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梅雨过后就是伏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伏旱时节,正宜在空调间里伏案读书。唐镇小学“芦芽”文学社组织全体学员共读了当代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并撰写了读后感。本期推文,就《天香》的第三卷《设幔》进行交流,看蕙兰嫁入市井人家,以一介女流设帐授教,传天香园绣于天下。读书活动通过导学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表达,并运用新技术展现学习成果。读书以后反思、拓展、延伸,培养阅读兴趣,提升人文素养。
选文朗读:张宇昊
看看蕙兰,文献检索中,大部分评价她“至真至纯、善解人意、贤惠孝顺”,“有着菩萨一般的善良和悲悯情怀”,但处在一个注重知识产权的时代,我对她是不太喜欢的。纵使她的人生慢慢下坡,都不能将家族技艺传给他人,这有悖于赐字“天香园绣”和她的承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化雅为俗,是一种对亲缘制继承的突破,鉴于这一两面性,我无法对她定性。
故事始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终于顺治十三年(1661),中国缠足在明清是十分盛行的,而文中也只提到希昭没有裹脚,不难看出从大家族出来的小绸、计氏、彭氏等都深受迫害,但事实上缠足的女性在家刺绣创造的利润不比男性在外工作创造的利润少,这可能也是作家将女红作为展现女性和申家生存方式的原因。不管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在19世纪末提出的,强国就要有强壮的后代,要有强壮的后代就要有强壮的身体,而要务之一就是要有健康的女子,这就不得不去缠足这一陋习,这一所谓的“女性思想解放、女性独立”,直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彻底废除缠足,女性的觉醒、女性的解放靠的始终是女性自己的努力。本书创作于2011年,是一本描述明清女性悲惨生活、大家族由盛至衰的《红楼梦》式的当代小说,如果说它是一本女性意识觉醒的小说,还不至于。
第三卷中,蕙兰的坚持更是将申绣(顾绣)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天香》也揭示了历史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随着历史的演变,申家从兴盛到衰败,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书中对于细节的精细描写,比如服饰、饮食、节庆等,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复杂而又多彩的历史时期。阅读《天香》,深深打动我的是作家对人性的深入刻画。每个人物都不是简单的好与坏,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也有各自的局限与无奈。这种复杂的人性展示,使得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关于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探讨。《天香》不只是一部讲述家族兴衰的小说,更像是一本关于勇气、智慧和抗争的传奇,在这个传奇中,每一个女性都是主角,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小说也启示我们如何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开始思考,历史和命运究竟孰轻孰重?
小说通过一段段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家族兴衰与刺绣艺术传承的壮丽画卷,让人在阅读中既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也体会到了时代的沧桑。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不仅承载着作家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还展现了作家对语言艺术的精湛掌握。至于感官体验,作家也做得相当出色。她通过食材的选择、烹饪的过程、就餐的氛围等细节,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读者仿佛可以闻到食物的香气,感受到人物间的亲近或是疏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至于叙述连贯性,书中的每个章节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家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复杂的情节线索和众多的人物关系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读者能够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清晰地把握每一个关键环节。
小说是一部集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文化背景、细腻的情感描述于一体的作品。它让我领略到了作家很高的文学造诣,也让我深入地反思了人生和社会。故事虽然以落寞结尾,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是深远的。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是否还保持着对那些美好却看似无用的事物的热爱?是否还有人会像小绸和希昭那样,为了一门艺术付出毕生的努力?这次阅读之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长久的震撼和无尽的回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回味这部作品所带来的感动,以及它所激发出的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读完第三卷,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这部作品中,申绣(顾绣)历经风风雨雨后,最终回到民间。书中人物的命运,同样令人深思。申家的兴盛衰败,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那个时代变迁的反映。每一个角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顺应或对抗时代的潮流,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也映射出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选择与挑战。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红楼梦》,同样是家族兴衰,同样是对尘世美好的追问和思索,天香园的故事带给我的是对人生、对历史更深层次的反思。读《天香》,像是品味一杯古老的茶,它的香味经时光的沉淀,愈发醇厚。每一代人的生活,每一段历史的变迁,都如同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让人回味无穷。通过作品,我们与申家的祖先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命运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人性,审视自己。
从龙凤图到佛像发绣,蕙兰的性格经历了由娇憨到娴静的转变。这些深刻的描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也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传递的思想。作家强调了手工艺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以及传承手工艺的重要意义。小说中三代女性惺惺相惜,齐心协力对抗封建社会,向我们呈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天香园绣的一针一线都凝含着申家女性的心血、生命和智慧,从中可以看出女性坚韧、独立、勤劳的品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小说有对文化、人性与命运的深刻反思。在作家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丰富、更加多彩的世界。
第三卷中,申蕙兰的纯真与坚持,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生命状态。《天香》的故事虽然落幕,但它引发的思考却久久不能平息。王安忆用她清丽而有韵致的文笔,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家族、关于女性、关于传统文化的多层次世界。读完这部作品,我更加敬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守自我、传承文化的女性,也更加珍惜那些透过历史的烟尘传递至今的文化遗产。《天香》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虽然《天香》以历史为背景,但其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小说中对权力、财富、性别不平等等问题的探讨,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都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尊严的坚守。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使得《天香》不仅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尊严的作品。《天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它不仅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读者,也以其艺术性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天香》在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描绘,更是一部关于现实社会与历史文化冲突的深思之作。王安忆展现了她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使得《天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化史。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以及时代变迁,都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哀愁。通过《天香》,王安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命运,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社会中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文化遗产。而《天香》这部作品,则成为了王安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冲突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天香》不仅是一部关于顾绣的小说,更是一幅关于时间与家族兴衰的画卷。作家以天香园绣为线索,巧妙地编织了一幅跨越百年的历史画卷,随着角色的成长和时代的变迁,我们也经历了一次时光的旅行。从最初的繁华盛景到后来的多重变故,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情感的波澜。作家对于时间的把控非常精准,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家族的更迭。在时光流转中,我们见证了女性角色的成长与蜕变,也感受到了她们对艺术和生活的不懈追求,时间用它那无形的温柔笔触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除了人物情感与时间流转的描绘外,小说还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明清社会生活画卷。作家对风俗的描写细致入微,从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到节日庆典的仪式规范,都展现出了那个时代各个阶层人家的生活气息,这些风俗细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层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风貌与特色。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繁华的明清上海,与小说中的角色们一同经历了那些难忘的时光。这部小说让我领略了顾绣艺术的魅力与传承,也让我体会到了女性情感的丰富细腻以及时间的温柔力量。
《天香》中,这些巧夺天工的绣品不仅是女性情感的寄托,也是她们生活态度的写照。第三卷,蕙兰在生活重压下设帐授艺的慈悲,尤其令我感动。这部作品所展现的不只是技艺上的传承,更是精神上的传承。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坚持才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天香》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尽管有时外界的喧嚣会压制内心的声音,但我们仍需坚持表达自我。这既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作家通过作品呈现了一个微缩的社会,让我们看到女性角色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要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构建故事情节方面,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她的文字不繁复,却意味深长,每个句子都能触动人心。小说不仅是一幅关于家族和艺术兴衰的历史画卷,更是一部关于女性意识、爱与自我救赎的心灵史。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天香”。
在《天香》中,匠心与女性光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女性们用自己的匠心去创造美、传承技艺;而匠心精神又赋予了她们更加坚韧、更加智慧的品质。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天香园绣”的创作过程中,更体现在女性们的成长与蜕变中。通过《天香》,我看到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用自己的才华与智慧为家族、为社会、为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虽然柔和却坚韧无比,让我们在繁忙与喧嚣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美好。阅读《天香》,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匠心与女性光辉的魅力。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刺绣艺术的佳作,更是关于人性、关于文化、关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它让我看到了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智慧,也让我感受到了匠心精神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带着这份感动与启示前行,努力做一个有匠心、有智慧、有情怀的人。
第三代绣女蕙兰以绣为生,真正做到了不依靠任何人,只依靠女性自己,撑起一个家庭。同时蕙兰将“天香园绣”带出申家,流入民间,为更多女性带去了独立的可能。从“天香园绣”到“武陵绣史”再到“沧州仙史”,尤其是蕙兰的独当一面,在这几个人身上都能找到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抱有不结婚想法的底层女性,在学习刺绣中看到了靠手艺不靠他人生活的可能,执着地追求自我价值,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我更喜欢蕙兰的塑造,蕙兰这一人物踩在实处,去掉了天香园中的乌托邦之感,让我感觉她真正走入了生活。第三卷也是王安忆自己最满意的一卷,在这一卷中,天香园绣雅俗并行,走入民间,走入生活。综上,《天香》文笔优美,同时旨在为女性立传,其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通常,当我们想象一个庞大的家族,尤其是那些历史深邃、规矩森严的大家族,女人们聚在一起,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宫廷剧中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场景。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清新脱俗的语言,颠覆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它细腻地描绘了女性之间那份纯粹而深刻的情感纽带——相互帮助、默默陪伴与不懈扶持。这些女性,她们不依赖于男性世界的认可与恩赐,不屑于通过争宠斗艳来获取生存的空间或地位的提升,即便她们共享着同一个生命中的男性角色,也从未放弃过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与追求。然而,这一切的坚韧与自强,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她们生活在一个以父权为主导的社会里,女性的天空似乎被无形的枷锁束缚得低矮而狭窄,她们的羽翼在重压之下显得尤为单薄,而肩上承载的责任与期待却异常沉重。正如萧红那句振聋发聩的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这不仅仅是旧时代女性的悲哀,也是对所有在性别桎梏下挣扎的女性的深刻同情。
第三卷《设幔》是小说最关键的部分。这一卷里,申家开始没落,小说主人公之一的蕙兰嫁入了市井人家,但申绣(顾绣)又一轮兴起。天香园绣从上流社会到了民间,上海这样一个城市的市井社会开始兴起。“绣”流入坊间,需要社会背景。明代晚期社会物质非常丰富,贸易发达,出现了很多手艺人,《天工开物》就是在明代完成的,那个时代似乎样样都在为天香园绣的出现做准备。
《天香》里面的男女之间,不断地上演着“别离”。蕙兰嫁给书生张陛,他是一个刻苦努力,但不表露情感,处处以母亲的话为圣旨的人。兰生幽谷,有了儿子灯奴,却早早做了寡妇,绣起佛像和字。蕙兰睁眼躺在帐里,月光将屋里屋外照得透亮。她听过许多守寡的煎熬的故事,她也睡不着,却不是煎熬,她心里清明得很,于是,张陛的形貌便呈现眼前,甚至比他在世还要清晰。这“绣”也是和情紧紧连在一起,看似实用,内里也是寄托,人家长夜里拾银币打发,她是绣婶婶希昭送她的一幅字,临的是董其昌所书《昼锦堂记》。她又绣不得鲜艳的颜色,只能到庙里求佛像绣素色的,并不是守节的意思,而是守情。
申家的男性不走仕途经济之道,衰落是必然的结局。作家却不让他们败得太难堪,就像小说里写的,有的花,好比紫藤一类的花,开相和败相都好,天香园从盛到衰都是华丽的。男人无力支撑,女人以刺绣挽救家庭,蕙兰很有主见,向小绸要“天香园绣”的名号作为自己的嫁妆。她年轻守寡,靠绣字和佛画谋生,禁不起戥子锲而不舍的苦苦相求,见不得乖女的悲惨命运,经婆婆张夫人劝说,拜了嫘祖,设帐授艺,将天香园绣密计传于天下。绣幔中的女子都是常伦之外的命运,例如乖女、送女,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她们都是独身,因习绣而有了衣食,方能够独立。作家提升了传统的工艺师的地位,把社会的边缘人物,以及受压抑的女性,移至中心的主体位置。天香园绣本是闵女儿从民间带来,经小绸、希昭诗书画熏染,成为高雅艺术,然后又回去民间,遍地开花。
希昭让天香园绣走向巅峰,蕙兰让绣艺普及开来,好比“礼失求诸于野”,散出去也许就是保持下来的一种方式。让刺绣再到草莽中汲取天地人的精气,多少时日之后,还能有所成就。希昭对蕙兰阐释“天香园绣”的来历时说:“莫小看草莽民间,角角落落里不知藏了多少慧心慧手。大块造物,实是无限久远,天地间,散漫之气蕴无数次聚离,终于凝结成形;又有无数次天时地利人杰相碰相撞,方才花落谁家!”从闵氏到小绸、希昭,再到蕙兰,完成了一个技艺的循环宿命。希昭登门,看戥子和乖女的绣活,想起天香园里的绣阁,早已成残壁断垣,荒草丛生,不想原来是移到坊间杂院,纡尊降贵,去尽丽华,但那一颗锦心犹在。
中国强盛错过的唯一历史契机徐光启,在第三卷《设幔》中有较多的篇幅。他的实用主义精神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他把利玛窦带到北京,把郭居静带到上海,还了作家长久以来一直想写一个19世纪传教士故事的夙愿。仰凰的宗教更接近普遍的人世,他来到上海,与蕙兰一家结下交谊,为俗世增添一点圣意。仰凰有一种无名的欢喜,不是圣人至知而明的慧智的喜欢,不是道庄物我两忘的逍遥喜乐,不是释家空明的禅悦,就是初生婴儿一般单纯的喜悦。听到美妙或者悲惨的故事,便久久不语,流下眼泪。仰凰所皈依的教义,其实也是一种天真的教义,那些《圣经》故事,亦是孩儿气的,让人好笑又感慨,却也觉得可怕。
灯奴娶妻生子,绣学扩张几许,戥子与乖女已成师傅,送女都拈针引线了。换了皇帝,改了年号。仰凰去杭州开辟新教区前,绣幔以蕙兰名赠仰凰一件绣品,是乖女与蕙兰合绣,马利亚与耶稣,圣子圣母像,设色用针全依着西洋画法,如同一幅西洋画。蕙兰卒于顺治九年,绣幔由其媳主持。康熙六年,绣幔中出品一幅绣字,《董其昌行书昼锦堂记屏》。其自蕙兰始,渐成规矩,每学成后,便绣数字,代代相接,终绣成全文;共四百八十八字,字字如莲,莲开遍地。
合上书本,想起阿潜和希昭说起过的“蜃蜡”。柯海年轻时冶游四方,曾结识过一个西洋人。西洋人有一具泥金匣,匣中有半支红烛,点燃后,满屋生香。然后,烛焰中升起一缕细烟,渐渐环绕,呈出亭台楼阁,花卉鸟兽。原来,这制蜡的油脂是从南洋爪哇岛采集而来,爪哇岛向有海市蜃楼奇景,由风气露湿凝结形成;取其精华又经百锤千炼,不知多少工才能制一烛,这烛就叫“蜃蜡”。
读完《天香》,仿佛看见烛焰中升起一缕细烟,渐渐环绕,呈出亭台楼阁,绣娘绣画;后来屋宇楼阁渐渐颓败,曲终人散,绣却移到坊间杂院,到草莽间汲取天地精华,遍地莲花……蜃蜡燃尽,幻景消失,只留下烛泪,和一缕天香。《天香》的“史感”和“诗境”里,语言力求细腻简净,糅合一些近世文言的因素,清丽而有韵致,超越了以往的作品。作家已经竭力,并且达到了她的目标,那就是典丽。莫言说王安忆的写作像绣花,只会用平针,连跳针也不会用。寒假里,我们会共读莫言的《檀香刑》,看看他怎样用跳针来书写火车和茂腔的声音。
END
达义唐小
文字 | 盛颖 芦芽文学社
编辑 | 陆英
审核 | 党群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