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银行股价繁荣背后的真实风险

文摘   2025-02-03 12:15   上海  

者:DeepSeek潘晓俊

数说的述说第366篇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业绩的逆势增长和股价火爆与实体经济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截至2024年末,已披露业绩快报的5家A股上市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长沙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均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浦发银行的同比增幅最大,达到23.31%,在在营业收入方面,3家银行的营业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分别为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长沙银行,只有银行业的优等生招商银行和利润增长最快的浦发银行的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0.47%和1.55%。而浦发银行的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剔除了上年同期出售上投摩根股权的一次性因素影响后,该行营业收入同比增加0.92%。而且数据上银行业‌资产质量都有所改善‌,从资产质量来看,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的不良率较年初分别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和0.12个百分点,其余3家银行的不良率与年初持平。非常奇怪的是不仅银行业绩和股价与实体经济走向背离,而且是中国最优秀的银行招商银行的业绩反而是五家中吊车尾的存在,到底是什么秘密?

这种"背离现象"的核心密码,藏在商业银行复杂的会计处理体系中。通过减值模型调整、贷款分类优化、重组条款设计等技术手段,银行在合规框架内实现利润调节。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为417.29万亿元,同比增加了9.9%,2023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4万亿元,同比增长768亿为3.2%,更没想到的是银行股在2024年开启“狂飙”。Wind数据显示,从年初算起,截至12月31日收盘,银行板块指数涨幅43.53%,远超沪深300(涨幅14.68%),并创下近十年来最大涨幅。其中,27只个股涨幅超过30%,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1只银行股年内累计涨幅则超过50%。总体看来,2024年A股银行股市值增长超过3.5万亿元。但这种"技术性增长"正在引发监管关注——当年银保监会对贷款分类不实的处罚金额同比增长76%,处罚机构数量创五年新高。

本文将解析银行利润调节的会计路径,揭示数字繁荣背后的真实风险。


会计魔术,银行利润调节的典型路径与案例

银行的计财部始终都是最核心部门,不仅手握指标考核的生杀大权,更是有着会计调整的隐秘魔法棒,小手编一编,利润自然来,优秀的计财部可抵千军万马。其中杀手锏就是减值准备的"弹簧效应"。在IFRS9准则下,银行对金融资产的预期信用损失(ECL)计提具有高度主观性。某股份制银行2022年将制造业贷款ECL模型中的宏观经济调整因子从-1.5调整为+0.8,直接减少减值计提83亿元,相当于当年净利润的9.2%。更隐蔽的操作在于阶段划分:某城商行将65亿元逾期20天的消费贷款维持在"阶段1"(仅需计提12个月预期损失),而非转入"阶段2"(需计提全周期损失),此举降低拨备支出4.3亿元。

贷款分类也有很大的灰度空间,银行的利润从里面可以抠一抠。监管规定逾期90天以上贷款必须划为不良,但部分银行通过"技术性展期"规避红线。典型案例是某房企贷款项目:在贷款到期前3天,银行与借款企业签订补充协议,将还款日延后30天,并将此操作连续滚动11次,使得贷款逾期记录始终低于90天。该行因此少计不良贷款47亿元,虚增利润6.8亿元。据审计机构调查,2022年银行业此类"展期贷款"规模估计超过1.2万亿。

重组贷款的"双面记账"。对于困境企业,银行常采用"减免利息+延长期限+追加抵押"的组合重组方案。某银行对某光伏企业的17亿元贷款重组案例显示:将原贷款利率从5.8%降至4.35%,但同时收取2%的重组安排费并追加土地抵押。会计处理上,利息减免损失被分摊到5年,而重组费则当期确认为收入,实现单笔业务增收3400万元。此类操作使2022年银行业重组贷款收入同比增长214%。

公允价值计量的"波动套利"。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调整是另一调节工具。某银行在2022年三季度将50亿元政金债从"摊余成本法"计量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恰逢债券市场上涨,实现浮盈2.3亿元并计入当期损益。但四季度市场逆转时,该银行又将其中30亿元转回摊余成本计量,避免浮亏入账。这种双向操作全年贡献利润4.7亿元。


镜花水月,会计调节的代价与监管反制

银行毕竟还是企业,如果短期经济好转,这些骚操作可以后续通过利润增长掩盖过去,但是如果长期经济下行,这种风险递延有着"雪球效应",因为技术性调节本质是风险的时间转移。某城商行案例显示:通过贷款重组延后暴露的32亿元不良贷款,在18个月后实际损失率达到58%,远超原计提的12%拨备率,最终导致该行2023年被迫一次性补提拨备19亿元,引发净利润暴跌73%。更严重的是,某股份行因长期低估信用卡贷款损失,2022年实际核销金额比计提高出84亿元,直接侵蚀资本充足率0.6个百分点。

合规成本的指数级攀升为维持复杂的会计处理,银行不得不支付高昂代价。某大型银行2022年审计费用激增40%2.7亿元,其中60%用于应对会计准则变更。监管报送系统升级使银行业年均IT投入增加15%,某股份制银行仅贷款分类模块改造就耗资8300万元。更隐性的是机会成本:某银行因过度依赖重组贷款调节利润,错失了新能源领域的优质贷款机会,潜在收益损失估计达25亿元。

监管利剑:穿透式检查与追溯处罚

银行会计处理最核心的冲动在于管理层,我就干这一届,数据弄好看了,股价提升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管他身后洪水滔天,但监管可是要长期负责的,所以监管部门已建立多维监控体系1104报表系统:通过EAST系统对贷款展期、重组等数据进行穿透分析,某银行因同一客户连续7次展期被罚款2300万元;IFRS9执行检查:2023年银保监会抽查发现,21家银行ECL模型存在人为调整参数,累计处罚金额1.2亿元;利润真实性专项审计:对某银行追溯调整2019-2021年利润共计54亿元,要求补充资本金38亿元;动态拨备制度:对拨备覆盖率超过300%的银行强制实施超额拨备折算,限制其利用拨备池调节利润的空间。2023年最新修订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明确规定:实质性风险已发生的贷款,即使未逾期也必须划为不良。该政策使某银行2023年半年报不良率瞬间跳升0.8个百分点,股价单日暴跌9%

会计处理的技术边界,正在成为商业银行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风险的生死线。当某银行通过17次贷款重组维持利润增长时,其CEO坦言:"我们就像在暴雨中修补漏水的屋顶,知道总有补不上的一天。"监管科技(RegTech)的进步,使得传统会计魔术的生存空间日益收窄——2023年上半年银保监会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的违规问题数量同比增加167%。或许正如巴塞尔委员会警告的那样:任何脱离实体经济的账面繁荣,终将付出加倍偿还的代价。银行业亟待回归服务实体的本质,在透明、审慎的准则下重建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

是真的就假不了,资本市场最后会用脚投票,爆火的银行股,2025年估计会偃旗息鼓。

数说的述说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和TO B路上的求索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