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记】从一个总是揪着“永州”不放的孩子想到:教育,往往就是因势利导,顺手推舟而已
文摘
2024-10-12 16:49
浙江
从一个总是揪着“永州”不放的孩子想到:
教育,往往就是因势利导,顺手推舟而已
文/叶立华
《幸会,苏东坡》传统文化课已经第三周了,孩子们可谓兴致盎然,尤其是对于一些历史迷来说,简直就是挖到宝似的,毕竟苏轼其人是没有人能否抵抗对他的热爱,包括孩子。苏轼不同于四年级课程《世说新语》中的人物,遗世独立之风骨并非适合每个人。而苏轼,他好像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每一种心情和感情,总能在他的诗词中找到投射和寄托,哪怕是孩子,也多多少少能从他身上找寻到志趣相合的地方,有了共同话题,自然也就喜欢了。记得在第一节导读课上,从最贴近孩子的话题“吃货”开始谈起,再到“朋友”,再到“真性情”,分三个小专题和孩子们一同概览了苏轼的一生,也让孩子们窥见了本学期共读苏轼的课程全貌。尤其是课堂中关于苏轼的趣闻轶事,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欲望。原来苏轼和自己一样喜欢吃吃吃,和苏小妹和朋友开起玩笑来也不知天高地厚。一个新的课程要和孩子见面,开篇显得尤为重要,就像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特别是最初的20秒最为关键。孩子学习也是如此,如果能精心设计好第一节课,让孩子有一个有趣的第一印象,孩子就很容易爱上这门课程。这不,小M就是其中一位。这孩子知识面广,反应快,还挺能说,常常在语文课上语出惊人。对苏轼尤感兴趣。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初步了解苏轼三起三落的一生,从眉山出生开始,后步入仕途,一贬再贬,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我还播放了一个苏轼人生履历全景视频,也是相当震撼。孩子们有了许多好奇之问:“苏轼这一生不累吗?”“这在当时怎么可能做到呀?”“他为什么要这样?”等等。过了几天,他突然找到我,问:“老师,我看了那天的视频觉得有点问题。”孩子又问:“苏轼到底到没到过永州,我也不是很确定。”他的这么一问,倒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其他孩子可不会关心这个旮旯问题:“你怎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呀?”“我就觉得视频里放的他是到过永州的,就想确定一下。”我猜想估计孩子是看过一些苏轼的文章或书的。还没等我回答,孩子又赶着上课去了。第二天中午,在餐厅里,小M又追过来,递给我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画着一些箭头图,我一看,好家伙,原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因为纸张上标注了苏轼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路线图,显然他是花了时间的,涂涂改改中还是看到孩子对这个问题是想深究的。也难怪,孩子父亲有一天给我发来信息:“他对苏东坡的人生轨迹非常熟知,你可以让他画画,他近段时间总是跟我朋友讲解的……”原来孩子是有所了解的,只是他想得到他所确定的答案。其实我们都知道苏轼是没有到过永州,更没有和柳宗元有过交集,具体的历史经由还真的很难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跟小M说清楚,心想:直接告诉他,还不如就借此顺水推舟,把这个问题让孩子研究一下吧。“我觉得我们都再去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找个时间我和你再讨论一下可以吗?”他还是不放心,催我要早点告诉他。我后来又看了视频,的确是有“永州安置”一站,这孩子眼够尖儿的,不过缺少了注解就很容易误导孩子。在苏轼仅存的两幅传世画作中,有一幅名作《潇湘竹石图》,此图展现的是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的浩渺景色,有人就误以为他到过湖南到过永州,其实他本人并未曾踏上过这片土地,只是以诗画寄托对湖南的情思而已。《苏东坡传》中也有一段记载,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下令特赦不同政见者,其中包括苏轼。高太后深知,苏轼对谪居永州的大文豪柳宗元极为崇拜,念及于此,高太后便指令苏东坡 “居于永州”。在前往永州的途中,奈何命运多舛,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再加疾病缠身以及经济困窘等问题接踵而至。期间接到朝廷诏命,移永州(湖南)安置。后又接到 “可随意择地居住” 的命令,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不必前往永州。于是,苏东坡一大家子人,一块乘船往南雄北上。一路上,苏东坡考虑着定居的地方,觉得在常州尚有一些田产,可以安度晚年,于是,决定往常州而去。到常州之后,他又紧紧巴巴地过了一年,终因顽疾缠身无钱医治,就撒手人寰了。这个知识点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作为重点来处理,一是它不是导读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二是课堂上也没有时间去深挖这样一个点,三是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完全是在预设之外的。次日一早,我把小M叫来,我认真地把从家里带来的那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交给了他,并建议他阅读完这本书,在读到相关章节了解原委后再一次交流。小M似乎如获至宝,马上回到位子上翻阅起来,后来是连着两天没有纠缠我“永州”的问题了,或许问题的答案已经在路上。本周《上下五千年》全课程举行开启仪式,我们班恰好出演一幕苏东坡的舞台微剧,小M的热情再次展现。“老师,主角我演不了,能给我一段旁白吧!”我知道他又缠上我了。因为剧本中有一段旁白我本打算录音或自己现场朗读。刚好没有孩子报名参与这项任务,那就再顺手推舟一下吧!就这样,每天小M又多了一项任务,晚上练习台词,白天和孩子们一起排练,到我这边过关训练。昨天终于站上了舞台,那一大段旁白还是脱稿朗诵的,演出结束后,孩子很兴奋,看着他坐在位子上朝着我手舞足蹈,也是心满意足了。从小M这件事情也常常在想,每个孩子真的不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爱好和优势,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和需求,我们就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和资源,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我想这学期苏轼对于小M来说一定是一个他感兴趣的课题。其次,有时候与其说是我们在教育孩子,倒不如说孩子在“教育”我们。因为我们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可能比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的还要多。孩子有时候远比成人细心得多。我们往往被表象和经验蒙蔽,孩子却更善于发现更多元的东西。毕加索有一话:“终生向儿童学习,这就是我成功的秘密。”我想,毕加索先生向儿童学习的,除了他们的专注、观察,还有他们跳跃的思维方式。教学相长的真正要义就在于此。第三,尽可能提供“有趣”的教育,而不是强迫孩子刻意“认真”,然后灌输给他们知识。教育的本质本在于“唤醒”,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认知法则。他们喜欢自然而然的学习,因为教育是有趣的时候,你和孩子能平等对话的时候,你给孩子舞台的时候,这些都将使他们更加有成就感,他们才愿意“认真”地去探究自己揪着不放的东西。所以,多提供方法,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空间,以确保学生保持内心的热情,去唤醒他的“超能力”,我们只是那个在背后助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