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芽梦泽
天香绣画
前 言
2024年暑假,梅雨过后就是伏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伏旱时节,正宜在空调间里伏案读书。唐镇小学“芦芽”文学社组织全体学员共读了当代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并撰写了读后感。本期推文,就《天香》的第二卷《绣画》进行交流,看申绣登峰造极的人物沈希昭出场,有了她墨气清远、气息高古的画意加入,刺绣从一种器物衣冠的装饰,变成绣画,将绣作了诗书,从娟阁女红中脱颖而出。读书活动通过导学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表达,并运用新技术展现学习成果。读书以后反思、拓展,培养阅读兴趣,提升人文素养。
整本书最吸引读者的是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包括人物形象塑造、人物间情感交汇、人物经历推演等。申绣登峰造极的人物沈希昭,相比于小绸的“硬气”,更多了几分“英气”。希昭的出场在第二卷,她从小被当作男孩子养,也是唯一一个没裹脚的。她的斗争主要体现在与长辈的矛盾上,她在面对身为大伯母的小绸时敢于坚持本心,两个性格相似的人最终也是冰释前嫌。
作为一本以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小说,对男性的刻画也不少,只是女性的部分更生动、更吸引人。我感觉其中“女性意识觉醒”微乎其微。故事的主舞台设置在一个封建式大家族,以婚嫁娶妻为连接每一个节点的锁链,和《傲慢与偏见》、《小妇人》、《简爱》这一类欧美女性意识觉醒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伊丽莎白她们对自己的婚姻有非常大的选择意识,婚姻象征着她们对抗父权制、封建制的武器,而《天香》中的女性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期待的、羞涩的,从一开始就为“女性意识觉醒”上了枷锁。不管是小绸对柯海纳妾的反抗,还是希昭对阿潜出走的失望,都没有对自己的婚姻关系造成任何的突破。小绸同闵女儿和希昭间的嫌隙源于柯海和阿潜这两位男性,她们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未来都投射在他人身上,更是没有“女性意识觉醒”中对自身价值的体验和感悟。
《天香》中对男性的刻画并不少。申明世纳小20岁妾小桃,柯海婚后三年不到就纳妾,两者的婚姻观是一致的。镇海和妻子没什么深厚的感情,妻子去世后,就出家做和尚去了,逃避了自己的责任。阿昉变得不再立志于考取功名,阿潜新婚不久便离家出走去看戏,简直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模一样,这种梵高式的追求梦想、探索世界,不过是对责任的逃避罢了。小说刻画了儒世和明世、柯海和镇海、阿昉和阿潜三对兄弟,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独特,也因此放大了他们身上的缺点,正是他们的行为导致了申家的逐渐没落。
暑假里,我读了王安忆的《天香》。作家通过细腻的文字和丰富的情节构造,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这部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故事从申家的天香园开始,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书中对申家几代人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家族如何维持自身的尊严与生计。尤其是书中的女性角色,她们或坚韧、或温婉,独立地绣出自己的命运。第二卷中,希昭以针代笔,用“天香园绣”记录下了家族的辉煌与沧桑,这不仅仅是一门手艺的传承,更是一种家族精神的延续。作家通过“天香园绣”这一艺术形式,展示了女性的智慧与独立。这种独特的女性视角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但《天香》中的女性们却以自己的方式来影响世界,展现出她们的价值和力量。第二卷中,阿潜的出走,以及申家男性的种种选择,都让这个大家族多了几分荣华富贵掩盖不住的悲戚。然而,申家的女性却凭借“天香园绣”开创了新的时代,希昭更是让“天香园绣”走向巅峰。
读完王安忆的《天香》,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将我引入那个充满锦绣和哀愁的申姓家族。“天香园绣”的传奇故事吸引着我。从闵女儿把绣艺带入申家的化俗为雅,到蕙兰设帐授艺让天香园绣走向民间,这门艺术的轮回显示了女性在坚持与创新中的力量。第二卷中,希昭以针代笔,用心血和智慧将天香园绣推向极致,让我对传统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读小说,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几代人的命运变迁和城市的文化脉络。申家的女性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推动了天香园绣的发展。《天香》不仅是对一门古老刺绣艺术的致敬,更是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顽强生存的女性的赞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家独特的文学语言和作品深刻的主题内涵深深吸引。
小说的情节构建不追求刻意的曲折和离奇,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深入挖掘和精致刻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自然流转的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角色共同呼吸。在文化内涵方面,作品无疑是丰富的宝藏。作家深挖主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脉络,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故事的纹理之中。通过生动的场景和人物交往,似乎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不同阶层人物的心态和宿命。正如文化史专家会做的,作家呈现了一个饱满的历史截面,也表达了对时代精神的个人洞见。
小说以申家天香园为舞台,细腻地描绘了明清之际刺绣艺术的兴衰,通过女性角色的塑造,展现了一个家族、一门艺术、一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作家以精湛的语言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天香园绣”赋予了生命。第二卷,通过希昭的努力,天香园绣从单纯的家庭手工艺发展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天香园绣(顾绣)因承载了女性的坚韧与智慧,穿越历史的缝隙流传至今。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小说让我对传统手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似乎对慢工细活失去了耐心。小说通过展现刺绣艺术的精美与雅致,提醒人们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应忽视那些蕴含着人类智慧的传统技艺。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希昭的绣画犹如在厚重历史中绽放的一朵奇葩,展示了女性智慧与才情的非凡力量。
小说不仅是对松江“顾绣”文化遗产的致敬,更像是一幅精致的历史长卷,展现了明末清初的女性命运与家族兴衰。在王安忆细腻入微的描写下,申家和与之相关联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见证了申家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女性角色在这一过程中的起伏沉浮。第二卷中,沈希昭的才情让天香园绣走向高峰。读《天香》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易。作家通过这些女性的故事,传递出对女性智慧和韧性的高度赞扬。每个女性都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用不同的方式对抗着命运的不公,她们或顺从或反抗,都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在《天香》中,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那个繁华而又复杂的明中期到后期的上海,亲历了一场关于艺术、情感与时间的深刻对话。由于我一直是个对历史不敏感的读者,相较于小说中那段波澜壮阔的顾绣历史,我更为之动容的是作家笔下细腻入微的人物情感,它们如同潺潺溪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每一个读者的心田。《天香》中的女性,如同一幅幅精美的顾绣作品,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心思。与女性的细腻情感相比,小说中的男性显得有些“弱势”,但是他们同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作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入探索了这些男性角色的内心世界,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多的时候,我会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男性角色,正是这种批判性的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这些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通过男性的视角,更能体会到女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与挣扎,她们既要面对来自家族和社会的压力,又要坚守内心的信念与追求,这种双重困境下的情感表达,让女性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王安忆的《天香》是一部以明朝中晚期为背景,聚焦江南女性生活和命运的小说。作品不仅以丰富的生活细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受到读者的喜爱,更因其对女性主题的深入探讨而备受关注。作家在小说中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后期社会风貌。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不仅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作家再造江南文化风习,无论是园林建筑、纺织、木、石、繁复的器物,还是美食、刺绣、书画、民俗……打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脉络。小说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几位女性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这些女性形象鲜活、立体,她们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也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求生存、求自我实现的努力。小说对“天香”这一概念的描写,既是对女性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致敬。通过对顾绣发展史的描写,小说展现了女红文化以及女性的才华和创造力。一针一线是妙手绣心,万千情意;一字一句是莲开遍地,满纸珠玑。
在浩瀚的文学世界中,王安忆笔下的《天香》如同一朵细腻绽放的宋代古莲,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作者笔下描绘的那个遥远而繁华的时代。小说主题多元而丰富。该书共有三卷,在作家的笔下展示手工艺之美、家族的传承与变迁、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小说以“天香刺绣”的兴起与传承为线索,展现了刺绣艺术的精湛与魅力,更传达了刺绣艺术背后所传承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作家以申家女性的故事为写作素材,让人们看到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与坚韧不拔,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与力量。第二卷,希昭刺绣中文人书画的笔意禅韵,更让人看到她的高标脱俗。她的眼界并不拘泥于闺阁之中,用绣画表达自己的男儿心志。这些女性在家族兴衰、情感纠葛中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坚韧。作家巧妙地在书中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部类的精细描写,是一部女红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百科全书。
《天香》不仅是一部家族兴衰史,更是一幅细腻描绘明朝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历史画卷。从申姓大家族的视角,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繁华与衰败、传统与变革并存的时代。天香园作为小说的核心场景,不仅展现了古代园林的精美与雅致,更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繁荣与衰落。书中,“绣”与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夫妻之间的恩爱与决裂,姐妹之间的友情与扶持,人物情感通过作家细腻的笔触得到充分展现,也引发了我对婚姻、爱情、亲情、友情的思考。第二卷中的希昭,最记得她的眼睛。眼神清亮,顾盼神采,宛若清扬,初见之下震慑了闵师傅和张夫人。她是扫眉才子,宛若天人,锋芒毕露,英气勃发。恃才傲物也是有知遇的风骨在。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武陵绣史”的绣画巧夺天工。
《天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通过作品,作家展现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女性命运的敏锐洞察。小说围绕天香园女性的故事展开,通过她们的生活变迁,探讨了传统文化、家族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关系。读完小说,我感受到作品中深沉的文化底蕴和作家对历史的冷峻反思,也被人物深深打动。王安忆表达了成熟作家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小绸、希昭和蕙兰的细致描写,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困境,以及个体所面临的挑战。小说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充满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作家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一段段家族史,更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命运和一个时代的哀愁。小说是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作品,通过家族的兴衰,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作家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忧虑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阅读《天香》时,被其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人物描写深深吸引。作品以“天香园绣”为纽带,精心勾勒出申家几代女性的心路历程,每一根线迹仿佛都承载着她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与挣扎。小绸、闵女儿、希昭、蕙兰等女性角色,她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生活,用刺绣艺术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小说让我思考的不仅是巧夺天工的刺绣,更是女性在逆境中展现的坚韧与智慧。第二卷,希昭在家族没落时坚持绣画创作的高洁,深深地打动了我。作家不仅展示了一门古老艺术的历史传承,更是创作了一首关于坚韧、智慧、爱与希望的女性赞歌。正如天香园最终败落但“天香园绣”却莲开遍地,每一个女性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活的厚重与艺术的轻盈。小说不只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选择。在细密如绣的叙述中,我懂得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坚持自我、用心生活,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天香”。
阅读《天香》,仿佛踏入了一个遥远而亲切的世界。我选择了一个较为特殊的视角,不是聚焦于家族兴衰、女性成长或是刺绣艺术的精湛,而是从“匠心”与“女性光辉”这两个维度,去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天香园绣”不仅是家族兴衰的见证,更是匠心精神的集中体现。小说中,刺绣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作家以细腻的笔触,将每一幅绣品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匠心,在于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小说中的女性,无论是小绸、闵氏还是希昭,她们在刺绣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对技艺的极致热爱与不懈追求。她们不畏艰难,不惧失败,一次次地尝试、改进,只为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作品。这种对技艺的执着,让我感受到匠人精神的伟大与崇高。匠心,也在于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小说中,刺绣技艺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迁,但始终没有被遗忘。女性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份技艺代代相传,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让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与魅力。
《天香》中的女性形象,是小说最为耀眼的亮点之一。她们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拥有坚韧的内心与非凡的智慧。在家族兴衰、爱情波折中,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女性光辉,也在于她们的智慧与远见。希昭作为第二卷的女主角,学识渊博,更有非凡的远见。她看到刺绣技艺的潜力与价值,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她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与技法,使得“天香园绣”更加符合时代的审美与需求。这种智慧与远见,让我感受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
第二卷,希昭以诗画入绣,将她从小饱读的古文诗书,与在董其昌处得来的画作技巧,运用于刺绣表达,突破了第一代绣娘的日常写实层次,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与女性崛起相反的,是男性的退场。男性衰微,女性因刺绣扬名而获得世人的尊重和家庭的话语权。书中诸位在如今也有学习的意义,在生活中如何保持独立的人格,值得新时代的女性思考。小说为女性而写,立意极佳,作家文笔精妙,令人叹服,但在某些人物的塑造上存在问题。阿潜自幼由小绸抚养,后又娶妻希昭,二女皆是独立之人,对阿潜也是潜移默化。阿潜听完弋阳班子的曲子时,状若痴呆,心思全随弋阳腔而去,纵观全文,这也是阿潜第一次做出的人生大决定。申家男子虽不可靠,但对自己做出的决定尚还坚定,我觉得阿潜最好一走了之,而不是后悔再由家人找回。阿潜是书中着墨较多的男性角色,其身上也有贾宝玉的影子,他的生长环境受小绸影响最多,虽挑不起家庭的重担,也是能独立之人。在人物塑造方面,也要重视男性人物塑造的合理性。
沉浸于《天香》的墨香世界,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不经意间捕捉到了一抹《红楼梦》的幽远余韵,或许是因两者均围绕宏伟而精致的园林布局,缓缓铺陈开一幅幅细致入微的生活画卷。《红楼梦》以大观园为舞台,细腻描绘了园中男女在诗意盎然中吟风弄月、挥毫泼墨的雅集盛景;《天香》则以天香园为背景,巧妙地编织了一段段媳妇女儿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绣绷上勾勒出生活百态与情感细腻的动人传说。天香园绣承载着绣娘的喜怒哀乐,她们以巧手匠心,绣出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更绣出了内心的坚韧与柔情,展现了女性独有的智慧与力量。这与《红楼梦》中女性角色普遍具有的才情与担当遥相呼应,尽管时代背景与故事情节各异,但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光芒,却跨越时空,熠熠生辉。
当我缓缓合上这本书,心中涌动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与共鸣。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女性的著作,更是深情写给每一位女性读者的心灵之书。在这部作品里,男性角色似乎被巧妙地安排在了舞台的边缘,如同淡雅的背景画,为这幅以女性为主角的壮丽画卷增添了几分深邃与层次。这并非是对男性的忽视,而是作家有意为之,旨在让聚光灯完全打在天香园丰富多彩、性格迥异的女性群像之上。在书中,作家为这些女性铺设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退守而非进攻,团结而非争斗。她似乎在告诉我们,面对无法轻易改变的外部环境,女性之间更应携手并肩,用彼此的温暖和力量,共同抵御外界的寒冷和风雨。她们不是对手,而是战友,是在这个充满偏见与束缚的世界里,相互依偎、共同成长的姐妹。
王安忆的《天香》整体地、浑然呈现精致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呈现了园林文化与女红文化,并且带出多种次文化传统,如制墨、传统乐器演奏、制果酱等,无不描绘精致。小说表现了女权主义思想,申家的男性个性比较软弱,而女眷个性坚强果断,才华卓越,终能以她们闻名天下的刺绣,撑起没落的家族。她们的刺绣结合了女红技巧与士大夫的绘画传统,故能独步天下。小说的语言采用了古雅的书面语,清丽有致,清畅自然。这部小说有史感和诗境,是江南文化的百科全书,女红文化的经典。作家超越了自己过往的写作风格,通过对顾绣的细腻描绘,呈现“大上海”的前传,使中国当代文学达到新的高峰。
《天香》是“红楼”后描写家族生活,细节真实最出色的一部作品,生活场景的精致、细腻,也承接“红楼”。一种淡淡的诗意与哀愁,是“天香”与“红楼”共有的基调。王安忆是一个有狠劲的作家,对各文化部类都下过苦功,因此写得精彩。一个家族兴衰的故事,一部顾绣的发展史,内蕴有作家对于天人之间的哲理性思索,作品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与淡淡的哲理气息。作家的空有虚实观念,成为绣的双重气质的底蕴。第二卷《绣画》的开头,申绣登峰造极的人物沈希昭出场,她的任务很重,要担负起天香园绣走向高峰的使命。
沈希昭是南宋遗民,又通“桃花源”,出生于观世音的诞辰,从小就是神童,长大更是天赋异禀、宛若天人。即便如此,天香园中的男女,不断上演着“别离”,希昭也未能幸免。阿潜迷上听曲,月圆之夜,大音大声的弋阳腔,一波三折,飘过水面,拉走了他的魂,竟然跟着戏班子走了,一去两三年。希昭才智出众、心高气傲,是此技中的一颗慧心,她以书画入绣,让天香园绣从用物上升至艺术品。希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武陵绣史的绣画登峰造极,但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性,即使她有珍贵的龙涎香,即使她能得到董其昌的指点,她的天地依然很小。她有“艺术至上”的思想,是闺阁才女,但当阿潜出走,抛下她孤守空房,她也只能凭绣寄托心情,在绣画绝艺中安身立命。
阿潜声色犬马,移了性情;阿昉开豆腐店,实践他的俭朴哲学。申家的园林文化由兴而衰,申家的女红文化却是繁花之中再生繁花,梦境之上再现梦境。希昭的绣绷上描好一幅粉本,十几竿墨竹,不露竹节,直贯天地。既有苏东坡的清拔秉性,又格外含一脉纤心,透露出闺阁气息。希昭四开屏的头一开昭君出塞绣成的那一日,绣阁中甚是轰动。闵姨娘最羡那衣裥如风鼓荡;阿昉媳妇惊叹那马和犬轻盈奔走之势;阿暆看到呼韩邪单于“垂涎于下”;蕙兰喜欢琵琶的琴轴琴马毕肖,玲珑可爱;小绸看见昭君的眼睛,分明是希昭的,含情且含怨。等到四开屏绣完,武陵绣史的绣画已经声名远播,不仅得到董其昌的盛赞,还到了很多人的梦里。从此,申氏女眷们的针黹,成为维持家道的生计。此时,她们还没有意识到,时代之巨变正以不可挡之势,如远方雷声而来,将一种南方文人或贵族闺秀审美讲究,过渡至自为、生机充满的民间社会。
读着《天香》的第二卷《绣画》,仿佛走进书中,变成阿潜,推门见里间屋的幔子拉开了,架上的香燃到根处,香烟却越发弥漫。阿潜恍惚间走近希昭,看见那案子其实不是案子,而是一张花绷,绷上附了一张绢画,墨色清远,气息高古,分明是元人小品,又多一种新鲜,是今人风气。再近些了看,墨色是为丝色,不由诧异万分。再看落款,针线绣成四个小字:武陵绣史。
蕙兰出生时候,正是天香园绣扬名天下。蕙兰几乎一下地便摸针,在绣阁中长大。她与希昭结好,脱去稚气,虽是两辈人,更接近闺密。第三卷《设幔》,中国强盛错失的唯一契机,重要历史人物徐光启有较多篇幅,他的务实思想影响甚广,蕙兰也因此能够以一介女流而设帐授教,传天香园绣于天下。这绣本是从民间来,经诗书熏染,成为高雅艺术,然后又回去民间。
微信号丨达义唐小
文字 | 盛颖、芦芽文学社
编辑 | 陆英
审核 | 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