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后的父亲

职场   2024-09-03 07:00   北京  



作者:刘晓林

1982年,父亲终于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结束了他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长达四十多年的忙忙碌碌,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笑得最开心的一张照片

父亲最后那个工作单位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县的一个山沟,顺沟而下绵延好了好公里,门前有条雾渡河,倒也山清水秀。那时国家天天搞战备,国防科研单位更是战备中的重点保护对象。说来也许你不信,为了防止空袭,那个研究所的房子,全部被刷成了岩石一样的颜色,极其隐蔽,飞机在高空根本侦察不到什么。把一个单位伪装的这么好,足见这个单位的保密性质。

父亲原本在天津市内的一个科研所工作。当时除了我们几个大孩子当兵不在父母身边外,最小的儿子守在他们身边倒也其乐无穷。那时我们都以为,这个直辖市应该是南北奔波的父亲职业生涯的终点。然而平静的生活还没过几年,父亲却因执行了一个特殊任务,又一次“遭遇”调动,其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宜昌县的那个研究所莫名其妙的连续死了几个人,北京的院部迅速委派父亲为组长,组成工作组前去调查。当调查结束后,院部却说父亲熟悉了该研究所的工作,所以把父亲留在那里当了一把手,却把那里的一把手换到了父亲原单位。

想必父亲也是极不情愿自己被换到这个山沟来任职,所以他没有从原单位转走自己“粮油关系”和“工资关系”,成了山里那个研究所“最大的临时工”。不过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正是因为没有转走“工资关系”,才在唐山大地震同时重创天津的危机时刻,让父亲得知“全家平安”的消息。

1976年的那场大地震,不仅夷平了唐山市,也切断了天津市的水电及各类交通。焦急万分的母亲急着向千里之外的父亲“报平安”,可惜已瘫痪了的天津市电话不通、电报停业,邮局保留了唯一的一项业务就是可以“寄钱”。母亲迅速将父亲的工资寄出,以此来传递“平安”的消息。

父亲就这样在没有母亲的照顾下,“孤独一人”在山沟工作了十年,直到彻底休息。

休息后的父亲每天生活得很忙碌,显示出了农民阶级的优秀品质。他总想有块地来刨刨,可是我家住在三楼,家属院里也不允许开荒种地。无奈中,父亲只有将他的希望种在了花盆里。我家的凉台不种花,全是父亲种的菜。每天捉虫除草,秋后也有不少的收获。特别是那个朝天椒,让他最有成就感。收获的朝天椒需要晒干,父亲突发奇想,把这些辣椒放进微波炉里烘干,结果却把他一年的辛苦,全部“付之一炬”,红辣椒被烘成了黑辣椒。父亲不去查找原因,第二次又把自己好几千块钱的助听器放进微波炉里“除湿”,结果也是一样,被彻底的“烘干了”。

休息后的父亲思维能力似乎也下降了不少,像一个小孩,做事情没有计划,只想头不顾尾,他和我说过这么一件事。刚休息那年,他约了一个老伙计,想一起到过去的一个友邻单位走访一下,这个事情不大,买张车票走就行了。但结果是什么呢?这俩老头只管上车的时间合适,没有考虑下车的时间,结果半夜到了目的地,怎么办呢?他们居然老实巴交地站在单位的大门外一直守到天亮。我说,你们工作时哪里自己买过票,都由秘书办,现在知道干啥都不容易了吧。

休息后的父亲很勤劳,每天固定的“工作”就是负责采买。一般人都是根据需要再来买,可他不是这样,心里想啥就买啥。回来拉开冰箱一看,坏了,该买的没有买。不要紧,再下楼一趟。他可以因为牙膏出去一趟,又可以因为肥皂再出去一趟,他就这样每天乐此不彼地忙活着。我在想,过去他是怎么工作来着,“父母官”当的也太不可思议了。

休息后的父亲是典型的“回归”了,他从农民中来又回到了农民中去。每天毫无计划的生活对他就是一种愉快。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休息后有的是时间,何必干什么都要讲计划呢。父亲完全生活在他的世界里,一生勤勤肯肯,艰苦朴素。家里的东西坏了,他会瞎捣鼓一阵子,修修补补继续用。家里的剩菜剩饭,总是他来“打扫战场”。牙签用过一次他会包起来下次再用,任你怎么告诉他这样不卫生,他就是耳聋听不见。父亲去世后,我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在他的钱包里还有一个待用的旧牙签。

勤劳的父亲在家里缝缝补补

父亲因为耳聋在家少言寡语,可他却默默地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上学的人没有按时回来,他会走到凉台向下张望,下班的人没有按时回来,他会问母亲打来电话没有(他听不见电话铃声)。

2024年8月17日,是父亲离开我22周年的纪念日,我把这篇短文献给他,告诉他,女儿想他了。


   敬请关注下列公众号、视频号


大院孩子
欢迎关注《大院孩子》,这是热爱人民军队、有军旅情怀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创办了合唱团、乐团、民族艺术团、诗社、戏剧、书画、舞蹈、模特、摄影等团体,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