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评价他是一位猛将,毛主席曾打过他一巴掌,儿子贡献十分卓越

文摘   2024-11-22 09:03   福建  

世人皆知毛泽覃是毛主席的弟弟,却鲜有人知他曾被兄长打过一巴掌。1928年的井冈山上,这位年轻的红军指挥员刚立下赫赫战功,却因一件事惹恼了毛主席。那一巴掌之后,兄弟俩的关系不但没有生分,反而更显亲密。多年后,当邓小平同志在韶山见到毛泽覃的纪念雕像时,仍不禁感慨他是一员"猛将"。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英年早逝的革命先烈,他的儿子后来成为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重要功臣。这位红军将领短暂而传奇的一生,究竟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他的儿子又是如何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

一、少年从军路

1916年的湖南韶山,正值春耕时节,十一岁的毛泽覃正在私塾读书。这一天,他的大哥毛泽东回到家中,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覃弟,长沙新办了几所学堂,教的都是新学问。你要不要去试试?"毛泽东问道。当时的韶山,能够走出去读书的人并不多,更何况是去省城长沙。

就这样,年少的毛泽覃告别了家乡的私塾,踏上了去长沙求学的路。在长沙,他进入了清水塘高等小学堂。这所学校不仅教授新式课程,更重要的是这里经常有青年学生聚会讨论时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长沙的学生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毛泽覃虽然年纪尚小,却也跟着参加了游行。这一年的经历,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

在哥哥的影响下,毛泽覃开始阅读进步书籍。《新青年》《向导》等刊物成了他的精神食粮。1921年,16岁的毛泽覃加入了共青团。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1922年的暑假,毛泽覃回到韶山。这次回乡不同以往,他带着一个特殊的任务。哥哥让他去农村发动群众,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在韶山冲的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这个年轻人和农民们席地而坐,讲述着外面的世界。


"长沙的学生举着火把游行,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他这样给乡亲们讲述着城里发生的事。农民们听得入神,纷纷表示支持革命。

1923年,18岁的毛泽覃在长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不久,他就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组织工人运动。在长沙的机器厂里,他和工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工人们都亲切地叫他"小毛先生"。

1925年初,20岁的毛泽覃接到党组织的通知,要他南下广州。临行前,毛泽东特意找他谈话:"广州是革命策源地,你要好好学习。"就这样,毛泽覃告别了生活了近十年的长沙,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到达广州后,他被分配到黄埔军校工作。在这里,他不仅要处理行政事务,还要参加军事训练。白天操练,晚上学习,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

在黄埔军校期间,他遇到了后来成为亲密战友的多位同志。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奠定了基础。当时的黄埔军校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校内既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两党关系还算融洽。

1926年,毛泽覃被调往广东农民协会工作。在这里,他亲身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在他后来领导井冈山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井冈山上显身手

1927年底的一个寒夜,毛泽覃带着朱德派给他的通信任务,穿过茫茫林海,终于到达了井冈山。山上的烽火映红了天际,哨兵们正严阵以待。

"我是来找毛委员的!"毛泽覃对着哨兵喊道。不一会儿,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下山迎接。兄弟相见,毛主席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总算把朱德同志的信带来了。"


完成通信任务后,毛泽覃本该返回,但毛主席却留下了他。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百废待兴,正需要得力干将。1928年1月,毛主席派他去宁冈县的固江村开展工作。

固江村地处偏僻,土豪劣绅横行霸道。毛泽覃到村里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一个大地主正在强迫一户贫农交出田契,那户人家已经断粮三天了。

"这个地主太霸道了!"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他诉说。毛泽覃当即召集了村里的贫苦农民,成立了农民协会。很快,一支百余人的农民队伍组建起来。

这支队伍不同于普通的农民自卫队。毛泽覃按照在黄埔军校学到的军事知识,对他们进行了严格训练。白天务农,晚上训练,队伍的战斗力日益提升。

一个月后,这支队伍就经受住了考验。那个欺压百姓的地主,勾结县城的保安团,带着几十号人马来村里抢粮。农民队伍在毛泽覃的带领下,以十分巧妙的战术打退了敌人。

这一仗打出了名气,周边村子的农民纷纷派人来请毛泽覃去帮忙。短短两个月,他的队伍就发展到三百多人,成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一支生力军。

1928年2月的一天,毛泽覃正在指导农民分田,突然接到紧急军情:敌人占领了附近的一座重镇,扬言要剿灭井冈山的红军。

这座重镇位于山腰处,易守难攻。敌人在城门外布置了三道防线,城墙上还架设了机枪。正面强攻必定伤亡惨重,但围困又会给敌人增援创造机会。

在研究了地形后,毛泽覃想出了一个妙计。他注意到城墙西侧有一处死角,那里的守备最为薄弱。他命令一个机枪小组爬上对面的山坡,居高临下对准城墙。


天刚蒙蒙亮,毛泽覃就发起了进攻。机枪手们按照他的指令,对准城墙上的敌人点射,压制住了守军的火力。趁此机会,突击队员们抱着火把冲向城门。

敌人的机枪火力被压制,城门很快被烧毁。毛泽覃带领突击队从西侧突入,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这座重镇终于被攻下。

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打通了井冈山的一条重要通道,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毛泽覃在战斗中展现出的指挥才能,得到了红军指战员们的一致认可。特别是他灵活运用机枪火力的战术,被誉为"山地攻坚的创新之举"。

战后清点战果时,战士们发现缴获的武器弹药比预计的还要多。原来敌人正准备用这些武器装备更多部队,对井冈山发动进攻。毛泽覃这仗打得不仅及时,而且打出了声威。

三、兄弟情深见真性

攻下敌军重镇后的第三天,毛泽覃正在清点缴获的武器装备,一位通信员匆匆赶来,说毛主席要见他。当时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调整。

"覃弟,你这次打了个漂亮仗。"毛主席边说边递给他一根烟,"组织上决定,派你去新田县发展地方党组织。"

没等毛主席说完,毛泽覃就把烟放在桌上:"大哥,我不去。部队正要打仗,我要留在这里。"

"什么?你说不去就不去?"毛主席皱起眉头,"现在是革命关键时期,党需要你去做地方工作。"


"我是军事指挥员,不是做地方工作的料。"毛泽覃倔强地说,"让别人去吧。"

"你这是什么态度?"毛主席的声音提高了,"组织的决定也敢抗拒?"

"我就是不想离开部队。"毛泽覃梗着脖子说。

"啪!"一个清脆的耳光响起。毛主席气得手都在发抖:"你太不像话了!"

这一巴掌打得突然,周围的战士们都愣住了。有人赶紧上前劝阻:"主席息怒,小毛同志年轻气盛..."

毛主席转身走出屋子,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点了支烟。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约莫一炷香的工夫,毛泽覃走出屋子,来到毛主席面前:"大哥,我错了。我这就去收拾行装,明天一早动身去新田。"

毛主席抬头看了看弟弟,脸色缓和了些:"你啊,还是太年轻。革命工作,什么岗位不是为人民?"

"我明白了。"毛泽覃说,"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希望组织上用得着我的时候,还让我回部队。"

毛主席站起身,拍了拍弟弟的肩膀:"去吧,干好地方工作,部队随时欢迎你回来。"

第二天一早,毛泽覃就带着几名警卫员出发了。临行前,毛主席特意交代他:"到了新田,第一件事就是要摸清当地情况,发动群众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毛泽覃刚到新田不到一个月,形势突然发生变化。朱德率领的部队准备上井冈山,需要有人熟悉地形带路。

这天,毛主席派人紧急召回毛泽覃:"覃弟,组织上决定,由你率一个连队去接应朱德同志的部队上山。这是一项重要任务,你可愿意?"

"遵照组织安排。"毛泽覃立正敬礼。

毛主席笑了:"这次倒是痛快。那天打你那一巴掌,大哥也是一时气话。"

"我知道。"毛泽覃也笑了,"大哥打得对,让我明白了革命工作无分轻重。"

就这样,毛泽覃重返部队,带着一个连的兵力,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成功接应了朱德的部队上井冈山。红军两支主力胜利会师,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注入了新的力量。

四、游击将军显神威

1934年深秋,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后,毛泽覃奉命留在赣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当时的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军队在各个地区布下了天罗地网,妄图一举歼灭所有留守的红军游击队。

面对这种情况,毛泽覃创造性地提出了"化整为零"的战术。他把部队分成若干个小分队,每个分队不超过二十人,白天分散隐蔽在老百姓家中,夜间则聚集起来打击敌人。

这种战术很快就显现出威力。一天夜里,敌人的一个运输队在赣南山区行军,押送着大批军需物资。毛泽覃得到消息后,立即召集了三个小分队,在半路设下埋伏。

"记住,打完就走,决不恋战。"出发前,毛泽覃对战士们说。

月黑风高的夜晚,敌人的运输队缓缓驶来。就在他们经过一处山谷时,红军游击队突然从三个方向发起攻击。敌人还没反应过来,物资就被缴获,押运的士兵也被缴了械。

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但更让敌人头疼的是,等他们的增援部队赶到时,游击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缴获的物资,则被毛泽覃分散存放在山区的秘密据点里。

游击队不仅打运输队,还经常深入敌后建立地下党组织。在一个叫大庄村的地方,毛泽覃和当地农民建立了联系,发展了一批地下党员。这些党员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为游击队传递情报。

有一次,一个地下党员骑着自行车,专门绕道二十里地,就为了告诉游击队:敌人要在附近的山区搜山。得到这个情报后,毛泽覃立即带领游击队转移,成功避开了敌人的"清剿"。

在敌后坚持游击战争,不仅要打仗,还要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毛泽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每个游击队员都学会一门手艺。有的学会了织布,有的学会了打铁,有的学会了医术。

这样一来,游击队员白天就化装成普通百姓,在各村寨之间走街串巷,一边做工一边打探情报。敌人虽然派出了大量便衣侦察,却始终找不到游击队的踪迹。

1935年初,毛泽覃在一次战斗中发现,敌人开始采用"蚕食"战术,就是用小股部队分散包围,企图把游击区一点点蚕食掉。针对这种情况,他又创造了"游击区域化"的战法。

具体做法是,把游击区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每个区域都建立地下交通线和情报网。游击队在这些区域之间灵活机动,打一枪就转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覃还在各个游击区建立了秘密的军医站。这些军医站表面上是普通的诊所,实际上专门负责救治受伤的游击队员。许多重伤员就是在这些秘密医疗点养好了伤,重新回到了战斗岗位。

敌人见"蚕食"战术不奏效,又改用"分进合击"的办法。毛泽覃则用"打援"战术应对:每当敌人的一路分兵深入时,就集中优势兵力打击这一路,迫使其他路的敌人不得不回援,然后游击队再迅速转移。

就这样,毛泽覃带领的游击队在敌后灵活机动,打得敌人疲于奔命。当地老百姓都说:"毛队长的游击队像是地里的竹笋,砍了一茬又冒一茬,怎么也打不完。"

五、英雄浩气永长存

1935年9月的一个黄昏,毛泽覃带领着一支小分队在赣闽边界活动。这是一次计划中的转移行动,按照原定部署,他们要跟其他游击队在新的根据地会合。

"报告队长,前面发现敌人的大队人马!"一名担任前哨的战士跑来报告。毛泽覃立即命令部队隐蔽,派出侦察员查看情况。很快,侦察员带回消息:敌人有一个团的兵力,正在搜山。

面对这种情况,毛泽覃当机立断:"同志们,我们分两路走。我带一个班的同志吸引敌人,其他人趁机向东转移。"

战士们纷纷表示要和队长在一起,但毛泽覃坚持道:"服从命令!这是命令!"

分兵后,毛泽覃带着那个班的战士,故意暴露了行踪。敌人果然上当,主力部队立即追了过来。其他战士则趁机安全脱离了包围圈。

在撤退途中,毛泽覃发现敌人正在合围。他命令跟随的战士们:"你们从那边的山沟撤退,我在这里继续吸引敌人。"战士们不愿离开,但毛泽覃态度坚决。

最后一名战士撤离后,毛泽覃独自一人与敌人周旋。他借着地形优势,不断变换射击位置,让敌人误以为这里有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

天色渐暗,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毛泽覃的子弹也所剩无几。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手臂。但他仍坚持射击,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

这一战,三十岁的毛泽覃壮烈牺牲。当敌人发现他的遗体时,只见他紧握着已经打空的步枪,倒在一块巨石旁边。而他用生命掩护的战友们,全部安全撤离。

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久久沉默不语。一位老同志回忆说,那天晚上,主席一个人在窑洞里抽了很久的烟。第二天,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起了一件往事。

那是在井冈山时期,毛泽覃刚打完一场胜仗。当时毛主席很高兴,对弟弟说:"我们家出大将军了!"谁能想到,这位年轻的"大将军"会在敌后游击战中献出年轻的生命。

1973年,邓小平同志在韶山视察时,特意来到毛泽覃的纪念雕像前。看着雕像上那坚毅的面容,邓小平说:"泽覃同志是一员猛将,可惜走得太早了。"

而毛泽覃的儿子贺麓成,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投身于国防科研事业。在新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中,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

1989年,一枚重要的导弹试射成功。当贺麓成向上级汇报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父亲用生命保卫了革命根据地,今天,我要用科技保卫祖国的蓝天。"

在贺麓成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父亲毛泽覃的一张照片。照片上,那位年轻的红军指挥员正意气风发地站在井冈山的山巅,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历史典故趣事
汇聚历史人文知识,纵览古今历史奇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