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未来编辑部 · 新潮学生
林秸妮 邵 镕
指导老师 | 白 净
编辑 | 伍甜甜 林秸妮
校媒交流会现场。邵镕 摄
链接青年力量 共筑公益梦想
南京大学“微观中国”项目负责人黄玺澄,向同学们分享了通过校园媒体提升公益传播,凝聚青年力量的行动。“微观中国”由全球公益传播研究中心(GCCP)指导,旨在促进公共认知秩序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公益传播与建设性新闻,鼓励青年从独特视角观察世界,关注并记录小尺度场景中的真实中国。这一项目不仅为青年提供展示自我的国际化平台,也希望能增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
校园媒体在社会议题中的角色
北京外国语大学“107调查”主编张贺芸在分享中探讨了校园媒体在社会议题中的角色。她说,在校媒这块试验田中,“107调查”追求真实与深刻,努力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她建议同学们在采访时重视观察细节,“每个故事都隐藏着无数的细节”,细节可以丰富报道,会让读者产生共鸣。她认为,校园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遵循四点原则:珍惜信誉、从校园出发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坚持真实报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107调查”以调查报道和解释性报道为主,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十佳校媒”。
在选题创意和共享资源上如何创新?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 “RUC新闻坊”的陈雨若同学分享了数据新闻选题的操作方法,她认为,当某些话题已被大量报道,只要能够找到新的分析角度或争议点,仍然有报道空间。当一条高速公路发生塌陷,那么过去几年有多少类似事件发生?高速公路如何养护避免此类事件发生?“RUC新闻坊”由此创作《73起高速公路事故背后:修路不易,养路更难?》,从不同新闻视角切入,探讨严肃的公共议题。
在交流与创作中找寻新闻的“意义”
致力成为“新闻人的摇篮”
“新新报”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2012年创办的校园报纸,从报纸到新媒体,不变的是名字和内核,变化的是发布渠道。
许跃同学将“新新报”形容为“新闻人的摇篮”,不仅是学生展示能力的平台,更是一个创新的舞台。通过线上线下讲座、深度训练营等资源,“新新报”邀请业界导师分享实战经验,支持学生开展深度报道创作。
获奖作品《一份日薪200的兼职:你的个人信息正在被交易》,揭示了个人信息交易这一复杂且隐秘的社会问题。作品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受众从校内学生群体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通过一篇篇与社会关联的深度报道,“新新报”努力塑造独具特色和价值的校园媒体形象。
“复旦青年”是复旦校媒中规模最大、部门最齐全的学生媒体,主编陈诗雨在分享中指出,“复旦青年”始终秉持“知性、思想、建设性”宗旨,关注一切与复旦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她以作品《骑行者,困在邯郸路》为例,介绍通过关注校园里的出行安全引发的思考。
除了校内议题,“复旦青年”还通过社会话题串联校内外。获奖作品《从肉体到心灵,疼痛患者的漫长跋涉》团队原计划报道复旦附属华东医院的新疼痛科,但在采访中发现故事内容不足,促使他们转向探讨“疼痛”的概念。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面对疼痛,但许多时候会因社会观念而忽视它的存在。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作为校媒,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报道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真正触动人心?” 陈诗雨认为,新闻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在新闻评论中探究人的社会属性
浙江传媒学院“新记协”由校团委管理,挂靠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下设新闻部和评论部。“新记协”的贺思源同学认为,新闻评论允许作者根据事实表达个人观点,这与用事实呈现新闻有所不同。评论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不同媒体可能对同一事件持相反看法,这恰恰展示了社会的丰富性。
通过评论,读者能够看到不同的视角,促进理解与尊重。他鼓励大家勇于打破既有框架,探索更广阔的视野,理解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当校媒成员相聚,发现原来彼此并不孤单。随着第四届大学生校园媒体大赛落幕,来自不同学校的校园媒体,在大赛基础上,建立起密切的伙伴关系网络,为热爱新闻实践的师生,搭建互动交流空间,在创新与变革的大潮中,打造共有的“家”。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