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是建筑行业
实现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对推进建筑业由高速发展
向高质量发展过渡
加快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
数字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中铁十局四公司在沪渝蓉高铁项目建设中
始终坚持向“新”而行,以“智”致远
紧抓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着力以“新质生产力”
赋能项目高质量履约
01
10月18日,中铁十局首台悬臂智慧造桥机在四公司沪渝蓉高铁南通地区站前1标项目施工现场正式投用,顺利浇筑完成了跨盐通动走线特大桥跨城北大道连续梁1号节段。该连续梁施工面临邻近多条铁路营业线、道路车流量大、桥梁跨度大、安全风险高等诸多难题。
本次投用的智慧造桥机呈半“T”型结构,净重190吨,主要由高承载结构体系、全自动液压整体模板、智能标高调节、自动同步行走、信息化监控、平台防护等系统组成,可实现全方位监测、高效梁面通道、多核多点位控制、智能语音报警、智能蒸汽养护、自动喷淋等多个功能。
与传统挂篮悬臂浇筑施工相比,智慧造桥机具有安全、高效、通用、智能等多项优势。该设备结构简单,组装拆解方便,拼装效率极高,可节省模板安装时间约40小时,将每节段模板校正时间缩短至75%。设备通过三维数字化监控平台,对连续梁线型进行实时监测,对模板的空间姿态进行实时调整,形成连续梁施工全过程控制。
02
针对项目桥梁占比高、上部结构特殊孔跨多,不良地质种类多、邻近营业线及上跨既有铁路施工范围广、安全风险高、迁改工程量大、环保要求高等特点,四公司基于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进度管理、人员管理、设备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研发智慧管理系统,对项目施工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该平台未来将全面投入使用到各项目施工建设。
智慧平台搭建三维数字场景,直观形象地展示项目施工的环境、线路、桥梁、道路、大型设备的模型、数据,实现三维浏览、进度模拟和数字漫游。在三维场景地图上,可展示项目信息、桥涵路基站场等主体工程模型、邻近建筑物模型、临建模型、监控监测点位及数据、主要生产指标数据可视化图表,聚焦主要功能菜单,如形象进度、视频监控、大型机械位置状态。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辅助生成安全报表、进度报表、质量报表、技术报表、管理报表等。
▲系统集成
促进安全管理提升是该平台的一大亮点,平台可基于视频监控、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监控,实现安全“六位一体”管控和双重防御机制。平台囊括了安全培训、安全会议、风险源管理、隐患排查、环境监测、设备安全、安全预警等多个模块,还能对接建设单位工管平台、上海局铁路施工综合管理系统、国铁集团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等,实现安全管理数据互联互通,跨平台协同。
03
▲梁场俯瞰
四公司紧扣智能建造特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智能化工装设备和工艺工法,构建数字化管控平台,打造了虚实融合、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化梁场,达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目标。
▲标准化生产
梁场从钢筋绑扎、梁体预制、养护到初张、存放等全过程,进行统一智能化建造。钢筋采用成套自动化钢筋加工绑扎设备,实行工厂化生产。模板采用自动内模,可调节液压侧模,实现了混凝土拌合自动上料、运输,布料机自动布料、振捣,混凝土自动浇筑。养护时采用自动控制蒸养,存放时采用自动搬梁机,自动计算寻找最优存放点和行走线路。
▲智能设备
梁场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分为指挥中心,架梁中心,智控中心,工作台4个部分。其中,智控中心打造了“1+6”的智能设备集成结构,即“综合中控+智能张拉”、智能压浆、智能静载、智能试验、数字拌和、绿色施工,创建了无障碍数字化管理环境,实现了梁场各种场景、各种资源的整合。梁场通过多个维度,在工序生产线上全面升级,采用智能化工装设备替代人工,完成箱梁预制过程中大量重复性、高强度的劳动作业,既提高了工效,又保证了安全质量稳定可控。
下一步,四公司将持续深化对智慧建造的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成果,以技术创新提升施工效能,助力沪渝蓉高铁建设再提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图文:展焱烽 李晓宇 吴淑美
编辑:展焱烽
责编:朱纪锋
主办:中铁十局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