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记】“家校共育”究竟要“育”谁?
文摘
2024-11-25 10:22
浙江
“家校共育”究竟要“育”谁?
文/叶立华
什么是“家校共育”?顾名思义,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它强调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的两个重要主体,应该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美好的教育理念,虽然将“家校”两者相提并论,但也更加强调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家长的教育学修养》中有这么一段话值得深思:“你们生下了孩子,一定要记住,从孩子能用自己的眼睛看见五彩缤纷的花朵或玩具时,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到树叶沙沙作响、蜜蜂嗡嗡鸣叫时,就应开始培养孩子的智慧。在这期间,你们用多少心力投入孩子的意识中,他将来就会带着相应程度的智慧进入学校。某些父母不关心、不注意培养孩子,有时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使得将来就连最聪明、最有经验的教师也无能为力……”所以“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太有发言权了。班级里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家庭教育的镜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很多家庭问题。一个孩子的毛病背后,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毛病。因为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才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孩子身上藏着父母最真实的品行。如果单靠学校教育来改变孩子,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我认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而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传授系统知识和思维培养,家庭教育更重在指导做人的道理。那么回到上边“家校共育”这个概念上来,仔细琢磨一下,有没有问题?有。究竟这个“共育”是“育”谁呢?毋庸置疑,自然是教育孩子。学校和家庭一起合力教育孩子,有问题吗?有。大多数家长会忽略一个问题,在“共育”的问题上,不应该是只针对孩子,只是想尽办法去“育儿”,更有甚者认为“共育”是家长和老师一起合作,或者家里的成年人一起来“对付”孩子,教育孩子,要知道“育己”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只将孩子作为教育对象而置之事外。这又是一个很重要也很美好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发现有这样认识的父母并不是太多,还是有大多数父母会认为学校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将自己“置身事外”因而错过了许多家庭教育和改良的机会。也才会有“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们了,该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孩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也真的没有办法”“老师,你要对我家孩子负责”之类的说辞。教育界有一个著名的公式:“5+2=0”,说的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多老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辛辛苦苦教育了5天,却难以抵挡家庭、社会消极教育的两天。”不信的话,如果我们在每周一仔细观察孩子的一些行为,就了解孩子周末在家里的基本状态了。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个问题孩子,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当我们家长在抱怨孩子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时,我想也应该审视一下自身的问题。有的孩子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那是家长常常冷落孩子,没有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学会了撒谎,这意味着父母要么也曾撒过谎,或者过度指责过孩子犯下的错误。孩子缺乏自信,不敢表达自我,那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建议多过鼓励。孩子不会坚持自我,那可能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就被当众训斥。如果孩子比较懦弱,可能是因为父母总是喜欢帮助他,并没有给他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孩子很容易发脾气,可能是因为父母对他的表扬不够,只有孩子行为不正确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孩子如果任性无礼,必然是父母过分娇宠、纵容,无节制、无原则对孩子有求必应造成的。如果孩子自理能力差,有可能是父母过度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导致孩子缺乏自理的机会和动力。孩子如果没有自驱力,躺平,那有可能是父母没有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并缺乏目标激励机制,鼓励他们朝着目标努力。孩子没有阅读的习惯,可以想象他的家庭是没有阅读氛围的,父母也是不爱阅读的。由此可见,“共育”的对象是谁?“育儿”更要“育己”,因为在孩子的眼里,大人就是他们长大的模样。孩子看见你的美好,你也会在孩子身上,看见美好。这与家长的学历高低、收入多少无关。马卡连柯有几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么穿戴,怎样通边谈话,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意义。”其实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也一样,教育孩子,改变孩子,首先是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去唤醒,去影响孩子,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也所谓“育人”先“正己”,亲其师方可信其道。当然话说回来,在“共育”的过程中,也不要害怕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父母成长和改变的机会,而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更是父母成长的过程。这让我想起曾经班里的许多爸爸妈妈在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记录下的文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共育”的过程中,他们不止于给孩子关爱,还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让孩子学会去尊重,去欣赏,去努力,用自己言传身教的力量,去影响孩子的成长。说到底,“家校共育”更是“家校参与”,参与者是父母、教师,也有孩子。只有形成了这样的教育合力,多方融入其中,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好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