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战成仁 诵读∕李红
点击下方音频可收听
在崔桂线13公里处的岭东村,当年曾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春平侯剑。在春平侯剑的出土处,桂云花乡政府特立了一座纪念碑。
春平侯剑纪念碑位于一座小山下,与崔桂线紧紧相依,是崔桂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1
春平侯剑
逶迤的蛤蜊河与崔桂线形影相依,于桂云花乡政府所在地汇入了绿水荡漾的碧流河水库。
开车行驶在崔桂线上,满目青山秀水。路的北面,近处是川流不息的蛤蜊河,远处是绵延起伏的群山;
路的南侧,多处层峦叠嶂,林丰树茂。一路走来,青山与绿水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特别是春平侯剑出土的地方,更有一番韵味,坐落在此的国家一级文物出土纪念碑,令人兴奋与回味。
2
春平侯剑
手柄处正反面均刻有细如发丝的篆书铭文,正面为:“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岳身。冶匋沥执齐。”背面为:“大攻(通‘工’)尹肖(通‘赵’)闲。”
按照考古界的说法,此件兵器应称“铍”(pí),是一种装在长木柄上的兵器,用于远距离刺敌,后人依据其监造者的姓名,将其命名为“春平侯剑”。
3
春平侯剑
这时候,大家都围过来议论纷纷,站在一旁的车夫执意要看,拿过去后朝着铁锹把使劲儿砍了几下,意欲试试这把剑有多锋利。
4
春平侯剑
于是,大连有关部门指定旅顺博物馆派人前往调查。在大家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宝剑上的一段铭文却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极大关注.。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对这把青铜短剑进行了鉴定,于是便有了这件国家一级文物的诞生。
出土的春平侯剑,表面无任何锈迹,剑刃依旧锋利,并发出凛凛寒光,这充分证明了战国时期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
同时,也印证了古文献上“强弓劲弩皆出于三晋”的说法。赵国当时属于地理上的三晋,能铸出这样的名剑不足为奇。
春平侯剑出土后,先是珍藏于旅顺博物馆,后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5
春平侯剑
这柄战国时期监造于今天的山西附近的赵国青铜剑,千里迢迢出现在辽南的庄河大地上,专家认为是秦国在北方击灭韩、赵、魏国后所缴获的赵国战利品,而后将它用于装备秦军。秦军在出征燕国攻取辽东时,意外将剑失落于庄河的山区。
春平侯剑的出土,可见秦军的强大,纵横千万里,触角到处皆为秦地,从而为华夏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春平侯剑的出土,可谓秦始皇统一中国、征战东北的一个见证。
点击惠听诵读音频
北吴屯位于一条狭长的山沟,两山之间是一条横贯村后的高约60米的漫岗,漫岗北部东山脚下有一平坦小台地,当地人称“平摊地”。
左为北吴屯出土的刻划陶人面像,右为筒形罐
左为北吴屯遗址出土的侈口罐,右为敛口罐
新石器时代北吴屯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模拟复原图
《庄河县志》刊登的北吴屯遗址出土的部分器物照片
“玉鸟”,系岫岩玉,灰白色,鸟首圆而隆起,前端有一对穿圆孔,是鸟的眼睛。羽翅短尖略上翘,尾翼略长而圆尖,底面平。整个造型首大身小,形如雏鸟,长6.3厘米,最高处2.7厘米,最厚处1厘米。专家认定,它是古代部落的图腾崇拜,是该部落首领佩带的,属国家一级文物。
《庄河县志》刊登的庄河“玉鸟”照片
1990年9月20日,国内外参加环渤海会议的考古工作者来到了北吴屯遗址参观。这些考古工作者中,有日本、前苏联、美国、韩国,以及我国台湾考古工作者,共20多人。大家看到“玉鸟”后都感到新奇,一致认定是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物。9月29日,会议结束的第二天,“玉鸟”便被送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珍藏,沉睡地下数千年的“玉鸟”终于重见天日。
李红,网名姹紫嫣红,幼儿教师,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朗诵、唱歌、旅游等。生活中秉承着“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理念,始终着保持一颗平和、善良的心,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都能给人以快乐与温馨。
战成仁,酷爱旅游、写作、摄影和赏石等。曾于《人民日报》《农村青年》《知音》等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获大连市、辽宁省好新闻一等奖。出版过个人专集《走向耀眼的星座》《走向透明的星座》《心空花语》《蓝色的畅想》和《行吟庄河》等。
往/期/回/顾
REVIEW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