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洲际导弹:战争之刃还是和平之矢?

文摘   2024-12-27 09:02   江苏  




图文丨未来编辑部 · 南京大学“数据新闻”课程

2024秋季学生 刘洋 马俪闻

吴佳妍 刘妤轩

指导老师 | 白净 陈志聪

 编辑 | 王一如




今年以来,洲际导弹屡屡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


俄军公开证实正在研发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奥西纳”,并于此前向乌克兰目标发射了代号为“榛树”的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以回应北约成员国对俄罗斯的侵略行动。


中国时隔44年再度进行弹道导弹全射程测试,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朝鲜、美国、印度等国也相继试射洲际导弹。


大国重器洲际导弹,究竟如何牵动着国际局势,最终是指向战争还是和平?新潮通过梳理洲际导弹的历史,试图寻找答案。


洲际导弹,国之重器


洲际导弹,全称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范围通常在8000公里以上,能够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一般用于跨大陆的战略攻击任务。作为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洲际导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远、快、准、稳。


洲际导弹的射程有多远?以中国导弹为例,洲际导弹东风-41首次出现于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根据环球防务网的数据,它的射程最低可以达到120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美国华盛顿的直线距离。



除了拥有傲人的射程,洲际导弹的速度也无可匹敌。

洲际导弹通常由发动机提供推力,将弹道推出大气层,之后在无动力状态下按轨道方向继续飞行。由于在大气层外几乎没有阻力,同时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导弹重新飞入大气层后的最高速度可达20马赫(约6800米每秒)。按此速度,绕地球赤道一圈只需要1.6个小时。

这样的轨迹和速度也极大地提高了洲际导弹的拦截难度。洲际导弹的飞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助推段(前段)、自由飞行段(中段)和再入段(末段)。前段速度较低,位置容易被雷达和卫星侦测到,但发射点通常远离敌方区域,留给对手的反应时间非常短。


中段时间长达10多分钟,理论上是最有可能的拦截时机,但导弹会使用各种干扰措施,不断调整弹道。例如,美国发明的桑格尔(Sanger)弹道可以反复进出大气层;而我国的钱学森弹道能使导弹贴着大气层外侧滑翔机动飞行,轨迹更无法被预判。至于末段,导弹速度最大,到达地面仅需十几秒,也难以有效拦截。

远射程、高速度、难拦截,再加上威力巨大的弹头,我国的东风洲际导弹因此被网友戏称为“东风快递”。但如此毁灭性的武器,目前明确投入战争的次数却为0,这与它的威慑地位脱不开关系

试射背后,历史风云

世界上明确掌握洲际导弹技术的国家屈指可数,印度和以色列等国的核力量存在争议。同时,洲际导弹作为核心战略武器,其具体数量也难以获知。因此,新潮对中美俄英法五个国家公开的洲际导弹试射次数进行了统计。

试射通常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态度与政治动向,在不同时期蕴含了不同的国际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渐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双方为了威慑对方,大力发展战略武器。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是苏联于1957年8月21日发射的P-7。尽管这枚导弹存在诸多设计缺陷,但它给苏联的国防和对外战略带来重大突破。赫鲁晓夫后来也承认P-7并不是实用的作战型武器,只是反对美国威胁的象征。

(图源网络)

4个月后,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SM-65,美苏之间洲际导弹的军事竞赛愈演愈烈。此后,美国的试射次数逐年攀升,至1963年达到顶峰,共发射88次。50年代至60年代初正是美苏对峙最尖锐的时期。

然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都意识到核军备竞赛的危险性。加上这一时期,中、法等国都在积极进行核试验,国际上也有限制核武器的呼声,美苏开始积极利用军控谈判和裁军条约维护自身的核垄断地位。


1963年8月5日,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除在地下外的一切核武器试验。从这年起,美国的洲际导弹试射次数开始下降。

到了60年代中期,美国专注于越南战争与苏联在阻止核扩散的问题上利益不断趋同。面对共同的危险,美苏在1968年促成了《反对核扩散条约》,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这一年,美国的军费支出占比攀上小高峰,但试射次数却大幅减少,仅为30次。

70年代初,越南战争局势反转,战略竞争和军备竞赛导致的大量开销让美国人民愈发不满,尼克松政府开始调整外交策略。

1972年,美苏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禁止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有32个裁军和核不扩散的国际条约与这一条约挂钩。此后,美国试射水平在20上下浮动。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时代宣告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占据显著优势,试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四年,美国的洲际导弹试射次数遥遥领先,共59次,占世界的92%。

与此同时,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中。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逐渐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仍然强劲。除了美国一骑绝尘以外,俄罗斯的导弹试射次数位居世界第二,至今已至少发射59次。

欧洲的发展不容小觑。英国于1994年成功发射洲际导弹,之后约每两年试射1次,但其试射的导弹均属于美国的民兵(Trident)型号。法国则在2003年跻身成功试射洲际导弹的国家行列,试射频率稍低于英国,但拥有自主研发的M-51海基远程弹道导弹。


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在崛起。早在1980年,中国就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是继美、苏后第三个进行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并获得成功的国家。从2003年到2019年,中国先后进行了7次试射,多为水下发射试验,其中仅失败过1次。

从试射总量看,洲际导弹与国际关系紧密相连。

近年来,世界局势渐趋紧张,地区冲突不断,世界试射总数逐渐回升。2017-2021年。特朗普政府积极推进核力量建设,美国的试射次数因此大幅增长,4年共发射38次,占世界的五分之四。

地区冲突时,洲际导弹的试射直接体现各国的立场。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在4月试射了一枚洲际导弹。随着局势变化,涉及利益的各方纷纷表态,美国在当年6月连续发射了两枚洲际导弹。

战争之刃,还是和平之矢?

洲际导弹的试射常常伴随着冲突、对峙甚至战争,正因如此,各国现今都虎视眈眈。

近年来,美国、英国、俄罗斯试射洲际导弹均有失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成功发射洲际导弹,不仅彰显了军备战力,也是对南海局势的有力威慑。

9月26日,中国国防部发布声明:“此次导弹发射,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达到了预期目的。中方提前向有关国家作了通报。”

从各国的官方回应便能看出,美、俄、法三国得到了中国的提前通报,态度较为缓和。例如,美国表示通报“是件好事,有助于防止任何误解或误判”,尽管在4天前的美日印澳“四方峰会”上,美国总统拜登还指责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表现得咄咄逼人”。

而亚太地区的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显然未收到通报,纷纷表示担忧与危机感


洲际导弹什么时候射?怎么射?射向哪里?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事,还会受到很多国家的制约。

洲际导弹也牵扯着各国人民的心。

为了洞悉中国此次发射后的舆论场,新潮以“洲际导弹”为关键词,抓取了9月25日至30日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共计4153篇。经过筛选和清洗,新潮对阅读量超过3000的233篇文章进行词频分析。

首先,洲际导弹的战略地位依然是公众讨论的焦点。“美国”“日本”“俄罗斯”“中美”等词得到热烈讨论,可见洲际导弹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而“问题”“威胁”“战争”“警告”等词也多有提及,不难看出,多数媒体对发射洲际导弹的解读,与其强大的威慑力有关。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希望与信心。“1980”“44”等词语,体现了对中国洲际导弹的历史回顾,“能力”“实力”“发展”等词则直接显示出,此次发射激发了网民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而“和平”“安全”两词更表现了舆论对洲际导弹未来的期待。

在所有推文中,自媒体“卢克文工作室”于9月27日发布的文章《中美最危险的阶段过去了》点赞量最高,阅读量达到10w+。文章中写道:“若不发射这一枚导弹,众生怎知我爱好和平,以德服人。”

德国铁血总理俾斯麦曾说:“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武器是底气,和平是向往。中国需要军事力量来抵御非和平的威胁,但也希望这一枚枚导弹能搭建起各国相互理解的桥梁。

数据来源:
[1]环球防务网GlobalMil.com
[2]吴荣华著. 苏俄战略火箭军全史[M].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2016.
[3]Gunter's Space Page https://space.skyrocket.de/
[4]Jonathan's Space Page https://planet4589.org/
[5]美国科学家联合会(FAS)https://nuke.fas.org/guide/russia/icbm/index.html
[6]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https://www.zgbk.com/
[7]TRADINGECONOMICS https://zh.tradingeconomics.com/united-states/military-expenditure
[8]https://www.russianspaceweb.com/rockets_icbm.html
[9]卫星百科 https://sat.huijiwiki.com/wiki/UR-200

往 期 推 荐

数据 | 想获中国新闻奖,除了过这四道关卡,还要......

纪实 | 公费师范生:捧着“铁饭碗”,还是握着“烫山芋”?

纪实 | 处于灰色地带的家教中介


新潮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实践作品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