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团仪规中国化
此一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教团,二仪规。二者相互依承,有了教团即须仪规,有仪规才能形成成熟的教团。
首先看佛教教团的中国化:佛教在印度的教团以佛为师,以乞食为生,依山林而居,除常随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外,大多各居一处,各化一方,因此佛教团队相对比较松散、自由,但因佛陀的威德摄受,信仰的深厚统一,严格的自律精神,松散的教团能持久保持形散而神不散。
佛教传入中国后,生存空间变了,受中国国情的影响,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实行群居生活,并接受供养维持生计,因无佛陀的现身教化,只能由少数外来之僧点点滴滴地翻译经典、传播理论,由此开始形成相应的团队。团队规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少则几人,多则上千人,如鸠摩罗什译场多至三五千人。
人员的高度集中,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宗派体系的建立,促使佛教面临着教团的规范化建设、管理、学修等问题,因此而产生了各宗派的教团,禅宗道场、天台讲习、净土莲社应运而生,丛林制度随之得以建立,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即是佛教教团中国化的典范,延续至今。
其次看佛教仪规的中国化:因教团的中国化,必然导致佛教仪规的中国化,各类讲学、实修等佛事活动逐渐成型,诸如传戒、安居、法事、礼忏、禅七、佛七等各类活动都得以在教团运行中逐渐规范有序,庄严肃穆。各类仪规的完善,成为佛教呈现于世人的基本形象,中国人的脑海里都有了晨钟暮鼓、青灯古佛的古寺画面,有了整齐划一、清净无染的教团形象。
教团与仪规的高度统一,使佛教理论与事相得以有机结合,佛教得以适应大众,统理大众,发挥化导中国之目的。
(二)文化信仰中国化
有了佛教理论与教团仪规的完整形态,树立起佛教于中国的完整形象,佛教既可影响上层人士,亦可化导民间。佛教开始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中国,化导中国,由此而产生了相应的大众文化与民俗信仰。
就大众文化而言:随着佛教理论、教团、仪规的不断中国化,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开始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并与中国本土各类文化紧密结合,由此产生了与佛教有关的大量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建筑造像、书画艺术、音乐戏曲等各类文化的中国化。
可以说,佛教充实了中国文化、改变了中国文化、重塑了中国文化,并为中国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的文化遗产,文学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造像艺术如敦煌、龙门、云岗等石窟,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的典型代表,成为化导中国的潜在力量,影响、化导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就民俗信仰而言:佛教信仰在中国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群体信仰现象,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俗信仰。
1.人物信仰
佛教传入中国后,某些代表性的佛教人物逐渐为民间所普遍信仰,早期以弥勒信仰为主,慢慢过渡到以观音、弥陀信仰为主,所谓“家家弥陀,户户观音”即是最好说明。尤其观音信仰影响深远,造型多样,身份多样,甚至普及到道家,化身为慈航真人,成为超越宗教、超越信仰的普世信仰。
2.名山信仰
佛教在中国发展,因特殊的历史因缘,形成了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道场,因此而有了峨眉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四大名山信仰,吸引着无数中外人士络绎不绝的顶礼朝拜,佛教中国化之深度可见一斑。
3.祖庭信仰
佛教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宗派佛教,各个宗派主要创建者,成为后人崇仰、依止的对象。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其相应道场则发展成为各宗派的祖庭,化育着一代代信仰者。受祖庭历史、文化的影响,亦形成了自身的信仰空间,朝圣之旅络绎不绝。
4.民俗信仰
佛教在中国发展,自建立教团、丛林以来,形成了各类佛菩萨的圣诞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尤其二、六、九月三个观音诞家喻户晓,三个圣诞日各大小寺院香火极为鼎盛。此外,佛教一些特殊日子亦成为了普通中国人的节日,如浴佛节、中元节、腊八节等在民间极为普及。
佛教民俗信仰的普及,使中国士农工商、贫富贵贱人人得以均沾佛法之甘露、蒙受佛光之普照!一尘一沙,皆种胜因;一礼一拜,皆为道种。润物于无声,化导于无形,这是佛教中国化最深入人心之处,佛教因此而时时发挥着无形的教化作用,化导中国得以究竟达成。
佛教在以上几个领域的中国化,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其中,佛教理论、教团、仪规的中国化,是佛教内部自觉意识,由佛教自我完成,是佛教中国化、化中国之根本,佛教文化、信仰的中国化,几乎是中国人全民的参与,是中国对佛教文化的完全接受与真诚捅抱,是佛教化中国的丰硕成果。
佛教中国化的成就,是世界异类文明相互影响最终水乳相融最成功的案例,理事兼备,雅俗共赏,并因此而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来源 | 《佛教中国化之路径》)
用菩萨心肠面对人生,怨亲平等,
一切自然都会转变。 因为善恶都有因缘,
从此广结善缘、人缘、法缘。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