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与记忆--重返宣化、蔚县之行

职场   2024-09-01 07:00   北京  


作者:山丘

7月中旬,在计划多年后,终于重回了宣化,重回了炮院,重回了这伴随着父亲工作经历和我成长足迹的古城、大院,重拾儿时的难忘记忆;为寻找父辈特殊年代的艰难足迹,又探访了蔚县辛孟庄炮兵五七干校。一路走来,感慨万千,既喜且悲。思念与回忆在脑海中交织,挥之不去:在炮院小学的操场上嬉戏、在大院食堂跟着父亲参加“八一节”聚餐、在广场的小马扎上看电影、在俱乐部的乒乓台前奋力挥拍;哨兵钢枪上闪亮的刺刀、响彻大院嘹亮的军号、迎风飘扬的八一军旗、以及军容严整迈着坚定步伐的父辈们......沿着行程的先后顺序记下炮院与蔚县之行的所见所感,怀念故去的父亲,重温快乐的童年,纪念心中永远的炮院。
重返大院之一:炮院营门
四十年了,重又回到宣化,重又回到了炮院的营门前。
宣化,这座有这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自明朝起即为屏障京畿的军事重镇。1957年,我军炮兵最高学府—炮兵学院就坐落在此。
父亲自1959年从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调任炮院工作直至离休,宣化是父亲工作过最久的地方。79年,随文革平反后重返部队的父亲,我来到了这座塞上古城,在炮院小学读书、在炮院生活,直到84年父亲离休返沪。整整40年了,炮院的生活只出现在回忆中。自规划此次重回宣化之时起,就一直心潮起伏难平,或清晰或模糊的回忆不时闪现于脑海中。
如今,站在炮院营门口,大门上方早已没有了“炮兵指挥学院”几个大字。随着作战方式以及军事装备的改变,宣化炮院,这所曾被军委授予兵团级权限的兵种最高院校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改建为副师级的综合训练基地。这种变化会让多少童年往事随风而逝吗?



重返大院之二:炮院干休所
1957年7月炮兵学院在宣化成立,一批来自南京军事学院、总高级步兵学校、沈阳炮校及野战部队的军人们由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来到了宣化这座塞上古城。说来也怪,炮兵所属的其他院校,如沈阳炮校、合肥炮校、郑州炮校等都坐落在大中城市,唯独炮兵学院,这所炮兵最高院校却独独设立在了按现在标准只能算作十八线小城市的宣化。那些为培养我军炮兵中级指挥员在这十八线小城里奉献了毕生的老军人们,有些离休后还继续生活在这里。
94岁高龄的王海鲸叔叔就是炮院干休所仍健在的父亲的老战友。王叔叔是参加过衡宝战役、广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的四野老兵,曾和父亲一起在培养越南人民军炮兵指挥员的“外生班”工作。王叔叔91岁高龄时,在301做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并以顽强的毅力通过康复训练完全恢复了自主行走,体现了老军人的那种坚强和毅力。本考虑王叔叔年事已高,看望问候时间不宜过长,但王叔叔拉着我的手,谈起了和父亲一起工作的种种往事,一谈谈了好久,始终意犹未尽。过后王叔叔女儿北鸥姐发来信息说,“咱们的父辈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不可割舍的革命情谊,老爸又回忆起和李叔叔一起工作战斗的点点滴滴...”
炮院干休所一栋栋二层小楼规划整齐,但显得安静、落寞。因为身体原因,能出门的老人们已经很少了。北鸥姐说,目前干休所只剩下两位健在的老干部了,所长政委等服务人员大大超过了被服务对象--老干部,离休干部已经真正是“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了。



上图是今年七一,王叔叔在干休所工作人员陪同下赴董存瑞纪念馆参观并向董存瑞雕像鲜花
重返大院之三:炮院小学:
79年,在炮院小学读二年级。时隔45年,校园变化不大,还是两排平房。当时除教室前的大操场外,侧面还有一个有着一片小树林和几个高低起伏小土包的操场,那是我们下课后打雪仗的好地方:一队埋伏在树林里防守,一队从正面冲锋;冲锋的队伍迂回包抄,防御的队伍则疏散开前轻后重……我军穿插分割、围点打援等战术原则被我们这些无师自通的部队孩子熟练地运用到了游戏中……
学校的孩子都是炮院子弟,炮院以外地方上的孩子被我们称为“外孩儿”,而炮院子弟则同样被地方孩子称为“炮小孩”。炮院小学的老师也大多是干部家属。我就读时的教导主任是一位院首长的爱人(幼时不记事,搞不清是哪位首长)。80年父亲去北京中央党校学习前,带着我去首长家辞行,这位阿姨还对父亲说“把孩子就留我们家吧,我们给你看着”,可见那个时代干部上下级之间关系是何等融洽。
当时学了些什么,早就忘了,关于小学时光至今印象深刻的还有三件事:
其一,冬季长跑。宣化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零下十几二十度是常有的事。一天早操,老师宣布,即日起开展“跑向首都”活动,按宣化到北京大约170公里的距离,每日跑多少公里……于是每天早上,就看到一队队孩子在寒冬里沿着操场奋力奔跑。45岁前,抗寒扛冻,冬天不着秋裤,不穿毛衣的良好体质,就得益于当时的那种锻炼。
其二,小西装。入读不久,母亲从上海买了件小西装寄到了宣化。某日我穿了西装去上学。70年代末的北方小城,尽管炮院孩子的生活和见识已经高于院外地方上孩子太多了,但毕竟闭塞啊,除了电视里,哪里见过身边有穿西装的啊!于是,一下子轰动了,全校都知道来了个穿西装的“上海孩子”。这恐怕是我十多年读书生涯中最出风头的一次,可惜不是因为学习成绩好。
其三,后门哨兵。学校紧靠着炮院后门,后门外不远就是北山靶场。说来也怪,我们这些部队孩子,不怕打仗,甚至有些向往打仗,平时聊得话题、玩的游戏大多与打仗有关,胆子也不算小,但却有点怕狼。传说北山靶场附近有狼,所以下课后我们常去后门玩耍,但从不出后门,怕遇到狼。常去玩,与哨兵们混得很熟,有一次我们一群孩子要求哨兵把刺刀卸下来拿给我们看。按说这是违反规定的,但哨兵知道我们都是部队孩子,也就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这也是我第一次亲手抚摸刺刀。
在宣化读完2年级,就跟着父亲去北京读书了,然后又回了上海。完整地说,在炮院小学只待了一年,当时的同学也完全不记得了,但故地重游,还是勾起了许多往事。



重返大院之四:炮院招待所
79年父亲重回部队后,在住房还没安排前,带着我在招待所住了几个月。但我那时太小,不大记事,当时到底住的几楼,哪个房间都不记得了。印象深的只有刚到炮院的第二天,在军号声中醒来,看见父亲已坐在书桌前看书。我问吹号干嘛,父亲说是战士出早操。
在大院待久了,慢慢地习惯了在各种军号声中的生活:起床号、开饭号、熄灯号…可以说,在大院里,即使不用手表也能知道每天大概的时间。
当时的活动轨迹大致是,早上从招待所出来跟着父亲去食堂吃早饭,然后自己去上学;放学后和同学玩耍,然后去办公楼等父亲下班带我去吃晚饭,然后一路散步回到招待所…周日,炮院则沿袭北方的生活习惯,一日两餐,下午4点就开晚饭了。父亲周末有时带我去小食堂吃现炒的小锅菜,有时候则带我去柴汉民叔叔家吃饺子。父亲和柴叔叔坐在沙发上聊天,我则在厨房看柴叔叔的爱人张阿姨擀皮子、和馅。张阿姨是南方人,但长期在北方生活,擀皮超级快,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如今老招待所已关停,旁边盖起了新招待所。从新招待所里看了一圈出来时,正见夕阳西下,也许冥冥中预示着那些留存的老印象也将渐渐消失吧!



重返大院之五:老房子
不知是受茅盾《白杨礼赞》的影响,还是北方就适合白杨树的生长,炮院道路两旁栽种着许多笔直的白杨树,几十年下来早已枝繁叶茂。沿着院内道路一路走去,整齐排列着一栋栋、二、三层的老旧宿舍,建筑式样和外墙颜色都带着那个时代部队营房的特点。
二层的将军楼是院首长的住宅,现在看来极其普通,当初住的可多是开国将军!如谢良政委的房子,之后入住的是张英,要么是55年授衔的将军、要么是60年代晋衔的将军。
专家楼,是为苏联援华军事顾问所建,一个偌大的弧形露台,一眼看去就与众不同。虽久已无人居住而破败不堪,但这座神秘的专家楼是见证过陈云、贺老总、陈老总、聂帅、徐帅、罗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开国元勋的,真应该好好修缮保存,它代表了炮院一段辉煌的历史。
 非常巧,遇到一位57年出生,父辈参加炮院筹备,本人也在炮院参军直至退休的老哥,谈起炮院情况来真是了如指掌。虽是初次见面,说起那些熟悉的父辈的名字,瞬时感觉异常亲切。这就是大院子弟特有的那种感情。
总的来讲,如今大院里的住宅已略显破败,很多房子已空着无人居住。随着老人们的离世、子女们的离开,以及炮院本身的撤并迁离,没有人再会去整修这些留存着父辈们和炮院子弟生活印记的老房子了。



重返大院之六:特殊“保安”
虽然是家属区,但大院与一般小区还是有着特别之处,比如院内的坦克和大炮。
记得小时候炮院广场上就停放着一辆坦克。可能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所以我们这些孩子们都传这是参战的坦克。多少次,曾在坦克车身爬上爬下,履带、射击孔、炮管、顶盖,这些关于坦克的知识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眼前。
家属院里的坦克大炮,这些“真家伙”虽是退役而无法使用的,但透过这“特殊保安”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部队的氛围。


蔚县-辛孟庄-炮兵五七干校
经历过或者对文革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一定知道“五七干校”。当时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对那些所谓不赞同文革路线的干部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其实就是对干部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军委炮兵五七干校就设在蔚县辛孟庄。
当时的炮院革委会在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指导下,对部分干部实行残酷迫害。1969年2月,父亲受冲击被下放蔚县炮兵“五七干校”劳动。母亲曾回忆,当时得到父亲要下放的消息后,从北京赶到宣化,看见父亲剃了个光头,穿着旧军装背着行李正集合上车准备出发,,看着这类似发配的场面,母亲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干校的生活到底如何,遭过哪些罪,父亲从未详细对我们说过这段苦难经历,但想来是十分艰苦的。当时炮院下放的既有高存信院长、文击副院长、政治部主任宋乃耕、宣传部长王德光这些高级干部,也有中、基层干部。曾看过一篇炮院子弟回忆高存信院长干校生活的文章《放马将军》。连高院长这样的开国将军都去放马了,其他人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萌生了去干校旧址看看父亲当时境况的念头。一次偶尔与一位宣化朋友提起此事,友人很热心,打听到了干校旧址尚存,于是就将赴蔚县探访五七干校列为了此次最主要的两大行程安排。
很费了番周折,通过一路向村里年长者打听,总算找到现已转归预备役高炮旅农场的干校旧址。可是大门紧闭,喊了多时,院内无人应答。面对贴着“内有猛犬,擅入后果自负”警示牌,且树下一大犬狂吠不已,我们不敢贸然入内。本以为这次可能只能望门兴叹,在外张望一番以慰怀旧之情了,突然峰回路转。表姐联系的蔚县贺局长通过暖泉镇副镇长找到了村支书,村支书赶来为我们打开了大门,我们得以幸运地迈入干校大院。
面对着那以干打垒为底所建的,目前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的房子,想着父亲他们当年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生活并接受所谓思想改造,真是百感交集!2000年左右,文革后出任炮院政委的王德光伯伯来上海,正好父亲的老战友白桦伯伯也在沪,父亲遂邀在家中聚会。王伯伯一见面就感慨地说“我们是一起共过患难的…”,指的就是在五七干校这一段日子。
此次能够顺利探访干校,寻找父亲当年的艰难足迹,表姐协调各方关系,居功至伟;同时也真心感谢两位行长、贺局长、副镇长、村支书、李师傅、程文利兄等各位的热情帮助。亲眼所见,总算一偿夙愿,对父亲当年所受的那种苦难有了真切的感受。






程文利兄热心帮忙打听到干校旧址尚存
在整个重返宣化炮院及蔚县五七干校行程结束时,表姐发来了一段话:“部队大院”这种特殊年代的特殊场所,让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大院子弟有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大院情节”。只有同是大院子弟的人才能理解,产生共情......”。这段话就是对这次怀旧之旅最好的总结。

   敬请关注下列公众号、视频号


大院孩子
欢迎关注《大院孩子》,这是热爱人民军队、有军旅情怀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创办了合唱团、乐团、民族艺术团、诗社、戏剧、书画、舞蹈、模特、摄影等团体,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