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丨让典籍与公众产生更好的精神融合

文摘   2024-12-23 18:30   北京  

启动于2003年的北京大学《儒藏》项目——这一规模超过《四库全书》的重大学术文化出版工程,凝聚了中韩日越四国500位学者的心血。《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282册在2022年5月已全部出版。近日,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捐赠2500万元,用于支持北大《儒藏》数字化项目,相关成果在“识典古籍”上线后,将实现人人可以使用《儒藏》的目标。
  
关于《儒藏》,季羡林先生曾用生动的语言解读它的编纂价值,“《儒藏》实在是非做不行啦,要不然影响我们国家的面子”,“儒释道三家,我们有《佛藏》和《道藏》,唯独缺少《儒藏》,交代不过去啊”。他说到的“面子”,其实就是文化形象,而他说到的“交代”,指的则是这一代学者的责任,在季羡林、汤一介等先生们的推动下,《儒藏》的编纂,很容易使人想到《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资治通鉴》的出炉过程,一部典籍背后的人影绰绰,往往藏着编纂者宏大的文化理想,他们为之付出的智慧与辛劳令人感动。
  

▲《儒藏》整理手稿

在《儒藏》之前,卷帙浩繁的典籍不但寄托着很多文化人的梦想与期待,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那也是一座座被崇敬与向往的圣殿,一直到现在,能够翻阅古代典籍,能够收藏部分印刷出版的典籍,都意味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一家书店,一个书房,若是有几排大部头的典籍在列,总能给人带来安稳、厚重的印象。在这种瑰丽的典籍想象当中,也藏有一些令人感伤的情绪,比如《四库全书》中国仅存“三部半”,《永乐大典》原有22937卷,现仅存800余卷。自然灾害与战争,是这些典籍被残酷吞噬的主要原因,它们若是能够完整保留至今该有多好——这是无数人心目中一个美好的愿望。
  
《儒藏》项目的推出,有着诸多重大的意义。从历史与收藏、阅读等层面看,它是一个弥补诸多典籍传世遗憾的非凡举措:在内容上,2023年启动的《儒藏》编纂,着重收录儒家经典及其历代注解、历代儒家学者集中阐发儒家思想的古籍,适当收录突出反映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能够反映儒家思想在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以及古代自然科技领域持久广泛的影响;在规模上,全本《儒藏》收书3000余种,总字数约10亿,更是刷新了历代儒家典籍编纂的品种与字数纪录。《儒藏》是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但它的存在并非尝试要取代《四库全书》等典籍,而是独立于浩渺的文化时空当中。
  
《儒藏》采取“繁体竖排,现代标点附校勘记”的方式,对版本进行严选,对内容进行审慎校点。为典籍加标点,方便了读者的阅读、理解与使用,但也容易出差错。不少学者表示,加标点非常考验编纂者的胆量与能力。不过在技术向善的潮流下,版式识别、自动标点、结构整理、校勘等涉及古籍整理的全流程整理功能,已经在“识典古籍”系统得到了全部实现。《儒藏》整理者将相关文献的影像上传平台后,人工智能会进行初步标点,专业人员再进行校对及作出更有深度的学术判断,大大减少专家在基础性工作上投入的精力,不仅加快了进度,也提高了精准度。
  

▲“识典古籍”首页截图

受巨大的文化惯性影响,能够收藏一套像《儒藏》这样的纸质出版物,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藏家与藏书”理想的双向奔赴模式。但在典籍数字化成熟的出版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人也倾向于拥有一套数字版的典籍。据报道,《儒藏》整理工作完成后相关成果会在“识典古籍”上线,对公众永久开放。这标志着人人可拥有一套完整的《儒藏》已经并非一个奢侈想法。
  
班固在《汉书·晁错传》中首次说出了“以大化小”成语。《儒藏》的编纂出版以及数字化呈现,能见其大,也可见其小。对于读者来说,可以随时上线阅读、检索、复制使用《儒藏》,就是这一大部头经典进入每个家庭、送到每个人手中的日常事件,而恰恰是这样小小的日常举动,会对典籍使用产生波澜壮阔的化学反应。典籍与公众的精神融合,会使那些曾经照耀一个时代的著作,在当下继续散发永恒的光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韩浩月

编辑、审校:赵敏

书香中国
“书香中国”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指导,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全民阅读官方新媒体平台,以权威政策、专业智慧、全国联动、媒体融合为原则,通过全民阅读政策指导、工作动态报道、监测数据发布、研究成果宣传等,促进全民阅读繁荣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