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列宁故居

职场   2024-09-02 07:00   北京  


作者:北京之春

在莫斯科旅游,哥哥给我们安排了参观高尔克村的列宁故居。这是一般旅游团没有的项目,但又是一个很值得一看的景点,具有厚重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它距我们居住的中国大使馆有三十多公里,我们自驾穿城而去,用时一个多小时。

列宁故居入口的博物馆

刚到列宁故居的大门口,天似有情,哩哩啦啦下起了小雨。从大门口到故居步行足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没有提前联系外部车一律不能进),大门口左侧矗立的博物馆平常已不对外开放了,只能像门神一样守在那里成为摆设。大门口右侧一块开阔地,绿草茵茵,圈成了牧场,十来匹白色和棕色的马,在自由自在、贪婪地吃草,头也不抬,想等它抬头露出真容时,照上几张特写,怎么也等不到,无奈只有放弃,去追赶已经走出很远的哥哥、爱人和儿子。空旷的园子里,到处是草地、桦树和松树。通往故居的路一眼望不到头,路边的桦树伴随而行,大片的草地上,蓝色、黄色、粉色的野花星星点点,树荫中弥漫着轻轻的薄雾。漫漫长路上只有我们四个人,树木、花草和大地都在静静地倾听着我们来自异国他乡人的陌生语言。清新的空气、充足的负氧离子,不禁使我们不断地深呼吸,在这里先好好洗洗肺。难怪苏共给列宁选择这里作为疗养的地方,环境优雅,空气新鲜。这使我想起了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经典台词:“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他自己感觉也好多了,咽东西也自由了,已经没有痛苦了。”苏联人民关心着列宁被刺后,身体恢复情况,得到以上信息无不欢欣鼓舞。也许那个时候列宁已经就来到了这里,那么我们童年许多关于列宁的记忆都和这里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思绪,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列宁故居的小院。院子不是很大,一幢主楼,两幢配楼(列宁只居住过主楼和北侧的配楼),绿色的屋顶,黄色的墙壁,白色的柱子和白色的凉台栏杆,配着院内的格调,院中央一个圆形黄绿相间的花坛,红色的人行道串连起三幢两层小楼,好像在暗示曾经的主人身份,把小院衬托得更加明亮。顺着当年列宁散步的小道,继续前行,参天大树曾经见过列宁的身影,白色的小亭子曾陪着列宁一起读报,静静的小湖曾经留下过列宁泛舟的倒影。

列宁故居全景

列宁同志曾在这里读报

历史的画卷慢慢地开始打开,昔日的情景渐渐展现在眼前。跟着讲解员学习历史,品味历史是哥哥请讲解员陪我们参观的主要目的。幸运的是今天聘请的讲解员既年轻漂亮,又富有激情,竭尽所能认真讲解,讲起来眉飞色舞、娓娓动听,非常投入;回答问题毫不忌讳,如实解答。

列宁故居原是沙俄时莫斯科卫戍司令的私人别墅,后又转卖一位商人。十月革命胜利后,别墅被苏维埃收为国有,他们给原主人两条路选择,要么留在莫斯科住单元公寓,要么流放国外。原主人选择了前者。1918年列宁遇刺后,医生嘱其疗养,苏共为列宁选择了这个交通方便、通讯便利、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别墅。从此一直到逝世,列宁经常在这里疗养,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渡过的。开始入住,列宁和夫人以及他的妹妹一直在主楼居住,后因警卫人员烧火取暖不慎,引起火灾,列宁才搬到北侧的配楼居住,这里空间窄小,居住虽没问题,但活动受到限制,对疗养中的列宁还是有些不大方便。即使这样,列宁还是安心在这里养病,一边著书立说,指导苏联革命;一边还要处理大量文件,领导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与国内外反动势力做斗争,他在这里写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斯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著作。他不知疲倦地为新生的苏维埃操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多达二十小时。

1921年夏,主楼修缮完毕,列宁从此和家人搬到主楼居住,一直到他去世。主楼对于列宁工作、学习和生活来说,有更多的便利条件。一楼有一套精美的爱立信电话机,能直接和克里姆林宫联系,列宁当年就是在这里经常与苏共的许多领导通电话,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发布指令。一楼还有一个小型的图书室供列宁使用,存有3000多本书籍和国际友人赠送列宁的礼品。一楼还有一个有落地窗的大会客室,可以接待客人,斯大林、捷尔仁斯基等都在这里与列宁交谈过,列宁还可以在这里晒晒太阳,做些康复活动;摆在这里的一架放映机,还能常常给列宁放放纪录片,了解外面的世界。放在墙边的一架钢琴,列宁的妹妹偶尔用它弹上一曲,为列宁调节下生活的情调。在一楼一间屋里陈列着一台电动车和一个轮椅:电动车是英国工人送的,列宁一直没用过;轮椅是当地农民送的,列宁曾经用过,并保留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一楼的另一个房间还放着一台打字机,是列宁妹妹用的,她是苏联《真理报》的记者,经常要打稿件,也还会为列宁打些文件。房间柜子上还摆放着列宁母亲的照片,可见他们兄妹对母亲感情深厚。列宁的母亲一共生育了六个子女,虽然是位家庭妇女,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读过许多书,擅长外语和音乐,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品德教育,一生为他们操劳。列宁的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列宁的大哥因参与了刺杀沙皇活动,而被判以极刑;姐姐安娜从1886 年开始参加革命运动,多次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几年后,列宁获得沙俄政府教育部批准,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校外旁听生资格赴彼得堡参加大学毕业国家考试,获金质毕业奖章和大学毕业证书。列宁聪颖好学,记忆力好,几乎过目不忘。他精通十国语言,并经常看外文书籍,用外语和外国友人会谈。他阅读速度非凡,阅读量惊人,一天能看五百多页书,并牢记其内容;主楼中的小型图书室,有三千多本书籍,内容包涵: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列宁阅览无遗,还要常请秘书到克里姆林宫借书。别墅中的陈设大都是原来主人的,列宁入住以后没有进行有任何改动,也没有添置新东西。只有主楼又添加了一圈细一点的楼梯扶手,以便病中的列宁使用。列宁对于别墅中的所有陈设都像保护文物一样,小心翼翼地使用。

列宁故居的小图书馆

1922年5月,列宁第一次中风,右侧部分瘫痪,开始减少政务。同年12月第二次发生中风后,他停止政治活动。1923年3月,他第三次中风后,直到去世一直卧床不起,也不能说话。 

列宁在第一次中风以后,完成了一份遗嘱并交给了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评论了六位苏共的高级领导人,包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科夫。其中对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由于同期列宁和斯大林在关于外贸垄断和格鲁吉亚事件问题上发生严重争执,1923年1月4日,列宁又为他的口授记录作了一个补充,是专门针对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1923年3月5日,列宁得知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被斯大林辱骂和恐吓后十分愤怒,向斯大林提出绝交。后来斯大林向列宁道歉,最终事情平息。

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主楼二楼列宁的卧室中,这是一个宽敞的卧室,有一大两小窗户,靠着大窗户前摆着一张大写字台,上面放着列宁用过的文物,上面放着玻璃罩,侧面还有一扇小窗户,使写字台光线更加明亮。另一扇小窗户前,放着一张并不很宽敞的单人床,列宁就是躺在这里告别人世的,那本钉在墙上已经发黄的日历,永远定格在1924年1月21日,日历牌照片上的契诃夫,仿佛就看到了一代伟人的离世。医生们为列宁做了四套脸膜和手膜,一套真品就陈列在列宁卧室隔壁的屋里。一位当地农民为列宁第一个守灵。1924年1月23日,工人、农民和士兵们抬着列宁的灵柩从故居主楼右侧的小门出发,顺着一条林荫小道一直送到附近的火车站,再由火车把列宁灵柩运送到莫斯科,沿途为列宁送葬的人人山人海。艺术家们在故居右侧的小门外用红色的大理石雕刻了一座名为:“为领袖送葬”的雕塑,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感人的场面。

列宁逝世时睡的床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日历上方是契诃夫像)

列宁逝世时做的面膜和手膜(四套真品之一)

专门守卫列宁车库的保安

列宁的雪地车

为列宁送葬红色大理石雕塑

我们参观将近持续了两个小时,讲解员不停地讲解,介绍眼前的文物、讲述列宁的故事和趣闻轶事,哥哥则进行着同传翻译,使我们受益匪浅,对列宁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临结束的时候,我向讲解员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小姐,既然你介绍的列宁这么伟大,才华横溢,不知疲倦地为俄罗斯人民的幸福和尊严而不懈工作,得到当时苏联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请问今天的俄罗斯人怎样看待列宁?”讲解员耸了耸肩一脸严肃的说:“现在大多数俄罗斯人对列宁持否定态度。但他们又大多不真正了解列宁,都是道听途说,很少有人愿意到这里来听我们给他们讲讲。过去苏联时期,每年到这里来参观的有七十多万人,而苏联解体后,每年来这里参观的也只有十三万人,其中不少还是中国朋友。但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真实会不断还原,更多的人会客观地评价和认识列宁。”其实俄罗斯人对列宁和斯大林的看法还是有所区别的,仅从一个现象就可证明,在俄罗斯街头现在还能看到零星的列宁雕像,而斯大林的雕像则消声灭迹。据说许多拆除的斯大林雕像全部回炉或销毁,而拆除的列宁雕像大多堆放在仓库里。

列宁开创了俄罗斯的新纪元,建立了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实施新经济政策,为苏联的发展打基础,可惜基础尚未打牢,列宁却撒手人寰,他的遗嘱雪藏在了苏共中央,没能予以公布,埋下了日后苏共和苏联的苦果。

看着列宁故居还可以存在和生存,看着列宁车库还有荷枪实弹的保安保卫,那辆列宁曾经坐过的劳尔斯雪地车仍可发动,并且没有锈迹斑斑。我感到俄罗斯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抛弃曾经使俄罗斯民族立于世界之巅的列宁。研究列宁、认识列宁、崇尚列宁在俄罗斯还大有人在。而我们面前这位年轻漂亮的讲解员就是其中之一,她的讲解都是义务的,不要报酬,由一个团队成员轮流讲解。(尽管我们请讲解员是要付费的,大概几百卢布)正是列宁的那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前进,都是踏着前人铺下的基石。无论意识形态的差异如何,都要有所借鉴、有所取舍的。割裂了历史只能是带来迷惘和徘徊。

走出列宁故居,穿越历史的时空,思维的惯性还在继续前行……


   敬请关注下列公众号、视频号


大院孩子
欢迎关注《大院孩子》,这是热爱人民军队、有军旅情怀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创办了合唱团、乐团、民族艺术团、诗社、戏剧、书画、舞蹈、模特、摄影等团体,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