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上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形成了以善恶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并以此标志着印度佛教伦理的中国化。其平等原则、慈悲救济观念戒杀护生理念、明心见性的关怀等佛教伦理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容。
儒以孝为百行之本
佛以孝为至道之宗
道以孝为心性之然
普照广洽 泽被众生
在两千多年的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佛教的大众化始终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佛教从最初的社会精英阶层逐渐深入到社会普通大众。同时,社会各阶层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如达摩祖师初来中国所见到的那样: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
道安法师曾言:不依国主,则佛事难立。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封建帝王给予了佛教以崇高的社会地位。
文化阶层的习尚
南北朝时期,“维摩诘”这一佛教人物形象介绍到中国后,使文人士大夫找到了理想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维摩诘经》也成为了中国人间佛教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
经中阐明“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发菩提心即是出家”的思想,论证了在家修行的可能性。并且,维摩诘本人就是在家修行的成功范例。
维摩诘在游戏人生、尽享人间的同时,修身养性,精通佛理,以出世的精神圆满了入世的事业。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影响,居士佛教蔚然而起,深入人心。
唐朝大诗人王维,名维,字摩诘,将维摩诘三字巧妙嵌入了自己的名字。
苏东坡,才华冠绝两宋,影响绵延千年,被后人誉为千古文人的典范。平生际遇坎坷、屡遭贬谪,却依然保持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圆融超然的般若睿智,应该说佛教的滋养成就了千古东坡。
表中所列的这些文人,既是儒家弟子又是佛教居士,在修身标准上以佛为心,以儒为表,以道为骨,陶铸完美至善的文人品格。
用菩萨心肠面对人生,怨亲平等,
一切自然都会转变。 因为善恶都有因缘,
从此广结善缘、人缘、法缘。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