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晓俊
最近和助贷平台朋友聊天,他说了三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随着客户资质越来越差,自己平台放款越来越多。第二个现象是随着放款越来越多,银行上门求资产合作的越来越多。第三个现象是随着老板越赚越多,给团队和员工分的钱越来越少。
我就一句话回复,新规要出台了,你们老板都想好后路了,何必再和你们分钱。
2024年是腰部以下助贷平台的狂欢之年,在品牌效应、社会影响、合规压力的挟持下,互联网大厂们不得不放缓规模增长的脚步,将综合对客定价限制在24%以内。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腰部以下平台的资产“狂欢”。2024年,在贷余额百亿左右的腰部以下平台可以说是助贷市场中最大的得利者,大胆者得天下,各种垃圾流量都吃进。凭借API导流、同业拒量导流等模式在市场上四处“掠夺”流量,在贷余额高歌猛进。最甚者在百亿在贷的基础上一年连翻三倍,市场进入最疯狂的阶段。
看似助贷平台携银行以令监管的趋势已经形成,但实际上都是黄粱一梦。那些助贷圈的网红区域性银行,监管真的不敢杀么?一旦下手,整个利益链条连根拔起,助贷平台的老板们可能都已经盆满钵满的海外度假,平台的员工高管和合作银行对接者如何自处?2024年内,银行业已有88个高管接受审查调查,65人被处分。
助贷新规或将出台,利剑即将出鞘。
助贷新规解析
据21世纪经济等媒体报道,此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草拟对外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不久或将正式对外发布。以下是新规拟涵盖重点内容解析:
1、业务规划与评估:商业银行应制定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规划,每年至少评估一次业务开展情况,包括风险状况、经营效益、合规管理等方面。
解析:业务不是不可以做,但是不能瞎几把乱做,银行当助贷平台的钱罐子就别想了。
2、风险管控指标:设定包括业务总量限额、不良贷款率、处置前不良贷款形成率、单一助贷机构集中度等在内的风险管控指标体系,以有效控制互联网助贷业务风险。
解析:还是控制整体风险那句话,明确了规则,还敢欺诈监管那就国法伺候。
3、贷款申请环节:商业银行与助贷机构应充分披露贷款息费信息,包括收取主体、收取标准、借款人实际承担的综合融资成本等,并突出显示相关提示内容,相关APP与网站管理部门需设定监管举措确保落实。
解析:这是重点,对客利率就是助贷平台玩的最花的地方,划重点是综合融资成本,银行和助贷平台再一起放高利贷就将会被放在火上烤。
4、贷款审批意见:商业银行应独立自主形成贷款审批意见,助贷机构不得对银行自主开展贷款审批做出限制,不得提出审批通过率等要求。
解析:老生常谈,这个实际上很难规避。
5、与担保机构合作:银行应将担保增信余额纳入对担保增信机构的统一授信管理,至少按季评估其履约代偿能力,约定担保增信机构在贷款逾期一段时间内代偿逾期贷款本金利息,以防范过度担保风险。
解析:防范过度担保风险就是防范过度包装隐瞒真实逾期和不良,监管很懂业务。
6、名单制管理:银行对助贷机构、担保增信机构建立名单制管理,准入应当至少经总行高级管理人员审批同意,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并定期对名单内机构进行重检,不符合准入标准的及时退出。
解析:助贷平台准入合作,大家签字画押,高管审批同意,事后再出问题追责就有根有据了。
7、收费标准监管:银行通过优化助贷服务付费方式、降低付费标准等控制业务成本,降低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银行按贷款实收利息一定比例支付助贷服务费用的,应在贷款结清后支付,且付费比例控制在30%以内;担保机构向借款人收取的担保增信费率不应高于贷款利率,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收取不合理费用。
解析:核心中的核心,蛇打七寸直指要害,无论是贷款结清后付费比例控制在30%以内还是担保增信费率不应高于贷款利率且不能额外收费。真的落实了且严监管,估计得跑路一批平台,不少银行人晚上睡不着觉了。
此次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若正式落地,无疑将给现有的助贷交易模式带来 “颠覆性” 变革。过去,银行与助贷机构之间合作相对松散、灵活,业务开展多基于双方协商,准入门槛、合作流程等缺乏统一规范。而且新规提出对助贷机构、担保增信机构进行 “名单式管理”,并实施 “总行级准入审批”,且每半年一次质检。这意味着合作层级大幅提升,从以往业务人员对接,转变为需总行高级管理人员深度参与决策,审批流程更加严格、规范。
这一转变将直接冲击现有的合作准入模式。一方面,对于助贷机构而言,准入难度直线上升,以往凭借局部地域优势、特定资源就能与银行开展合作的 “好日子” 一去不复返,必须全方位提升自身实力,满足总行层面的严苛审核标准,包括但不限于风控能力、合规水平、数据质量等多维度考察;另一方面,银行内部也需重新调整架构与流程,适应新的审批机制,总行与分行之间、不同部门之间如何协同作业,确保业务顺畅开展,同时精准把控风险,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规对助贷业务收费模式进行了全方位 “重塑”。在助贷服务付费方面,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优化付费方式、降低付费标准,合理管控互联网助贷业务成本,从源头降低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具体而言,商业银行按每笔贷款实收利息一定比例支付助贷服务费用时,需在贷款结清后支付,且付费比例严格控制在 30% 以内。这一规定直接约束了助贷机构的收入节奏与上限,促使其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业务流程,靠真本事而非高额收费盈利。此次外以往一些担保机构在收取高额担保费的同时,还叠加各种隐性收费,新规落地后,这种 “暗箱操作” 将无所遁形,借款人能清晰知晓自己的融资成本构成,保护自身权益。但这次拟出台新规,实在是太严格了,最担心的是对于部分银行和平台根本无法短期内完成合规改造,因为一改造就死。最后导致的心态就是与其现在改造就暴露不良和问题就死和顽固对抗说不定就糊弄过关之间得心态摆布,最后新规还是一纸空谈。
最后想说大环境这样,大家就都熬一熬过下苦日子,监管出台规定出发点一定是有利于大部分人的,这时候就不要去吃血馒头了,还是用人民网2024年7月2日的报道结尾,贷款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公众的燃眉之急,不能成为某些人趁火打劫的工具,更不能成为不法分子坑蒙拐骗的幌子。面对花样翻新的“套路贷”,相关部门有必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大处罚力度,以强有力的监管维护金融秩序和公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