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晓俊
作为中国民营银行甚至所有商业银行中最会赚钱的公司,某头部民营银行(这里不能说名字,因为已经被投诉删文一次了)在2024年底掀起的“内卷风”,让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其他行都已经卷成“麻花”了
据网传,该行董事长在内部会议上呼吁员工“卷起来”,提早上班,推迟下班,并对外包人力进行大幅裁撤等。
2024年正好是该行成立十周年。在这本该大庆的年份,似乎没有刀刃向内的必要性,但实打实动手的这不是银行业第一家,更不会是最后一家,因为这是行业的雪崩。
银行2025,刀刃向内。
疯狂“内卷”的同质竞争
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用“内卷”来形容银行业现状,指出当前银行业市场竞争激烈,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在商业银行“规模情结”的驱动下,存贷款市场出现了一些乱象。注意这个规模情结,即使是中国最优秀互联网企业入股的最优秀商业银行也难以释怀。2024年首次出现营收负增长的领先民营银行都陷入了增长焦虑,还是沿用过往的观点,凭什么银行的业绩只能增长?即使强如第一民营,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过去,流量枯竭已成既成事实,还能赚钱就很好了,何必为难员工。
银行也就是一个周期性行业,经济大环境好的时候主营业务净息差收入好一些,经济环境下行的时候能保持不亏损就很好了,毕竟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一共就这么一碗水,金融多喝几口,其他行业也就少喝了。经济下行的时候就算整体行业都亏损一些又怎么了?银行也应当遵循最基础的发展规律。凭什么业绩就得一直蹭蹭蹭地往上涨,而不能平缓一些或者回落一些呢?有些指标受大环境或者市场影响比较大,前几年发展的好,并不代表今年发展的就好,这太正常了。为什么非得要求今年一定要比去年强呢?不科学也不合理,其实并不可取。
监管已关注并表态,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改善政策利率传导。银行应摒弃“规模情结”,整顿清理不合理市场行为,使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更健康、可持续,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据证券时报信息,在愈发复杂的经营环境中,“刀刃向内”贯穿全年,多家银行着手推倒“部门墙”,掀起新一轮组织架构改革,覆盖零售、对公、风险、科技等各个板块。其中,通过对原有部门进行整合,缩短决策链条、减少沟通节点、提升整体效率,成为不少银行共同的选择。这种改革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但是谨防的是假借改革之名玩起迂腐玩弄人心的老套路,清除异己、安排亲信,最后搞些伪创新,例如什么网上商城、租房平台等看似努力但实际上假把式的新业务。最后,银行同业还是自己玩自己的,城商行挖国行存款,国行挖城商行贷款,系统内A支行挖B支行的客户。没有增长的竞争就是内卷,结果大家都比以前更累更努力了,反而收获却边际下降。最后搞得客户越来越挑剔,议价能力越来越强,大家都没得玩。
更可怕的是新换了条线大boss后,下面的中枢部门为了建功立业开始拼命表现,按周的调度会变成微信群内按天通报,按天点评,实时表态。其他条线部门也不甘落后,只有对下要求更严才显得自己部门也在努力。每天信用卡进度了吗?外呼成功了吗?存款增长了吗?贷款投放了吗?…这种刀刃向内造成一线叫苦不迭,的确比以前更忙了,但考核没有任何起色。
微博上,那个叫“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的超话里,人们互称“狱友”,大家发明了一系列黑话,比如用“桂圆”、“跪员”代替“柜员”,“行蟑”代替“行长”。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缓解就业压力,银行大量招聘年轻人,但年轻人刚进入银行,就感受到了枯燥、高压、无望,就算仍然想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但也会很快确定自己不喜欢什么。把工作比作“坐牢”,都在挣扎着想要逃脱。
银行2025,需要新东西,新媒体会是一种新的获客方式或者转型抓手么?但刀刃向内的自插两刀估计是没用的。
我都改了一次了,不会再给投诉插刀删文了吧,也不是说你一家,做银行的不能太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