发现吧。

本系列前两篇:
拨开迷雾见真章,普通人如何分析经济形势(1)

拨开迷雾见真章,普通人如何分析经济形势(2)




白龙财经
关注“白龙财经”,纵览财经风云!我们深入挖掘财经事件的本质,为您提供客观、准确的财经报道和深入分析。无论市场如何变幻,白龙财经始终陪伴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