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史羽梵 陈静
指导老师 |白 净
美编 | 王一如
2014年10月10日,新潮诞生,发刊辞写道:“或许前方路途漫漫,我们依旧期待着一个时代……一个新潮的时代。”
《新潮发刊辞》 点击查看
时至今日,新潮走过十年,累计发稿超过1000篇,多篇作品阅读量破万。而第一朵新潮的浪花,来自于两位新闻系学生的一拍即合。
心潮澎湃,新潮澎湃
2014年,随着微信的普及,微信公众号迎来了蓬勃发展。优质的文字内容能够吸引大批读者。
新潮创始人朱梦秋和傅颖聪,当时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读大三,是院报《新天地》的编辑,当时报纸更新频率低,每学期发稿数量有限。她们感受到公众号带来的新媒体浪潮,萌生成立一个新的公众号平台的想法。但是做什么内容,她俩一直没有决定。
2014年9月,中秋节后的周五,正刷着人人网迎接周末的朱梦秋发现,这两天南大外卖不让进校园的事情在论坛上的讨论度居高不下,她灵光一现,为何不对此做一个小调查?
她和傅颖聪一拍即合,两人立刻出发去采访,冒着大雨来到和园采访商家,接着联系当事人和校内相关部门。当时她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傅颖聪回忆:“反正就采来看,能发就发,不能发就当做一个练习。”
采访完后,她们踩着被雨淋湿的鞋子到附近的Music Bar开始写稿,试图理清事件来龙去脉。7分钟完稿,3分钟编辑。最后,在当天19:03,第一篇稿子《南大外卖被拦风波始末》发出来了,“新潮”就此诞生。
“新潮”这个名字源于朋友的一句玩笑。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上线,成为全国第一个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全面转型的产品。有位朋友对傅颖聪说:“心潮澎湃,新潮澎湃,你们要不就叫新潮吧!”新潮公众号由此得名。
《南大外卖被拦风波始末》发出当晚,便获得了过千的阅读量,粉丝量过百。受到鼓励,朱梦秋和傅颖聪决定继续把公众号做下去。稿件的热度不仅吸引来了读者,也带来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此后的一周里,班里有几位同学先后加入,组成8人编委团队。
10月10日,朱梦秋和傅颖聪正式发布了“新潮”发刊词,“新潮澎湃,常怀期待”,向读者介绍这个新平台,同时也立下了每天发一篇稿件的KPI。
这艘崭新的小船,就这样摇摇晃晃地驶入了新的潮水。
为爱发电
为了提高对读者的吸引力,稿件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疏忽。最初的一个月,8位编委每天晚上都开会讨论选题,次日早上出发采访,下午写成初稿,晚上发布。后来随着更多同学加入,流程逐渐固定,每周日晚开例会,每人报三到四个选题,然后安排人员采写。按照这样日更的频率,一个学期下来,每个人最多能出五到十篇稿子。
“新潮”设立了多个栏目:“评论”“追踪”“深水区”……“新潮”还接受投稿、帮助宣传校园活动和讲座,甚至有广告商联系做推广。傅颖聪每天都会去看公众号后台的留言,读者留言中,有不少新闻系的同学为稿件提出建议。
八位编委自诩为“仙林八剑客”,朱梦秋是社长,傅颖聪是主编;编辑部设两位部长,每个部有两到三位核心成员;此外,还设有外联部和生活部,负责对外事务与活动统筹。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新潮”扩充到二三十人。
“当时没有稿费,也不算学分,我们纯粹只是为爱发电。”傅颖聪回忆说。“仙林八剑客”齐心协力运营一个新媒体公众号,这个过程就像创业,艰难但是充满干劲。
傅颖聪还记得在报道“南大艺培”事件时,编辑部处于连轴转的状态。为了在两天内做出这篇校园深度报道,八个人翻遍了小百合上相关的帖子,联系了多方信源采访,希望尽量呈现事件全貌,采访对象从当事人、体育部、后勤管理中心、创业中心,再到社联、社团......写稿也耗费了不少心思,就像发刊词里写的,“图书馆写稿像是一场修行,当闭馆铃声响起时,才意识到已经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坐了七个小时”。
“新潮”创立之初,稿件写完就直接在公众号上发表。创刊一个多月后的11月,一篇深度报道发出后引发投诉,此后,“新潮”稿件被要求在发布前由老师进行审核。
2014年12月12日,南大新闻传播学院举办了全国大学生媒体峰会,邀请了全国十七个省市、40所高校的校园媒体参会。不少校园新媒体平台,在当时崭露头角。在交流与学习中,“新潮”的成员们也在探索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进入大三的下学期,新潮的几位主要成员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考研、出国、实习上,时间精力有限,“新潮”的发稿频率下降。此时编委团队开始换届工作,依据工作经验和能力,下一届学生接过了编委重担,一年年地传承下来。
保持热爱
如今,“新潮”的创始团队已从南大新传毕业参加工作,步入而立之年。
傅颖聪本科毕业后去美国西北大学读研,毕业后留在美国,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回忆起创办新潮的经历,傅颖聪说:“这段经历对我而言非常珍贵。大学可能是你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对什么感兴趣都尝试一下,你就会发现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什么。只要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