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记】教育,还是需要秉持一份天真的信仰和浪漫的情怀

文摘   2025-01-20 12:32   浙江  

教育,还是需要秉持一份

天真的信仰和浪漫的情怀

文/叶立华


2025/1/19(第130篇)

图/王悦微老师的著作


这次的班主任工作坊年度论坛邀请了王悦微老师为大家做分享,原因有二,在策划本次活动前,胡校长对邀请的专家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有趣、好玩,有智慧,懂孩子,来自一线,这与我的初衷不谋而合。


其二,了解王老师源于十年前她的一部作品《我们的天真填满整个宇宙》,至今这本书还在书柜里,上边有王老师的签名和日期“2015年1月”,这本书对于自己的教育写作多多少少还是有影响的,恰好2015年自己的第一本拙著出版,整整十年过去了---2025年1月,也希望再次能聆听王老师的教育故事。


王老师如约而来了。作为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教师,似乎看不出“红”在哪里,专家范儿在哪里,而更多的是她朴素的言语之中对教育一如既往的赤诚与执着,这一点让我颇为感动,也让同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有了更多相同的话题。


此次王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做一个智慧而快乐的孩子王》,一看题目就很符合我们学校和老师们的教育风格,也确实如此,教师首先应该是真正懂孩子的,我们也应该成为孩子,才能更理解孩子,只有这样教育方有快乐可言。


现今的教育总让人觉得严肃有余而趣味不足,因为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小孩儿。教育有时候并不复杂,陶行知先生早年就已道出教育的真谛“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由此,王老师是一个关照儿童生活,极富儿童趣味的“孩子王”。


王老师的故事很多很多,事情很小很小:一张孩子的画,一封写给孩子的信,一份孩子送的贺卡,一本读过的书,一篇孩子的作文,一次可爱的惩罚……那都是师生之间彼此的珍藏,也勾起了自己教育的过往,似曾相识。

图/王悦微老师教育生活分享


这一切美好的教育因何而生?


王老师认为:“教育需要信仰。”信仰,很久没有听到这个词了,或许是我们把它丢却太久了。在这当下,教育信仰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元素,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似乎也患了“信仰缺失症”。当教育改革吹响一轮又一轮的号角,当AI的滚滚浪潮汹涌而来的时候,我们时常被裹挟着勇往直前,一路高歌,却又常常忘记为何出发。


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写道:“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成为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如果这么说,我们对信仰似乎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我们一个普通教师也真的无需如此去对标。就像自己始终认为“教育不一定要挚诚的热爱,真诚的喜欢就很好了。”而王老师对信仰的理解“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更符合我们的内心追寻。


教育者的信仰更多的是面对现实,心怀悲悯,这是心中相信的力量。在和王老师的聊叙中,我听出她对带过的一届又一届孩子成长的无限自豪,也能感受到她对教育的彷徨与无力。但每天的教育生活依旧阳光灿烂,充满期待。这就是她与众不同之处。


“有时,学生们出去上体育课了,我独自在教室里坐着,发发呆,或是改改作业。秋风从敞开的窗子里吹进来,桌子上的书页哗啦哗啦地翻着,教室里空荡荡的,桌子椅子仿佛和我一起等着他们回来。”


“冬天的时候,很多学生嘴唇会裂,我就随身带个润唇膏。男生是被抓来涂的,扭捏着不肯。女生呢,是抢着来涂的。涂完后非常珍惜,到哪儿都撅着嘴。像朵喇叭花似的,撅着嘴聊天,撅着嘴写作业,有几个还会羞答答地蹭过来要求补个妆。”


这是我在活动现场给老师们朗读王老师的文字,如寒冬里的一缕阳光,照进我们的心房,总是暖暖的,满怀爱意和希冀。所以信仰并非虚无缥缈的空洞命题,它是把教育信仰融入到教育生活微小的方方面面,才会爱教育,爱学生,爱生活!教育信仰即教育生活。

图/朗读王悦微老师的作品


这一切美好的教育又因何而生?


王老师认为:“教育需要情怀。” 情怀,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和胸怀。好的老师,应该都是一个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当教育时常被指标化、利益化、模式化、形式化占据的时候,我们如何秉持教育情怀,做教育的“孤勇者”?王老师给出了答案:永远心怀善意,时刻谨记我们为什么做老师。


我们身处一线,能切身感受到教育问题频发,教育环境(学生、家庭、制度等)有时并不友好,我们也深感个体的卑微和渺小。曾几何时,情怀也常常占据我的内心,而又时常在现实面前徘徊不前,时而跳脱。而多年的磨砺,去努力做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却也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王老师分享中有一句话:只有痛苦的人才会去写作。这句话我大致还是认同的,当然,写作者并非总是痛苦的,因为痛苦之后的欢喜才会让你刻骨铭心的,才让你有记录下一个“痛苦”的勇气和热情。


很自然地又想起钱理群老先生的两句话:“理想主义必然是丰富的痛苦,我现在是理直气不壮,我觉得自己相信的道理是对的,但就是气不壮,因为很多问题太复杂了,总会有我不知道的地方。我们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困境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我想那个不知道的地方,才是我们想前往探寻的地方。钱老的真诚、谦卑和笃定也让我们知道,不管怎样,要做就做一个发光如星的真人,“用我们的天真填满整个宇宙”应当就是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因为我相信:虽然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鸟儿已从天空飞过。

图/一起聆听我们的故事


作为班主任老师,那就多秉持一份天真的浪漫,去安静地倾听孩子们心灵拔节的声音,用真诚去唤醒孩子内心向上的力量,激发他们心中的善念,努力让每一个生命都与众不同。比如,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不能期待他们在一次活动、鼓励、特殊事件中就能脱胎换骨,羽化成学神。坚持一日或者一月对学生的爱都不难,难的是在日久天长,学生反复犯错时我们依然能秉持初心,循“道”而行。


王老师的分享中提及自己的小学老师徐李红老师对她教育人生的影响,故事虽未详说,却也可意会。这背后是我们要思考的另一个命题:我们的学生在久远的将来,在他们的记忆当中是否还能想起他们的小学时光,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是否还有关于我们曾经带给他们的美好记忆。


不管怎样,教育生活还是需要秉持一份天真的信仰和浪漫的情怀。


视频/班主任工作坊研修回望


当然,今天除了王悦微老师的分享,还有八位一线教师TED演讲同样精彩,围绕本学期在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故事,以及“在贴近孩子内心的地方,点亮‘日常的深处’”的主题来谈自己的教育实践与思考。参与的老师有经验型教师,也有刚入职不久的新手教师,有班主任老师,也有非班主任老师,从不同的维度面对和解决教育问题。


陈菀茜老师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英语融入与实践》,对于一所国际化的双语学校而言极具借鉴意义。关于班级文化建设,许多班主任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积极思考和架构具体班级特色的文化符号。


年轻老师的分享满满的松弛感,她们的教育生活总是会寻找独特的视角。杨滢老师的《狮子座与狮子座的故事》,张昕奕老师的《荷露剧场的魔法戏剧之旅》,刘丽老师的《童年有好戏》,陈钇霖老师的《看见,听见,遇见》,站在学生的立场,结合班级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专长爱好,积极调用班级文化因子,构建丰富而多元的校园生活,让校园真正成为孩子向往的地方。


经验型班主任更多的聚焦于班级问题解决,更多一分智慧的沉淀,娓娓道来。龚海丹老师的《喜欢,不该是这样的》是一个经典的教育案例,全景式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教育问题场景,拨云见日般地为大家解构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困境与智慧。


王薇巧和张玲亚老师《破解教育谜题的密钥》《追寻“美”的教育,做最“美”的教育者》也是以点带面,通过案例剖析的方式展现教育最真实的一面,从而提升自我对教育的认知,收获职业幸福。


心有光芒,必有远芳。教育的本质是赋能“生命的完善”,是让人成为“人”,是唤醒和激发人的自我成长。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教育“图式”。尽管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太多不确定性,我们依然要保持心中向美、向善的姿态,走向“青草更青处”。


因为,教育还是需要秉持一份天真的信仰和浪漫的情怀。

图/王悦微老师相隔十年再签名



且啸且行
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行走在教育边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