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见真章,普通人如何分析经济形势(2)

文摘   2024-09-17 23:56   北京  



01

书接上回,上回聊了聊宏观经济中投入和产出的问题(生产函数相关),这次咱们继续聊。

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前置课程。不过咱们不用学那么多,分析经济形势嘛,不需要我们自己原创经济模型,现成的东西拿来用就好。

网上曾经流传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文章,其实内容是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材的前言部分。后来还有人以各种方式魔改了“十大原理”的文章,希望这些原理能以更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我们今天不打算全抄他们的,拣重要的说几条。

经济学中的原理肯定不止十个,这“十大”的排名是曼昆他老人家根据自己的判断排的,你觉得十个太多了,可以删几个也行,你想加几个也行,改几个也行。

02


经济学原理一说的是,人们面临权衡与取舍。

什么是权衡取舍(Trade-offs)?

简单来说,权衡取舍(Trade-offs)指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当我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时,通常就必须放弃另一样东西。这是因为资源(如时间、金钱、精力等)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欲望和需求往往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之间做出权衡,以最大化我们的满足感或利益。

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周末的时间,你可以选择打游戏,也可以选择在家里学习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

如果你选择打游戏,你将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和放松,但你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学习和准备考试的时间。

如果你选择学习,你将提高考试成绩的可能性,但你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游戏的乐趣。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可能会选择先复习以应对考试。

再举个例子,你有一笔钱,想买一辆自行车,再购置一些骑行装备。然后你发现,如果你买了一辆好点儿的自行车,那剩下的钱只能买比较差的骑行装备了。如果你买便宜点儿的自行车,剩下的钱倒是可以买贵点儿的装备了,但总感觉这么便宜的自行车不配有这么好的装备。这也是一种权衡取舍。

曼昆把权衡取舍作为经济学第一原理,根本原因是,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资源,如土地、劳动、资本等,也包括时间、精力等非物质资源。

03


经济学原理二说的是机会成本,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略过。

经济学原理三说的是,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里的重点在于“边际”这个概念。

在经济学中,“边际” 指的是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某种投入或产出所带来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关注 “额外的” 或 “最后一单位” 的情况。

如果你数学学得还行的话,拿昨天说的生产函数举例子,数学学得不太好的可以跳过这段,影响不大。
我们用Y=A*f(K)这个最简单的形式。用Δ表示增量,当K=K1时,Y=Y1,K=K2时,Y=Y2,那么ΔY=Y2-Y1,ΔK=K2-K1。

边际产出说的就是当ΔK为1个单位时,ΔY的值。
而边际成本说的是当ΔY为1个单位时,ΔK的值。

具体一个单位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很精确,你把它当成很微小也行。

为什么边际的概念在经济学中这么重要,它暗含了一个假设,就是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有我们关注的这两个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发生了改变。

经济学中把时间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但这是一个模糊的分类,并没有规定到了多长时间就是中期,到了多长时间就是长期。但是有一点儿,在短期内,其他条件都来不及变化,只有我们关注的变量来得及变化。

边际分析在资源分配中用处很大。比如说你有一笔钱,可以投的有10个项目,但你的钱只够投其中一个,你会怎么选?

我那上小学的侄子都知道,选利润最高的那个。

过了几年,你投的项目挣了钱,你又有一笔钱,但因为你已经投了一个,现在可投的项目只剩9个了,怎么投?

当然还是选利润最高的那个,只是9个项目中选利润最高的那个。

如此循环下去,你会发现,如果把每个项目当成一个单位,你每次投的都是边际利润最高的那个项目

所以经济学原理三说,理性的人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边际量,也就是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一个单位微小的增量调整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在决定是否增加生产时,会考虑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企业就会选择增加生产,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利润。反之,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企业就会减少生产。

而以个人消费为例,当你在考虑是否要购买一件商品时,你也会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比如你在考虑是否要购买一杯咖啡,如果这杯咖啡能给你带来的愉悦感(边际收益)大于它的价格(边际成本),那么你可能就会选择购买。但如果这杯咖啡的价格过高,而你觉得它带来的愉悦感不足以弥补价格,那么你就会放弃购买。

其他经济学原理我们暂时用不到,先不聊了,等用得到的时候再说。

04



我按自己的意愿增加一个第十一大原理:人们的经济决策基于理性预期。

在经济学中,人们的决策确实深受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所影响。这种预期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但它们都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经济学家把预期为分三类:静态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静态预期:经济主体完全基于过去的情况来预测未来。

就是认为今天的价格就是明天的价格,今天的产量就是明天的产量,啥都是一成不变的。这一假设与现实不符,但这是下一个预期的基础。

适应性预期:经济主体会根据过去预期的误差来调整未来的预期。

在上一个预期的基础上,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不会静态地看问题,而是在过去历史数据上有所调整。比如去年房价2万一平米,今年房价1万8一平米,那么根据历史经验,明年的房价可能是1万7一平米?或者1万6一平米?反正房价不会一直不变。其他商品价格、生产成本、商品的销量也是差不多的,根据历史经验,调整误差,得出预期。

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利用所有可用信息进行预测,认为他们是理性的,能够准确预测未来。

这一理论认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等经济主体,利用他的能力,收集到所有能够收集的信息,考虑了所有能考虑的因素,得出他能力范围内的预期。也许有些信息他没收集到,那是他能力有限,也许有些信息误读了,那是他能力有限,也许有些信息夸大了,有些信息被忽略了,这些都怪他能力有限,而不是他不够理性。

你说有的人做事情就是不够理性,容易冲动怎么办?
不,换个角度看,不是他不理性,而是他能力如此。他在冲动的时候,已经是他当时最大的理性了。

本文至此结束,欢迎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长文不易,欢迎点赞,欢迎分享,欢迎扫码关注本号,关注后回复“关键词”,看看有哪些发现吧。


白龙财经
关注“白龙财经”,纵览财经风云!我们深入挖掘财经事件的本质,为您提供客观、准确的财经报道和深入分析。无论市场如何变幻,白龙财经始终陪伴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