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晓俊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12月25日,42家银行股中有40家全线飘红,尤其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四大行的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分别达到了6.94元、8.88元、5.51元和5.31元。可惜的是中国故事并不代表什么,这仅仅是短期政策刺激下市场高股息的特征,接下来我们看看银行业的真实情况。
被称为“铁饭碗”的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以及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下,也正陷入“降薪、裁员”风波中。说实话裁员的银行还并不多,但是降薪已经是普遍情况。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员工总数负增长,薪酬总额亦首度负增长,而最终的人均月薪同样出现首度负增长。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薪酬总额为4654.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0.2%,这也是近年来上市银行半年度薪酬首度负增长。近期交流的几个银行普遍表示的是年底明确的是年终奖将大幅降低,领导降的比员工多,总行降的比一线多。
核心的关键在于净息差,现在的银行还是靠着存款和贷款的净息差过日子的,但这个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转载金融公众号随想随录信息,央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的“内卷”现象严重,导致贷款利率快速下行而存款利率调整困难,进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和空间。为改善利率传导机制,央行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是需要金融机构切实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增强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调整的联动性;二是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健全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等;三是引导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保持合理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避免净息差掣肘。
狂卷的净息差
近期,多家银行推出公积金信用贷款。部分银行贷款利率在3%以下。近年来,零售贷款不良风险明显抬升,倒逼全行业加速向优质客群倾斜,导致银行对优质零售客户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某种程度上已陷入“价格战”和“额度战”,通过更低的利率、更高的额度来吸引用户。有银行已打出消费贷利率降至“1字头”的营销牌,最低至1.88%。号称是银行业务护城河业务的零售贷款已经杀成一片红海,至于对公贷款,那更完全是优质客户定价的市场。的确现在还有不少能接受高定价的对公和零售客户,但这个整体经济环境,银行明显是怂了不敢干的。问题是这样的贷款定价,明显是不挣钱的啊。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1.54%,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就上市银行的净息差而言,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42家A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为1.64%,较2023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按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2023年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1.8%是警戒线。也就是说,目前已有30家A股上市银行净息差低于1.8%。这些上市银行因为较大的规模和品牌效益,能拿到较低的对公和对私存款利率,可以说他们代表着中国目前最高的净息差,如果上市银行都不行了,绝大部分区域性非上市银行的日子更难过。
这样的恶性循环最后就是银行人集体买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考核。银行现在的考核十分严格,如果完不成任务,不仅会被扣当月奖金,还会被扣半年绩效,甚至还会银行末位淘汰制被银行辞退。为了能够完成银行考核任务,现在不少银行工作人员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拼命完成任务考核目标。随着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现在银行的考核也变得越来越重。一线的柜员也在讲降本增效,我们看到的银行营业时间一般是早九晚五,周末双休,但这只是坐柜的时间,五点半银行关起门通常还要开会,到七八点都是常态。高强度的工作下,憋尿导致的肾结石和密闭空间里数钱导致的慢性鼻炎都是常见的职业病。更直接的结果就是降薪,在文章的开头就说了降薪的情况,这里就不在赘述。
写在最后,呼应开头,现在很多好不容易挤进银行的年轻人,都想在35岁之前离开。而有更多当时离开银行的中年人,过了35了,就算了解到现在银行的挣扎情况也想继续回来。
因为,外面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