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东海
王孟英医案浅注(87)
气虚中风痰多证
一祝叟,年近古稀,己亥春赴席,忽仆地痰涌,肢强眼斜,舌蹇不语。外科王瑞芝荐孟英视之,投六君子汤加蝎梢、羚羊角、胆星、石菖蒲、竹沥、姜汁而瘳。(扶脾抑肝驱痰,面面圆到)
注:治在脾肝两脏同调,益气运脾祛痰清肝制肝,标本兼治,故能顺利而愈。
热痰致喘案
孙午泉进士患哮,痰多气逆,不能著枕。服温散滋纳药皆不效。孟英与北沙参、桂枝、茯苓、贝母、花粉、杏仁、冬瓜仁、丝瓜络、枇杷叶、旋覆、海石、蛤壳等药,覆杯即卧,数日而痊。(眉批:此是热痰伏于肺络,故用药如此)
注:常见有体内素有痰热,偶一招受风寒,遂引发哮喘。此案中之痰与上案中之痰,其治法不一,如何分辨,作者没有细述。注者认为,气虚之痰者有气虚之形症,痰热者有痰热的表现,医者熟悉各证候的具体表现,加以阅历经验,原多有一望而知之者。其中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处,神而明之,在乎其人。
虚人痰壅案
一妪,患右腰痛胀欲捶,多药不效。孟英视其形虽羸瘦,而脉滑痰多,苔黄舌绛。曰:体虚病实,温补非宜。苟不攻去其疾,徒以疲药因循,则病益实,体益虚,糜帑劳师,养成寇患,岂治病之道哉?先以雪羹加竹茹、楝实、绿萼梅、杏仁、花粉、橘红、茯苓、旋覆花,送控涎丸,服后果下胶痰。三进而病若失。嗣予调补获痊。
注:青少年人感冒后才会有痰,这个痰是病理产物;中老年人平时就容易多痰,这个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病人体虚而又多痰,可以先祛痰再补虚,也可以补虚祛痰同时进行。此案中用的是先养阴化痰祛痰,再用补益,法度井然有序。
脘痛呕吐案
沈某患脘痛呕吐,二便秘涩,诸治不效,请孟英视之。脉弦软,苔黄腻。曰:此饮证也,岂沉湎于酒乎?沈云:素不饮酒,性嗜茶耳。然恐茶寒致病,向以武彝红叶熬浓而饮,谅无害焉。孟英曰:茶虽凉而味清气降,性不停留,惟蒸遏为红,味变甘浊,全失肃清之气,遂为酿疾之媒,较彼曲糵,殆一间耳。医者不察,仅知呕吐为寒,姜、萸、沉、附,不特与病相反,抑且更煽风阳。饮藉风腾,但升不降,是以上不能纳,下不得通,宛似关格,然非阴枯阳结之候。以连、楝、栀、芩、旋覆、竹茹、枇杷叶、橘、半、苓、泽、蛤壳、荷茎、生姜衣为方,送服震灵丹。数剂而平,匝月而起。(眉批:此上有停饮,下元虚寒,故用药如此)
注:此案痰浊壅塞于上生热,而又下元虚惫,有下虚上实之状,故治上以祛痰浊之药,治下以固摄之药。道家秘药震灵丹,有温摄、活血等功效。
发热痰火案
金叶仙大令病,其媳刲股以进,因无效也,悲哀欲绝,遂发热。胡某治以伤寒药,而神迷自汗,惊惕畏冷。改换补药,乃气逆不进水谷矣。孟英视之,七情有伤,痰因火迫,堵塞空灵之所也。与沙参、元参、丹参、丹皮、茯苓、麦冬、连翘、竹茹、竹叶、莲心、小麦,加以川贝母一两投之,数剂而瘥。
注:喜怒忧思恐,五脏各有所主,而情志又是肝的专属,陈士铎言“肝郁每致内伤发热”。治以清心肝之热而豁痰,主证兼证皆治之,故能“数剂而瘥”。喜好套用伤寒方、动辄言称经方派的医者读此当暗自警醒。声明:本公众号不推荐任何医生,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