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精讲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文摘   2024-11-01 20:12   江苏  


我个人看过《红楼梦》,也看过俞平伯、张爱玲等人评红楼,直到听到蒙曼讲红楼梦,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惊为天人。如果再加四个字,那就是——唇齿留香。
曹雪芹的《红楼梦》,皇冠之明珠,无出其右者。蒙曼解读红楼梦,个人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有出其右者,她的文采+口才,她的洞察力、见解、人生观都超越了世俗,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

第39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这一回其实是个孤独性篇章,从三十八回小姐们驰骋赋诗的风雅,过渡到第四十回刘姥姥畅游大观园的戏谑。所以这一回的重头戏其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但是在讲刘姥姥之前,还有一大段关于平儿的表现,不仅让我们看到平儿作为凤姐左膀右臂的风采,其实也勾勒出一副红楼梦中的好丫头群像。所以呢,我还是按照惯例,把这回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叫荣国府的好丫头,第二部分叫刘姥姥的小故事,看看曹雪芹是怎么给小人物树碑立传。

第一部分:荣国府的好丫头。

《红楼梦》里丫头的名字都非常有意思,公子小姐们的丫头起名字都很文艺。你比方说元迎探惜四姐妹的丫头,分别叫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合起来恰恰是琴棋书画文人四友,不仅风雅,还从侧面反映了这四位小姐不同的志趣。老太太是大富大贵之人,丫头们的名字也都起得珠光宝气,或者是珍禽啊,比方说鸳鸯、鹦哥;或者是珍宝,比方说珍珠、琥珀。那王夫人呢?为人呆板无趣,文化素养也低,所以她手下的丫头就叫金钏、玉钏、彩云、彩霞,一看就是境界不高,还有点蠢气。而凤姐的丫头则是跟她一样,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洋溢着世俗的喜气。你比方说平儿。

那平儿是什么样的人呢?平儿真是人如其名,为人公平,性情平和,而且是个搞平衡的高手。那怎么表现出来的呢?曹雪芹给我们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袭人问月钱,一个是小厮请事假。

先看袭人问月钱。

螃蟹宴的时候,凤姐不是前后张罗没有吃好吗?等宴会结束,她就又派平儿去拿剩下的螃蟹,想要在自己家里消消停停的吃。结果呢平儿从园子里往外走的时候,就被袭人给叫住了,就问她说:“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一句问话,这里头的名堂可大了。袭人不是问我们这些丫头的月钱为什么还没发,而是说连老太太和太太的月钱都没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丫头们的月钱发的比规定的时间迟,这在荣国府已然是个常态。但是,凤姐之所以能有发月钱的权利,全靠着老太太宠爱,太太信任了。按道里讲,至少老太太太太的月钱她是不敢拖的。可是这一次,居然连老太太太太都被拖欠工资了,这不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吗?所以袭人才会有这么一问,那平儿是怎么答的呢?

平儿赶紧转身到袭人跟前,见左右无人,这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平儿悄悄告诉他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

看到没有,这就是凤姐当家的秘密。别看她只从外头帐房领了银子,再支给里头的主子奴才,好像只是一个过路财神。但是她这个过路财神可不白当,他们王家素有经商的传统啊,凤姐也颇有金融头脑,她就想出了这么一个早领钱晚发钱的主意,打时间差放高利贷。问题是她这些高利贷都是零打碎敲的放出去的,她得凑齐了几处的利钱银子才能把里头的工资发齐,这其实不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吗?这样的运作呀,总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那这个月她不就露出马脚来了吗?这样看来,放高利贷也是风险挺大的一件事儿啊。

那凤姐贵为荣国府的当家少奶奶,干嘛非要操这份心呢?因为高利贷的油水太大了。平儿说的非常清楚,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

那大家想这一年上千两的银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咱们看看荣国府这些主子们的月例银子就知道。在荣国府里,老太太和太太的月例是最高等级,都是每人每月二十两。那凤姐这样的少奶奶如何呢?他们只有五两,李纨因为是寡妇,吃双份才有十两。那黛玉和迎探惜三春以及赵姨娘周姨娘都是每月二两。

要这样算下来的话,凤姐一年的利钱银子就比这么多人的正当收入的总和还要多。有道是无利不起早,凤姐夫妇为什么这么愿意操心受累替王夫人管家?这种隐性的经济利益才是个最大的诱惑。

之前我一直说了,凤姐绝不愿意放弃这个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为此她更愿意支持不食人间烟火的黛玉,而不是世事洞明的宝钗当宝二奶奶道理就在这儿。问题是凤姐这样打时间差赚利钱银子,肥的是她自己,瘦的可是荣国府从主子到奴才好几百号人,饶是袭人这样从不惹事生非的丫头,知道了她这个把戏,都忍不住要说,拿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奴才赚利钱,哄的我们呆呆的等着。这虽然是把这个凤姐和平儿主子奴才放到一块儿说,降低这句话的火药味,但是任谁听了都明白,袭人不满的对象就是凤姐,根本没平儿什么事儿。

那面对袭人的不满,平儿怎么办呢?平儿就说了:“你又说没良心的话。你难道还少钱使?”大家看到没有,这是反向立论。不说凤姐为什么不按时发工资,而是反过来问袭人,你要钱干什么?那平儿为什么这么问呢?可不是为了维护主子就要倒打一耙,她是想把情况问清楚了,好看看自己有没有办法解决。

袭人也知道她的意思,就说了:“我虽不少,只是我也没地方使去,就只预备我们那一个。”大家看袭人真是好丫头,她关心月前并不是为她自己发财,而是为宝玉未雨绸缪,唯恐他缺了零花钱出去玩不潇洒。

那咱们看《金瓶梅》,潘金莲卖了几件头面首饰替武大郎出房租,好多人都说她有侠气。那袭人身为奴才,却心甘情愿的把月钱给主子花,这又算什么?很明显袭人是真心实意的把宝玉看成了我们那一个。

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袭人就是因为不小心说了一句“原是我们的不是”,就被晴雯抓住了把柄,质问她谁是我们,还奚落她通房丫头都没混上,就跟宝玉撑起我们来了,搞得袭人是又羞又恼。可是这一次袭人又来了一句,我们那一位,这不是比单单说我们显得更亲密,更像是两口子了吗?

那袭人为什么不接受教训,还这么口无遮拦呢?首先当然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她是很早就实心实意的把宝玉看成她的那一位了。另外也是因为袭人和平儿本来就是同类,两个人是好姐妹,又都是通房丫头,她们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所以平儿才会告诉袭人凤姐的秘密,而袭人也会在平儿面前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对宝玉的感情,这就是丫头之间的友情。

那平儿一听她是这个缘故就放心了,就说:“你倘若有要紧的事用钱使时,我那里还有几两银子,你先拿来使,明儿我扣下你的就是了。”这就是平儿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不能改变凤姐的行为方式?当然不能,她既不能也不想,但是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她愿意给人帮点小忙,缓和一下凤姐带来的矛盾,这就是平儿的处世之道。

再来看第二件事儿,小厮请事假。

平儿跟袭人说完话回到自己家,就赶上刘姥姥来送瓜菜来了。谁知天缘凑巧,这件事又被贾母知道了。老太太一时兴起就要找刘姥姥说说话。那平儿就送刘姥姥到贾母跟前去,结果刚一出二门,又被一个小厮给拦住了。那小厮就笑道:“这会子也好早晚了,我妈病了,等着我去请大夫。好姑娘,我讨半日假可使的?”

那大家说这个假到底该不该跟平儿请?咱们看看平儿的回答就知道了。平儿就说了:“你们倒好,都商议定了,一天一个告假,又不回奶奶,只和我胡缠。前儿住儿去了,二爷偏生叫他,叫不着,我应起来了,还说我作了情。你今儿又来了。”

看到没有?平儿身为丫头,并没有法定的批假权啊。可是因为凤姐不好说话,而平儿为人亲切,所以小厮们就都缠着她跟她请假,有的时候还不免让她顶岗,搞得平儿也是很为难。问题是抱怨归抱怨,平儿到底给没给这个小厮假了?她还是给了。不过平儿这个假也不是白给的,她就对这个小厮说了:“你这一去,带个信儿给旺儿,就说奶奶的话,问着他那剩的利钱。明儿若不交了来,奶奶也不要了,就越性送他使罢。”

这是什么?这就叫一箭三雕。

第一,让这个小厮回去给他母亲请大夫,全了他的孝心,这就是平儿的仁义之处。

第二,让他给旺儿传话,赶紧上交利钱银子。大家要知道,旺儿是凤姐的心腹,凤姐的利钱都由他经手。凤姐知道打时间差,难道旺儿就不知道吗?保不齐他在这里面也有猫腻啊,也在给自己赚私房钱哪。可是现在因为月例迟发,连袭人这样的老实人都有意见了,可想而知其他人的怨气该有多大。所以平儿才说重话吓唬旺儿,其实也是在帮凤姐灭火,省得闹出更大的乱子。

第三,既然她让小厮去找旺儿要利钱,那如果凤姐当真追问起这个小厮的去向,她也有的说,不至于又把自己装进去,好像自己总背着凤姐树恩的样子。

那这后面的两点考虑不就是平儿的心计吗?既忠诚于凤姐,又不违背良心,还能给自己预留空间保全自己。这真是应了宝钗教导湘云的那句话,你无论办什么事儿,都既要自己便宜,还要不得罪人,然后才大家有趣儿。

那平儿这样的人是不是好丫头?当然是好丫头,头一个她就赢得李纨的衷心赞叹。刚才咱们不是说凤姐让平儿到大观园要螃蟹吃吗?那平儿一去,李纨又是给她倒酒,又是拉着她来回摸索,就摸到了一串钥匙,就借题发挥到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托他;有个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还要这钥匙做什么?

你看这话是玩笑话,可说的也是实情。凤姐固然能干,但是也刻薄寡恩。这样的人当家,背地里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幸好有个平儿随时弥补,给她找平衡,当缓冲垫、解压阀。对这一点,冷眼旁观的李纨是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她才说了:‘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

那也就是借着李纨跟平儿这一番打趣,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就开启了集体夸奴才的模式了。宝钗先就笑道:“这倒是真话。我们没事评论起人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个里头挑不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好处。”那到底是哪几个人有什么好处呢?曹雪芹接着就给出了三个范例。第一就是鸳鸯。李纨说了:“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他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呢。那孩子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说好话儿,还倒不依势欺人的。”

那李纨提名了鸳鸯,宝玉马上就提名了一个彩霞。他说:“太太屋里的彩霞,是个老实人。”探春道:“可不是,外头老实,心里有数儿。太太是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他都知道。凡百一应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连老爷在家出外去的一应大小事,他都知道。太太忘了,他背地里告诉太太。”

这又是一个人物。紧接着李纨又指着宝玉道:‘这一个小爷屋里要不是袭人,你们度量到个什么田地!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袭人的事儿接下来不说了,因为写袭人的戏份已经太多。

那大家看到没有?就在这说说笑笑之间,荣国府的四大金牌丫头已经跃然纸上了。鸳鸯、彩霞、平儿、袭人。这四人组到底有什么妙处?其实就是坚守儒家立场。儒家又是什么立场呢?一个是守己,一个是尽己。什么叫守己?所谓守己那就是知道自己是谁。这几个丫头其实都在关键岗位上,鸳鸯、彩霞和平儿他们的主子都有权,而袭人的主子宝玉是有宠。依傍着这样的主子,他们本来是可以仗势欺人的,但是他们谁都没有这样做,反倒时常的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这不就是安分守己吗?

那什么又叫尽己呢?所谓尽己就是竭尽所能啊。鸳鸯能把老太太那么大的一份家私记得清清楚楚。彩霞不仅记得王夫人的事情,连贾政的事情也一并操心。平儿是凤姐的总钥匙,而宝玉离不开袭人的全面料理。这几个丫头哪一个不是殚精竭虑,悄悄的弥补着主子的不足?从这个角度讲,他们跟古代的忠臣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这就是尽己。既能守己又能尽己,这不就是儒家讲究的忠恕之道吗?

那不是有一句话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吗?鸳鸯、彩霞、平儿和袭人都偏儒家立场,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最亲近啊。你比方说鸳鸯抗婚的时候,那不就是跟平儿和袭人商量了。另外他们跟宝钗李纨这样的儒家型主子也最投缘,所以才会有大观园里这么一场民间表彰大会。但是大家会发现,黛玉在这里没说话,为什么?他们不是一路人哪。

那按照我们的理解,中国古代是儒家社会,这样谨守儒家立场的丫头应该是如鱼得水吧。这时候看起来是,但是后面其实并没有。如果我们接着把书读下去,就会发现平儿会被贾琏和凤姐暴打,鸳鸯会被贾赦逼婚,彩霞会被贾环辜负,袭人最后也没有能跟宝玉有始有终。这是什么呀?这就是曹雪芹的冷静与深邃之处了呀。他不给我们讲好人好报,他告诉我们,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结局,不是因为谁没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没有出路,晴雯那样的反抗者固然没有出路,袭人平儿这样的合作者也没有出路。

当然,所有这些悲剧故事还都在后头。此刻无论是小姐还是丫头,都还兴致勃勃沉浸在安抚尊荣的享乐之中。

第二部分:刘姥姥的小故事。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刘姥姥进过两次荣国府。第一次是来借钱,从凤姐手里得了二十两银子过冬。第二次则是冬去秋来,刘姥姥带着新打下来的瓜菜到荣国府。刘姥姥这番知恩图报,还收获了一个意外之喜。荣国府的老太君贾母闲来无事,正想找一个老年人说说话呢,就把刘姥姥留了下来。别看这两个老太太的处境天旋地转,却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马上就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对手戏。

什么对手戏呢?见面打招呼,刘姥姥怎么称呼贾母,这其实是个难题。且不说贾母是诰命夫人,身份比刘姥姥不知道高了多少,就单论辈分,《红楼梦》第六回说的非常清楚,当年刘姥姥亲家的爸爸跟王夫人的爸爸连了宗认作侄儿。这样看来,刘姥姥虽然岁数大,但其实跟凤姐是一辈儿。那这样的身份怎么称呼贾母呢,随着凤姐叫老祖宗,那才真是没得叫人恶心,那要叫太夫人呢,又显得生分了也不符合刘姥姥庄稼人的身份。

刘姥姥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呀?她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老寿星这个称呼厉害吧,大富大贵的贾母期盼的不就是一个寿字吗?一句老寿星,既不卑不亢,又让贾母舒服到了十二分,这就看出刘姥姥的功力来了。

贾母怎么回他呢?贾母是欠身还礼,问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老亲家这个称号多现成,多亲切,又多谦恭啊。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一下子就盘活了,而且呢又回避了真实的辈分和身份问题,这不就是贾母的大智慧吗?

贫寒的不卑贱,富贵的也不傲慢,两个老太太都是高智商高情商,贾母当即就拍板说,请刘姥姥住一两天再走。咱们之前也说过,贾府上下都是给贾母凑趣儿的人,一看贾母喜欢,这些人马上就张罗开了。凤姐忙着给刘姥姥安排屋子,鸳鸯赶紧让刘姥姥洗了一个澡,又换上两件干净衣服,一番打扮之后,新鲜出炉的刘姥姥又被带到了老太太面前,让她给贾母讲故事听。

偌大的贾府,难道缺讲故事的人吗?当然不缺。咱们看《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就知道,贾府里经常有女仙儿走动。所谓的女仙儿,那就是说书的。问题是女仙儿说书套路感太强,说来说去不过就是偷妻幽会后花园那一套,贾母一听就烦,后来不是还给他们掰谎吗?说他们太过脱离现实了。但刘姥姥不一样,她的故事就来自于生活,就跟现在那些反映乡村生活的短视频一样,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贾府上上下下都觉得新鲜有趣儿。

她讲的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呢?刘姥姥先给大家讲了一个雪下抽柴的故事。她说:“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这个开头有悬念,连贾母都被带动起来,忍不住插话说:“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那刘姥姥却又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大雪天小姑娘大红袄白绫裙,如此强烈的对比,真是张力十足,连我们这一些不相干的看客都想听听接下来是怎么回事儿。可是曹雪芹多会写文章,既然已经卖了关子了,他才不会轻易让我们知道结果。就在这紧要关头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什么意外?南院马棚里走水了。

所谓走水就是失火呀。古代的房子都是木头建的,最怕火。《红楼梦》开篇第一卷,姑苏绅士甄士隐家不就被一场大火夷为平地吗?所以当时的人呐,连火这个字儿都避讳称之为走水。贾母是老人家呀,深知水火无情,此时此刻她还哪有心情听故事了,赶紧走到走廊驻足观看,一直到火彻底灭了才进屋,这不就把故事给打断了吗?

问题是宝玉是个情种,一听到女孩的事儿就忍不住要关心。大家进屋之后,宝玉又把这个被打断的故事给捡起来了,赶着问刘姥姥问:那个女孩到底怎么样了?大雪天抽柴火有没有冻着?这不就要把这个故事给接下去了吗?可是就在这时候,又一个阻力出现了。刘姥姥还没接茬,贾母先就发话说:“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

刘姥姥本来就是给贾母凑趣儿的,一听贾母这么说,马上改弦更张,讲了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说他们村子东边有个老奶奶子,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

刘姥姥这个故事是从哪儿来的呀?这不就是给贾母量身定做的吗?贾母先有一个孙子贾珠,好不容易养到十七八岁死了,后来才又生了宝玉。那如果按照刘姥姥这个故事的逻辑,贾府为什么还能有这样的好报啊,这不就是贾母积德行善修行出来的?那这样的故事贾母能不爱听吗,不光是贾母,连素日吃斋念佛的王夫人都听住了,都觉得自己有功德。很明显,这就是聪明的刘姥姥在给贾母和王夫人做心理建设了,让他们积德行善,往自己的口袋里装钱。

问题是,这样一来,那个小姑娘雪下抽柴的事儿不就更没人关注了吗?这是第二次打断。那再有吸引力的故事,经过这么反复两次打断,也就接不上茬了。所以趁着大人们听因果报应,大观园里这帮孩子们索性开起了小会,商量起怎么给史湘云还席,怎么再起诗社的事儿来了。

那这时候,宝玉就出主意说:“不如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岂不好?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听他这么一说,黛玉忙笑道:“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说着,宝钗等都笑了。宝玉瞅了他一眼,也不答话。

这一番对话意味着就算别人都不在乎那个故事了,还有两个人可没忘了谁。一个是宝玉,他无论如何也放不下那个小姑娘。还有一个就是黛玉,她知道宝玉是不可能放下那个小姑娘,这不就是知己吗?

可能有人会说了,黛玉什么知己?这不就是在吃干醋吗?她是不是吃干醋?是,但是这干醋吃的可是一点火药味都没有,几乎就是取笑而已。

林黛玉为什么变得这么大方了呢?因为她已经放下了,她了解宝玉的多情,但是她也相信宝玉的专情,所以她的业余也就只剩下抖机灵,再没有火药味儿。

那黛玉对宝玉放不下这个判断到底对不对呢?太对了。就算是被两次打断,就算是被黛玉取笑,宝玉还是偷偷的问刘姥姥,那个烧柴火的女孩到底是谁?那刘姥姥就说了,“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他时常变了人出来各村庄店道上闲逛。我才说这抽柴火的就是他了。’

这不就是刘姥姥说聊斋吗?大家想这是刘姥姥开头要讲的故事吗?不一定。刘姥姥是最会察言观色的人,如果是讲给老太太听,她很可能会编出另外一个结局。但是老太太不愿听这个故事,而这位天真的小公子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他小姑娘的命运,刘姥姥本能的就意识到,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最符合小公子的期待。

那刘姥姥判断对不对呢?完全正确。就像那个因果报应的故事合了贾母和王夫人的心思一样,这个女儿死而不亡的故事也恰恰符合了宝玉的心事了。咱们之前说过,宝玉很喜欢谈女儿的死,因为如果女儿不死,那就会变成媳妇儿,变成老太婆。按照宝玉的理解,那也就从珍珠变成了鱼眼睛。与其这样慢慢耗尽人生的光彩,还不如就在最光彩的时候死去。这不就是古人所说的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吗?

事实上宝玉不仅希望女儿永远是少女,他也希望自己永远是少年。所以他才会跟袭人说,希望我死后你们的眼泪能够流成大河,把我飘到人烟不到的地方,随风化了。这个随着眼泪飘走又随风而逝的形象,绝对不会是一个老头子,而一定是一个翩翩美少年。

可能有人就会说了,就因为怕成年、怕老去、怕社会化,就希望死在少年时代,这岂不是既脆弱又冷酷吗?没错,我们成年人不会这样想,但是这就是少年时的唯美,少年式的决绝,也是少年式的冷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十三四岁的时候,难道一点都没有过类似的想法吗?

那为什么又叫死而不亡呢?因为古人认为人的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开的,所谓死就是肉体死去,而亡则意味着精神的彻底消失。老子说的好啊,死而不亡者寿,意思就是说肉体死亡但精神长存的人才是最长寿的。那按照宝玉的理解,女儿死去了,但是她那最最清洁的灵魂会留下来,这不就是死而不亡?

这样一来,刘姥姥投其所好,信口瞎编的茗玉小姐就成了他眼里死而不亡的象征了。所以宝玉赶紧说:“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那刘姥姥一听,也马上凑趣儿说:“阿弥陀佛!原来如此。不是哥儿说,我们都当他成精。他时常变了人出来各村庄店道上闲逛。我才说这抽柴火的就是他了。我们村庄上的人还商议着要打了这塑像平了庙呢。”刘姥姥这样一说不要紧,宝玉忙道:“快别如此。若平了庙,罪过不小。我明儿做一个疏头,替你化些布施,你就做香头,攒了钱把这庙修盖,再装潢了泥像,每月给你香火钱烧香岂不好?”

这不就是所谓的飞来横财吗?可把刘姥姥给高兴坏了。那后来又如何呢?后来的事儿大家恐怕都听说过,宝玉让小厮茗烟儿去找那座庙,结果茗烟找了一天回来,告诉他倒是有那么一座庙,只可惜并不在刘姥姥所说的村子北沿儿,而是在庄子东北。这也罢了,更要命的是什么呀?这庙里供的根本不是一个小姐,而是一个瘟神。这不就明白了吗?故事是刘姥姥信口编出来的,是假的。

但是宝玉对女儿的心却是真的。而且这女儿还不仅仅局限在他家里这些姐姐妹妹,而是天下的女儿,甚至是想象出来的女儿,这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情乃至情不情吗?这也正是回目所说的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追根究底,把这刘姥姥的世故与聪明,还有宝玉的单纯与博爱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问题是这个故事放在这儿就只有这个作用了?我觉得还不是,我总觉得这个雪下抽柴的小姑娘,其实是宝钗和黛玉的合体。为怎么这么说呢?因为红楼梦是惯用谐音梗的,雪可以谐音为薛,柴可以谐音为钗。贾雨村那张护官符上讲薛家,那就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而薛宝钗的判词则是金簪雪里埋。既然如此,那雪里埋着的一股金簪,是不是也可以幻化成雪下埋着的一堆干柴呢?而这雪下之柴,其实又暗合了薛宝钗从母胎里带来一股热毒,必须用冷香丸调理的异象,这是宝钗。

为什么说它也有林黛玉的影子呀?因为这个小姑娘叫茗玉啊,而且是十七岁就死了呀。茗玉二字很显然就是黛玉的改版,而茗玉未嫁而死,也正暗合了黛玉质本结来还结去的结局。所以我怀疑这雪下抽柴的茗玉小姐,其实就暗示着钗黛二人未来的结局。黛玉死了,宝钗则过着贫寒清冷的生活,这可就不是刘姥姥信口开河的故事了,而是红楼女儿人生的真相。

但是呢,就像我此前说过的那样,此时的《红楼梦》还远远没到大结局的时候,所有的线索还都引而未发。凤姐还在放着高利贷,宝玉也还在怜悯着不相干的女儿,所有人还都懵懵懂懂而又兴致勃勃。这种对未来的无知是人生的悲哀吧,但又何尝不是人生的幸运?但是无论未来怎样,此时的刘姥姥已经顺利的通过了荣国府的凑趣水平测试。第二天贾母会给湘云还席,而刘姥姥也会升级成专门搞笑的,给大家带来一场更大的欢乐。本号有偿提供与此配套的音频资源,如有需要可与我联系。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