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霞妹(第九章)/ 作者:朱成坠

旅行   2024-09-02 00:00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朱成坠


前文回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陈旧的老屋,梁柱上早先髹抹的桐油几乎看不见了,全都黯黑了。杉木楼板泛出了深黄的颜色,踩在上边,可以听到吱嘎吱嘎的声响。屋角檐口满目可见蛛丝,丝丝缕缕拉扯着光阴的故事。二层的椽子下面雨燕筑有巢窠,用树枝竹叶搭设而成,一窝雏燕叽叽喳喳地叫唤着,成燕飞进飞出,忙个不停。

霞妹和水根在堂屋的横梁上,垂下了一根麻绳,悬吊起一只竹编的摇篮,摇篮里躺着小海生。小海生不知什么原因,一早,就哭到现在,水根哄抱许久,就是不能止住小海生的啜泣。霞妹忙完早饭,洗净擦干双手,近前,边晃着摇篮,边哼唱着儿歌。“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一开开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哈哈笑。”带有宁波腔上海话的《哭烛包》,竟然安静了小海生,他转过小脑袋,面朝霞妹,露出了粲然的笑容。这时,菱姣跑了过来,帮着霞妹一起摇晃着摇篮,还唱起霞妹以往教会她哼唱的儿歌《卖糖粥》,清脆悦耳的童声,“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伯伯问我讨只小黄狗。”小海生把小脑袋转向姐姐菱姣,笑得更加灿烂了。霞妹和菱姣又共同哼唱起《外婆桥》“摇啊摇,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又吃糖果又吃糕。”小海生居然张开了小嘴巴,啊啊啊地呀呀学唱了,只是听不清唱的是什么歌词。最后,霞妹独自哼唱了《落雨了》,那首儿歌的歌词格外响亮动听,“落雨了,打烊了,小巴腊子开会咯,廿四路电车打弯喽。”在儿歌声中,小海生眯起了眼睛,渐渐地入眠了。
霞妹见到一双儿女如此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真是开心的不得了啊。这对儿女就是她的命根子,她来到人世仿佛就是为了他们这两个小天使,每当霞妹看到两个儿女,就忘记了人世间的辛苦和磨难。
霞妹从小是宁波阿奶带大的,不知道听了多少遍这样的宁波腔上海话的儿歌,耳濡目染,日夜熏陶。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后的霞妹也把自己自小学会的上海话儿歌,带到了赣西南的农村,黑坳,这个偏僻山乡的小村落,胡家老屋传出的不是江西口音的儿歌,而是充满上海味儿的儿歌,这些儿歌熏陶了菱姣和海生,凝铸了他们俩以后浓厚的上海情结,影响着他们的漫漫人生路。
返城的大浪潮,如同十二级飓风一般,迅猛地刮过中国的大地,从黑土地,到彩云南,从戈壁滩,到东海边,全都卷了进去,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浩浩荡荡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除了按照政策规定,正常返乡的知识青年外,其他一些不符合 返城条件的知识青年,采用了一些难以启齿的计谋,选择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只是一个目标,返回家乡。
这股大潮,对已经与当地青年结婚,并且生育了一双儿女的霞妹来说,也是个百年难逢的大好机遇,如果这次不能返回故乡大上海,今后,可能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机会了。霞妹她何曾没有动过离婚,抛下宝贝儿女和丈夫水根,独自返回上海的念头,而且水根也毫不掩饰地建议和动员自己走这一条路。她深深地知道,如果自己提出办理离婚手续,水根是绝对不会拒绝和反对的。
这些日子,霞妹的思绪乱糟糟,头脑昏淘淘,饭吃不香,觉睡不熟,神志恍惚,精神委顿。水根看到霞妹这种异常状况,生怕发生意外,时常注意霞妹的一举一动,有时,还会抛下自己手中的活计,尾随着霞妹。霞妹上海家中的父母和兄弟姊妹们也纷纷写信,询问霞妹返城的打算,并表示会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霞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思前想后,斟酌再三,她决定不办理离婚手续,不随这次返城风返回上海了。霞妹考虑到,自己已经有了两个幼小的孩子,一旦离婚,如果假戏变成真唱,那就可能会永久地失去自己的宝贝儿女。而且,水根已经残疾了,仅凭他一个人在农村的劳动收入,养育这一双儿女是极其困难的,今后,他们的生活如何着落呢?前景真是不堪设想。这些考虑,绝对不是因为霞妹有着多少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是出于母爱,出于责任,出于良心。
霞妹的这一决定,不仅引起父母家人的不解,也引起了黑坳乡亲的疑惑。黑坳一些与霞妹关系密切的村民,还私下来霞妹家打探消息,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真的被震撼了。他们想不明白,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走呢?大成大队长亲自找来霞妹,关切地问道,“霞妹,你为什么不趁此机会,离婚,返回家乡呢?”霞妹把自己的深思熟虑,一一道来,大成大队长频频点头,深表同意。但是,大成大队长问道,“这次不返城,失去了机会,就有可能一辈子扎根黑坳了。”霞妹回答,“一辈子,就一辈子。”这种斩钉截铁的话语,令大成大队长顿生敬意。大成大队长关照生产队长金成,要好好关心霞妹和她的一家。金成队长一口答应,说:“有我们吃的,就有霞妹家吃的。我们绝对不会亏待霞妹一家的。况且,水根还是我们的同族亲戚,为了生产队采伐受了伤,我们不照顾,谁来照顾呢?”
这一场席卷中国的返城浪潮,在深山老林的黑坳,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湮灭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霞妹和水根依然忙碌于茯苓栽培场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着生产队和家庭的福祉尽心尽力地操劳着。
到了年底,黑坳的茯苓又获得了大丰收,乡亲们兴高采烈,期望得到一个好收入。但是,一窝蜂上的茯苓栽培,造成了江西全省茯苓供大于销的局面,药材供销社停止了采购。望着这么多的茯苓,乡亲们忧心忡忡,欲哭无泪。霞妹也心事重重,愁眉苦脸。
一天,霞妹找到县里药材供销社的老熟人,请教如何是好。老熟人指点她,我们江西茯苓供大于求,不等于附近其他省份也供大于求,你们不妨到湖南湖北广东去打听打听。经过与生产队和大队干部的核计,觉得,只有这条路还可以试试。大伙儿为难了,究竟叫谁去呢?霞妹掂量了许久,觉得只有自己最为适合,遂即自告奋勇,提出由自己前去外省打探。
霞妹到公社开好了介绍信,准备好全国粮票和钱款,带好换洗衣物,就独自出门了。她就近先到了湖南长沙,湖南省的茯苓也是高产,不再收购了。再到了湖北武汉,湖北省的茯苓更是丰产,也停止了收购。霞妹只得转向广东,到了广州,跑遍了省市两级药材公司和一些大的药材商店,知道广东的药用茯苓并不紧缺。但是,食用市场上的茯苓销路相当可以,需求比较旺盛。因为,广东人喜欢煲汤,常用茯苓作为煲汤的配料,质量上好的茯苓,广东人还是抢着购买的。于是,霞妹把黑坳栽培的茯苓样品,拿到菜市场,摆摊售卖,谁料想,一炮打响,竟然销售一空。霞妹立即打电报给黑坳的生产队长胡金成,叫他们立即组织货源,迅速赶运广州。金成队长接到电报后,连夜组织人手,把茯苓挑运下山,到了新河镇,再装上卡车,随后,飞驰广州。虽然,路途遥远,道路崎岖,但是,两个驾驶员轮番驾驶,一天时间,也赶到了广州。这批茯苓早已被菜市场全部收购了,货到付款,根本用不着自己再去吆喝推销了。霞妹在广州还采购了些广东货,搭载这辆返程的大卡车,立即返回家乡。
到了新河公社,公社领导知道了霞妹销售茯苓的经过,都对霞妹刮目相看。并吩咐供销社,把霞妹带回的货品,就地在新河公社范围内销售。霞妹又获得了一些增值收入。在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还十分僵化的情况下,霞妹通过茯苓的销售,钻营出一条活路,确实是跑在了时代的前头了。这也是形势逼人,形势逼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一代新人。
这次,茯苓的产销风波,深刻地教育了霞妹。霞妹隐隐约约地知道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市场的生产,是没有前途的。茯苓已经滞销了,下年必须缩小茯苓栽培的规模,那么再栽培什么植物品种呢?霞妹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好办法,内心那个急躁和烦恼真的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是,她不能喜怨形于色,她要镇定,要思考,要拿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作为栽培场的场长,她不仅要为整个生产队的乡亲的生计负责,也要为自家的生活负责,栽培场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家的收入和生活。
霞妹从老家的上海来信中得知,现在,上海流传着一句话,“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一条腿。”一打听,原来,四条腿是指,猪牛羊等家畜食品;两条腿是指,鸡鸭鹅等家禽食品;一条腿是指,香菇蘑菇草菇等菌菇类食品。老家人来信索要的是香菇木耳之类的植物菌菇类食品,并告诉霞妹,这类食品畅销的得很。霞妹灵机一动,何不栽培香菇呢?我们这里是山区,有的是栽培香菇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栽培香菇所需的木材、气候、水质,要有尽有,一应俱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大的缺乏就是懂得栽培技术的专业人员。
霞妹托人从县城买来了《香菇栽培技术》的教材,自己苦苦攻读了几个通宵,初步了解到,目前,香菇栽培大多采用椴木或者其它树木栽培,这种栽培出来的香菇质量上乘。但是,需要充足的椴木类木材,资源浪费过大,成本比较高昂。至于具体如何栽培,还是不得要领。
于是,霞妹赶到县上的农业局,找到了农业局长王凤梧,向他求援。霞妹说:“我们黑坳打算栽培香菇,苦于缺乏技术和专业人员,王局长,您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下。”王局长思考了一下,他告诉霞妹,在高坪公社,有一个曾经栽培过香菇的老农,经验相当丰富,你们是否聘请他为技术顾问,给与一定的报酬,他肯定会到你们那儿去的。我也帮你们向高坪公社打个招呼,并通过公社邀请那位老农,我想这个问题不大。霞妹没有想到这么棘手的问题,居然,轻而易举地被王局长帮助解决了。她连连说道,“谢谢王局长!谢谢王局长!”王局长对黑坳的霞妹早已耳闻,这次霞妹遇到农业生产上的技术和人员方面的困难,他感到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想方设法地协助解决。王局长立即打电话给高坪公社,指示公社领导大力支持,并请求劝说那位老农前去黑坳。不久,就得到了回音,那位老农已经同意了,不日,将赶到黑坳。霞妹把一袋茯苓放在王局长的办公桌上,对王局长说:“您品尝一下,看看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给我们提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霞妹回到黑坳,一边准备起栽培香菇的前期工作,一边等待着老农的到来。过了几日,那位老农自己爬山越岭,来到了黑坳。霞妹看到这位年近六旬的老农,不禁肃然起敬。霞妹赶忙让座,倒茶给老农。她亲切地问道,“老伯,您贵姓?”老农回答,“免贵姓彭,名德璋。”霞妹马上改口,“彭老伯!谢谢您的支持,您能到我们这个深山老林来,帮助我们搞香菇的栽培,我们全体黑坳老乡对您真是感激不尽啊!”彭老伯对霞妹说:“是否,让我看看你们的准备工作?”霞妹说:“不着急,先吃饭,吃完饭,再去看。”
在生产队的公屋里,早已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这是霞妹款待彭老伯的见面饭。霞妹还邀请了大成大队长,金成生产队长,宝根会计等人,水根也以栽培场副场长的名义参加了迎接聚餐。席间,大伙儿边喝酒,边交流。大成大队长对于自己原先的生产队是特别关心的,对于转种香菇这么重大的事情,作为大队长,他觉得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霞妹一邀请,他就放下了其它工作,亲自到场助阵。大成大队长举起酒碗,说:“彭老伯,您老能够远离高坪,到我们这个穷乡僻壤,帮助我们搞好香菇栽培,我代表生产大队表示衷心的感谢。先干为尽,我喝了这碗酒,以示敬意。”彭老伯慌忙立起身,捧起酒碗,一口喝了大半碗。霞妹见状,生怕影响下午的工作,就起身,对大伙儿说,“今天中午,喝酒掌握点,下午还要工作。晚上再痛快地喝。”之后,虽然,有人敬酒,也都适可而止了。
午餐后,彭老伯跟随霞妹前往栽培场,细致地观看了已经做好的准备工作。他告诉众人,现在,香菇栽培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不再砍伐椴木或其它树木作为菌株栽培的母体了。大多采用香菇袋栽培法。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栽培成本,节约木材资源。霞妹一听到彭老伯的锦囊妙计,立时,就向彭老伯谦虚地求教,“香菇袋栽培法是什么方法,怎样采用啊?”
彭老伯不慌不忙地向在场的各位乡亲说了个明明白白。香菇袋栽培法,是指在香菇的人工栽培中,以原料较为广泛的木屑、棉壳、麸皮等拌合以其它配料,代替椴木来培植的一种技术。香菇袋栽培技术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可靠、生产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等优点,目前已经替代了椴木类栽培法,成为香菇栽培的主要方式。香菇袋栽培的生产过程大体分为制袋、脱袋转色和出菇管理三个方面。彭老伯继续把香菇袋栽培方法的具体操作要求,详细地解说了一遍,说的众人连连颔首。
霞妹看到,初次见面的彭老伯一点没有技术保守,像竹筒子倒豆子那样,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如实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确实叫人感动。看看天色已晚,霞妹便提议回到公屋,到了公屋,霞妹安排好彭老伯的住宿,房间就在公屋的楼上,并请了一位婆姨为彭老伯烧饭打扫做些杂务。晚间,又为彭老伯举行欢迎餐叙,这顿饭,一直吃到近半夜,众人都是酒足饭饱,面红耳赤,醺醺然,飘飘然,不知道天上人间了。
席间,当霞妹举杯感谢彭老伯,经过宝根的身边,宝根伸出一只手,狠狠地摸了霞妹的臀部,霞妹“哎吆”了一声,大伙儿以为发生了什么不测,都立起身,探寻地看着霞妹,霞妹当着众人特别是彭老伯的面,不便发作,只能把愤懑吞回了肚里,对大伙说:“没有什么,脚崴了一下。”此时,宝根一边准备应对霞妹发火的后续动作,一边依然色迷迷地盯着霞妹的胸脯,目不转睛地扫视着霞妹衣衫内正在抖动的丰满乳房。霞妹鄙夷地瞥了宝根一眼,扭过头,走到彭老伯的身边。亲切地称呼彭老伯,“老伯,我们黑坳全靠您老人家了!我喝完这碗酒,您老随意。”落落大方的举止,文质彬彬的话语,令彭老伯大为感动,他对霞妹说:“洪场长,你放心,我一定倾尽全力,帮助你们搞好香菇的栽培。”
夜阑人静,山村的月亮,高悬在天空,又大又圆。皎洁的月光,轻轻地洒在了崇山峻岭之上,群山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飘逸洒脱。圣洁的月光悄悄地笼罩在黑坳的屋宇、竹林之间,整个村庄一片静谧,沉静在梦乡里。

散席了,霞妹加快速度,快步往自家走去,身后一个黑影紧随不放,霞妹知道,那个黑影就是丑恶的宝根。她不由得担心起来,在这个人迹罕见的夜晚,宝根将会对自己做出什么坏事来。这时,对面射来一缕手电光,离霞妹越来越近了,近前一看,居然是水根,水根一觉醒来,见霞妹还没有回家,就起身迎接她了。不料正好救了霞妹,使得霞妹避免了宝根的荼毒。

此时的月亮,愈加明亮了,愈加皎洁了。霞妹依偎在水根的身边,安安心心地回到了家中。


【待续】


(配图来源:网络)


鸣谢:朱成坠先生赐稿、缪迅老师荐稿分享!


朱成坠先生热文

头汤面

阿娘面馆

忆说普善路

德兴馆

糊涂生煎


耳光馄饨

迟拍的学士照

五号桥

有骨气养生骨头锅

金牌黄鱼面


发小

路怒

戴花要戴大红花

面食堂

蝴蝶酥


绒线帽

夕阳老人

夜步

上海的地标记忆

店名与生意


孙儿的生日

到老半斋吃面

一篇课文

老北京饺子馆

老底子那些事


暗恋

张氏肉圆

白相大世界

邂逅汉服

寒夜对酌


鱼香肉丝

野菜

曾经有个“赤膊区”

万荣路上的奥灶面馆

穿越时空的凝望


上海的店招

点菜

搛菜

上海话歇后语

先严二十年祭


杏叶黄了

扬州扦脚

面疙瘩

儿子的生日

家长里短


上海的“四大金刚”

东余杭路及周边的吃食店

大眼面馆

泡饭

面友


入职第一天

卤菜

冬雨绵绵暖意浓

重名现象

择菜


洗菜

烧菜

买菜

为了那碗面

面子


烟和酒的混搭

起名与时节

大雪时节盼瑞雪

水潽蛋

萝卜


老慢支

谷沙屋面铺

歇业的徐鼎兴

冬雨

荡漾我心丽娃河


体检

冬至的泪水

踏青郊野

三林本帮菜

马兰头


洗澡的故事

初一的语文老师

寻找恩师

冬至祭祖

追忆迎春诗会


重看《老枪》

孵太阳

孙儿爱读唐诗

打秋风

癞痢扛洋枪


元龙斯基

琪琪面馆的浇头

小妹

下午茶

车流


豆浆

汤焐子

一份录取通知书

杜六房

救火车和救命车


病中吟

正文先生签名书

码的运用

慢生活

面客


落叶

农家小炒肉

阿字当头的上海闲话

少小同窗

母校大庆学子情深


阳春面和浇头面

建筑可阅读

月光如水

劈硬柴

接地气


举止和风度

夜雨


头字结尾的上海闲话

扎台型

嘎讪胡

淘浆糊

混枪势

喇叭腔和翻毛腔

戳壁脚

拗造型

拆烂污


我的口味

我的藏书

我的思念

我的旅友

我的笔耕

我的诗缘

我的座驾

我的阅读

我的日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吃一堑 长一智

事实胜于雄辩

良药苦口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患难见真情


寒潮暖聚安福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走进元旦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没有十全十美的朋友


宛如眼前

工作棉大衣

八宝饭

冬雨

过年馒头


年节的气氛

母爱永恒

板凳

躺椅

脚盆


水桶

扫帚

煤炉

吊子

饭窝


沙发

汤婆

梳子

暖瓶

搓板


本命年

“刚波拧”与苏北人

足不出户

大白


方舱医院

躺平

驰援

守望相助

防疫大礼包



秋飔

秋夜

秋桂

秋眉

秋千


冬初

冬聚

冬菜

冬泳

冬事

冬麦

冬宴


➤寒雨

➤寒风

新年开笔

俄苏情结

格律诗


汤圆

拜年

冬阳

年糕

鳗鲞

重疴急诊


往事

旧事

伤事

世事

食事

故事

囧事

祸事

伤事

说事

事系列文章后记


与新中国同成长

忆其峰同学


读《似水流年》

“谊水”析

“戏水”析

“戽水”析

“点水”析

“杯水”析

“泮水”析


康的康的康的康

养孙防老

岁末回眸

读归诗有感

旅游与情绪


《繁花》中的三位演星

零度线

被“地域歧视”的上海人

年关

出书


大饼

粢饭

油条

豆浆


快递

重晤

塑料汤焐子

淴浴

泡饭


排骨年糕

爷叔

粽子

炒面

学友相聚丽娃畔


啖瓜心得

夜步街头

市民的尺度

蚊子

情不自禁


夏夜听雨

拉架

上海战役粟裕的指挥艺术

旅顺口

小平岛


阿麟馄饨

煎饼

棒棰岛

印象

观看独角戏


金石滩的白雾

往事悠悠酒酽酽

小姐

落手清

香樟


吃食在皖南

芜湖

青弋江

丫山

岩寺文峰塔


食宿在扬泰

有客自上海来

行酒令

老虎灶

菜根香


泰州望海楼

旅游的功课

窗棂外的蔷薇花

“沪”的由来

泡饭


阳光

黑不溜秋


➤【小说】赚绩王

    1-3  4-6  7-9

    10-12  13-15  16-18

    19-21  22-24  25-27

    28-30  31-33  34-36

    37-39  40-42  43-45

    46-48


室友


➤霞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