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想获中国新闻奖,除了过这四道关卡,还要......

文摘   2024-12-25 09:36   江苏  




图文 | 未来编辑部 · 新潮学生

陆地 陈秋韵

柯昕煜 安静静

指导老师 | 白 净

编辑 | 史羽梵



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选,成就许多新闻人的职业最高荣誉。


2024年有373件作品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奖。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获奖作品概况


在373件作品中,评出特别奖4件、一等奖75件、二等奖109件、三等奖185件。


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评选项目分为基础类项目和专门类项目两大类别。基础类共计239件作品,占总数的2/3,专门类共计134件作品。


基础类项目覆盖14类奖项,按奖项数量排序,新闻消息以37件拔得头筹,新闻通讯以32件紧随其后,新闻专题和系列报道均以28件排名第三;专门类项目有6类奖项,从奖项数量来看,国际传播以38件作品位列中国新闻奖之首。



获奖的四道关卡


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如何过关斩将、突破重围?新潮依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等文件总结发现,这当中至少要突破四道关卡。


第一道关卡是报送环节,分为组织推荐、自荐和他荐三种形式,组织推荐由新闻单位向中国记协委托的报送单位推荐;自荐、他荐由本人或他人向中国记协委托的报送单位或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推荐。


第二道关卡是作品初评,该环节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记协,有关新闻单位、有关专业协会等报送单位组织,中国记协委托相关单位承担部分作品专项初评。


第三道关卡是作品定评,该环节由中国记协组织,获奖作品名单经批准后公示。


第四道关卡是接受公众监督,如果在分示期发现问题,还有可能被撤销评选结果。


公示期结束后,择期公布获奖结果。



新潮发现,与此前公示的378件作品相比,第34届中国新闻奖正式获奖作品为373件,减少了5件,其中二等奖少了2件,三等奖少了3件。除了1件是来自中国青年报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他4件作品均来自省市级媒体。



中国记协没有公开解释这五件作品消失的原因,根据往届评选办法,如果在公示阶段,被发现作品存在瑕疵,则会被取消评选资格。但具体是什么瑕疵,就不得而知。


获奖作品主题


在14个基础类项目中,获奖作品数量最多的分别是消息(37件)和通讯(32件)。专门类项目,获奖作品数量最多的是国际传播(38件)和重大主题报道(37件)。


获奖消息和通讯作品主题丰富,涉及社会、生态、经济、政治、科教等众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生态报道数量较多。在37件获奖消息作品中,有8件生态报道,位列消息主题榜首。其中有4件关注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中华鲟、白鹤、朱鹮、崖沙燕等。在32件获奖通讯作品中,有7件生态报道,数量仅次于社会报道,其中有4件聚焦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3件聚焦江浙地区。


文化报道是国际传播的重中之重。在获奖的38件国际传播作品中,有13件是文化报道。新闻工作者通过推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新闻作品,努力搭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以一等奖获奖作品《东西问》为例,2023年《东西问》栏目约访中外专家642人,推出系列策划33组,以每日两稿的频率,播发特稿765件,以文、图、视要素融合的新媒体形态,着重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重大主题。



2023年正值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周年,在国际传播获奖作品中,有关“一带一路”主题的报道数量多,分别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进行了深刻解读。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政治经济是热门话题。在37件重大主题报道中,有13件政治报道、11件经济报道。除了部分理论性较强的文章,很多报道都采用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反映普通人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让报道更能入脑入心。

以一等奖获奖作品纪录片《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为例,摄制组走访调研贵州的30个县市区,拍摄了27座正在使用和还在建设的桥梁,采访了桥梁建设者、专家、历史研究者、当地居民等60余人。纪录片以贵州的世界桥梁为视角,观察贵州的奋进足迹,以贵州为缩影弘扬中国奋斗精神。



一场突发事件促成四个奖


2023年7月底,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山洪汹涌,冲毁路基,三趟列车上近3000名乘客被困门头沟山区。北京迅速组织力量展开四天三夜的陆空立体大救援。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多家媒体前往一线对此事展开全面深度的报道,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角度呈现。


《人民铁道》的通讯作品《为了2700多名旅客的平安——K396次、Z180次、K1178次列车紧急救援记》,独家通报所有受困人员全部平安的信息,真实呈现党中央和有关部门全力救援的场景。初评评语写道:“(该通讯)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打通信息通道,率先独家发布所有受困人员全部平安的信息,有效回应了社会关注,体现了有力的舆论导向。”



北京广播电视台采用广播和视频两种形式还原该事件。其新闻专题(广播)作品《四天三夜 ,被困门头沟列车乘客大救援》采用超过20段现场同期声,展现雨声、救援声等多个场景,以广播的形式呈现,充分展现出广播声音的魅力;新闻纪录片作品《落坡岭——受困旅客救援全纪录》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当事人现场拍摄的视频画面,对海量新闻素材的梳理加工,真实还原了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的视频《风雨落坡岭》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让亲历者成为产品的“创作者”。记者从现场亲历者提供的2000多个视频、大量素材中精选剪辑,从用户视角筛选捕捉大量真实感人瞬间,完整记录了列车105个小时脱险全程。



一件突发事件,促成多家媒体的多个作品获奖,并非孤例。2023年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围绕“重庆山火”创作的四个新闻作品获奖。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有效回应社会关注、传递真实信息、有力引导舆论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2024年,新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自11月1日起施行,该法设立“新闻采访制度”专门条款,授权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与舆论监督权。


获奖大户有哪些?


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中,获奖作品最多的前三个单位都是中央媒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凭借18件获奖作品位列第一(含一件联合创作),新华社及其分社以17件获奖作品紧随其后,人民日报社凭借15件作品位列第三。江西广播电视台有11件作品获奖,位列第四,成为获奖作品数量最多的地方媒体。


其他独立原创作品获奖较多的媒体单位还有:经济日报社(9件)、工人日报社(7件)、中国新闻社(7件)、四川广播电视台(6件)、湖南广播电视台(7件,含湖南广播电视台芒果TV《国道巡航》及《AI世界 来“湘”见》2件)、北京广播电视台(6件)、北京日报社(5件)、福建广播影视集团(5件)、河南广播电视台(5件)、湖北广播电视台(5件)、江苏广播电视总台(5件)等。


今年有30件获奖作品由高校推荐报送。其中,二等奖10件,三等奖20件。相较上届18件高校推荐获奖作品相比,数量大幅增加。


集体创作 跨媒体合作


从获奖作品的创作者来看,主创人员为个人作者的获奖作品共54件,其中一等奖5件、二等奖16件、三等奖13件。主创人员为“集体”的获奖作品共107件,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35件、二等奖29件、三等奖40件。


总体来看,集体创作在新闻奖评选中占据一定优势,不仅在获奖作品数量上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在奖项分布上也更为均衡和亮眼。相比之下,个人作者虽然在二等奖和三等奖中仍有一定亮眼表现,但在最高奖项的竞争中略显不足。


在获奖作品中,有13个联合单位报送的作品,包括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合作、不同省份的省级媒体合作、省级媒体与地市县级媒体合作这三种情况。


中央与地方媒体合作的作品往往聚焦于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战略或社会热点,充分发挥中央媒体的权威性和地方媒体的贴近性,实现信息的深度解读和广泛传播。以三等奖获奖作品《七三一真相第四集被实验的“马路大”》为例,该片立足黑龙江省厚重的历史遗产资源,以日本战犯在法庭上的供述录音为主线,真实、客观地还原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恶行。该片在央视频上线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入选2023年度央视频播放量最高的CCTV-9纪录片前十名。



不同省份间的媒体合作作品主题往往涉及到重大主题的多地区共同治理。以二等奖获奖作品《大江奔流 千年回响》为例,该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三周年为背景,湖北交通广播联合浙江交通之声、四川交通广播,共同推出探源长江文明特别直播,带领网友走进长江沿岸的三个史诗级文化遗址——良渚、石家河和三星堆,亲临考古现场,发布最新考古成果,探源长江文明,呈现各地文化保护传承与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



省级媒体与市县级媒体合作的作品更加注重对地方特色、民生问题的挖掘和报道。以一等奖作品《互动视频丨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为例,该作品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与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将乐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借助县市级媒体的深入采访,该片主创团队在两个月时间里,五次前往“四下基层”的重要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宁德市霞浦县,记录了多个真实故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展现出干部的真诚付出,富有感染力。



第34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记录了时代变迁,更反映了社会关切,为公众提供了宝贵的认知资源,展现了我国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新闻敏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卓越的专业素养。它提醒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新闻人应继续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践行“四力”,不断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形式,为构建更加和谐、开放、包容的信息社会贡献力量。


往 期 推 荐

纪实 | 公费师范生:捧着“铁饭碗”,还是握着“烫山芋”?

纪实 | 处于灰色地带的家教中介

观点 | 看见更多元的个体



新潮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实践作品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