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丝绸 炫彩寰球
文摘
旅游
2024-10-12 06:30
山西
丝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的一种纺织制品,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它更开启了世界史上东西方大规模商贸交流的“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杭州依托富饶的杭嘉湖平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生丝产地和丝绸加工地,千百年来享有盛誉。为此,杭州市创建了中国丝绸博物馆,这是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中国先民最先创立了以桑蚕丝为特色的蚕桑丝织技艺,由此衍生的丝绸文化历史悠久。从山西西阴村遗址、河南青台村遗址、浙江钱山漾遗址所发掘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蚕茧、纺织工具、丝绸残迹等实物,在科学上证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就已出现了蚕桑丝绸业。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蚕桑丝绸业的技术和规模都有了空前发展,丝绸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加,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民谚。不仅家蚕的蚕种培育和养蚕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而且出现了用脚控制织机工作的踏板织机和以专门程序来控制经线提升规律的提花机,极大丰富了丝绸的织造规模和种类。西汉武帝时,张骞“凿空”西域,并经过此后不断的经营,基本上打通了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交通,形成了一条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促进了丝绸的生产和技术艺术上传播、交流和融合。中国丝绸很早就经由古代游牧民族在北方辽阔草原上开通的草原丝绸之路向外输出,张骞出使西域后,原来不稳定的民间贸易成为政府积极利用的官方通道,促进了沿途各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丝绸生产技术和艺术在沿途地区的传播。当时最能代表中原地区织造技术水平的是平纹经锦,这类织锦在汉晋之际大量进入新疆地区,从而引起了西域丝绸织造技术的巨大变化。随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发展,西方的各种织物设计图案开始影响内地的丝绸设计,有些可能是主动模仿和采用各种可能的西方题材进行设计,当时的织锦、刺绣、织绮等各类丝绸文物中都可以看到这一风格。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碰撞、大融合的重要历史阶段,逐渐形成黄河流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丝绸产区。通过丝路贸易,中国同西亚、中亚等地区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在这种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使得这个时期的丝绸无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艺术风采上,都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中西合璧的风格。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其织造技术开始采用四方连续纹样进行设计。一是模仿西方的联珠纹样,从而形成唐朝的联珠纹锦,这类织锦不仅在技术上与粟特锦有所不同,在纹样设计上也比粟特锦更为精致;二是从联珠团花发展到大型的宝花纹样;三是创造了大唐新样特别是史载的陵阳公样,这是唐代宝花或卷草纹样与联珠团窠锦纹的完美结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文物有67866件/套,珍贵文物有4642件/套,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丝绸历史及文化。重要藏品有战国对龙对凤纹锦、汉晋长葆子孙锦、北朝绞缬绢衣、唐代锦袖花卉纹绫袍、辽代盘金绣团窠卷草对雁罗、宋代花罗裙裤、元代印金罗短袖衫、清代黑缎地彩绣花卉女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