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有一次出使晋国,
晋平公隆重地接待了他,
并且开门见山地请教晏子,
从前您的先君桓公是如何得到众人拥护的?
晏子这样回答,
您把宴请我们国家的礼节,
延伸到我这个使臣的身上,
我侍奉在您身边,
诚惶诚恐不知如何回答。
晋平公称赞晏子道,
常常听闻大夫您的美名,
今天寡人才得以见到,
但愿能尽兴地聆听您的高见。
晏子这样回答,
我听说君子就像是美好的深渊大泽,
包容一切而众人归附,
就像是鱼儿有了池海,
可以尽享畅游之乐趣。
如果这深渊大泽溃决枯竭,
那么鱼儿也就游走不回了。
晋平公于是进一步问道,
请问齐庄公和当今国君谁更贤明?
当时晏子侍奉的是景公,
所以当今国君也就是指的齐景公。
晏子却推脱说,
两位君王的行为不同,
我不敢加以评判。
晋平公进一步请求道,
现在周王室名存实亡,
诸侯各自专权,
所以我想听听大夫您的高见。
晏子见平公诚心请教,
于是这样回答,
先君庄公,
不安于平静处世,
乐于节制饮食,
不喜欢钟鼓音乐,
爱好兴兵动武,
能与士人同甘共苦。
先君的强力,
超过了凡人的能量;
但有一个过错不能自制,
所以无法免于杀身之祸。
当今的君上,
把宫室殿堂修得很高大,
把亭台楼阁装饰得很华美,
以此避免饥渴寒暑,
但他畏惧灾祸,
敬事鬼神,
君王的善行,
只足以保全自己一生,
而不能泽及子孙后代。
我们来看,
晏子对齐国庄公、景公两位君王的评价,
他都没有特别主观地加以褒贬,
而只是通过客观叙述,
展现两位君王的品质。
而且他用更多篇幅描述君王的美德,
实在避免不了要涉及君王的缺点时,
他就尽量客观简洁地一笔带过。
这就是春秋笔法中的“讳君过”,
也就是对君王的过错要加以忌讳,
以此表达对君王的敬意。
就像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否知礼时,
孔子说知礼,
但实际上昭公在这方面确实有瑕疵,
而孔子本着为君讳的原则,
做出了君王知礼的评价。
即使后来被指出自己是错误的,
那孔子也痛快地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即使把过错从君王转移到自己身上,
这也是为人臣子所应尽到的为臣之道,
这就是中华民族“礼”的深刻内涵。
所以我们所说的礼,
包含着收敛、承担,
包含着尊重、恭敬,
包含着责己而不责人的原则,
所以君子评人,
更是贯彻着这样的原则。
对我们来说,
我们想要构建更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也可以学习君子评人的原则,
尽量褒美掩过,
更多地不是去批评、教育,
而学着启发、互动,
在轻松、郑重、文明的氛围中,
促进彼此的共同成长和提升。
在这个人们都越来越自信,
人们都越来越不太能接受批评的年代,
我们更要与时俱进,
更要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
懂得相互尊重,
懂得启发引导,
懂得共建文明,
懂得共同成长。
只有如此,
我们才能更多促进文明生态的长养,
推动文明社会进一步的落地与开花。
撰文|顾諟书院
编辑|顾諟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