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黄鳃”是养殖中的常见病,也有不少养殖冬棚的老板,发现这一情况。不但如此,很多对虾也伴随着脱壳不遂、断须、断脚等情况。那么,出现“黄鳃”都是有哪些方面引起?又该如何处理?
1、细菌性感染
常见的以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为主。在发病的初期,虾鳃呈淡黄色。随着病情发展,鳃丝肿大,呈松散状,并由淡黄色变为黄褐色。体色转暗,触鞭变红易断,甲壳上有黑色溃疡或黑斑,肌肉白浊,有些对虾的游泳足变红。
2、纤毛虫感染
常见的以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钟形虫为主。病虾鳃盖略外翻,鳃部膨大,鳃丝上附有许多绒毛状浅黄色物体,若粘有其它杂物则常呈黄褐色或黑色。显微镜下可见密集的纤毛虫。
3、藻类附着
但这种情况影响不大,在藻类繁殖过盛,虾池水呈酱色时,对虾也会因大量藻类(特别是硅藻)堆积于鳃叶中,使鳃区呈黄色。但虾的活动摄食并未出现明显异常。在一些新建的黄泥底质虾池,放养潜底性种类,或进行越冬,由于鳃部沾了底泥,对虾也会出现黄鳃。
4、水质恶化
常见的以氨氮、亚盐、硫化氢等重金属中毒为主。病虾多发现于傍晚及早晨日出之前,在水面慢游。空肠空胃,鳃部先发黄再发黑。增氧机周围的池底有死虾。
1、有条件时先换水15-20厘米,后用苯扎溴铵溶液,每隔2天用1次,连用3-5次。苯扎溴铵为表面活性消毒剂,改善水体通透性,并剥离粘附在鳃上的脏物,并起到消毒和杀纤毛虫线虫的作用;
2、发病时适当减少投喂量,并内服乐畅和活力多,抑制体内有害菌;
平时预防时,建议少量多次使用生石灰,每亩15-20公斤,预防水中悬浮有机质过多引起的鳃病。注意氨氮过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