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623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恐婚”可能与原生家庭氛围、“女拳”思想有关
02、情侣、夫妻间的惨案,令人望而却步
03、“恐婚”“不婚”的年轻人,如何调整心态?
年关将近,又有很多年轻人面临着“每逢佳节被催婚”的烦恼。
在如今的社会中,年轻人晚婚、甚至不婚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很多父母对此非常着急,盼着孩子能够早点成家、生娃。
有些父母使出各种招数来催婚,但逼得越急,越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还可能引发亲子间的矛盾与冲突。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分析年轻人“恐婚”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婚姻。
可观看,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精准心理”
“恐婚”可能与原生家庭氛围、“女拳”思想有关
很多年轻人“恐婚”,甚至成为不婚主义者,很可能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父母总是吵架,把日子过得鸡飞狗跳,渐渐地,他们对婚姻产生了抵触、甚至是恐惧心理。
此图为AI生成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我爸妈的婚姻那么不幸福,那我干嘛要结婚呢?”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坟墓”,这部分年轻人觉得父母的婚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也就是说,有些孩子选择不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父母身上。这些父母没有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在这方面缺乏智慧,也没为孩子做好榜样!
在临床心理干预中,有这种遭遇的青少年患者非常多。
比如小琴,她的父母经常当她的面吵架。母亲生气的时候,有时还会恶狠狠地冲她说,“都是因为你,我才不能跟你爸离婚,你这个拖油瓶。”
这对小琴造成了严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小琴变得自卑、自罪,还开始对婚姻、两性关系产生了质疑。
再加上,小琴父亲的家庭教育方式非常简单粗暴,也对小琴造成了不小的心理伤害。小琴长大以后,一度对异性非常排斥,还说自己要成为不婚主义者。
相关案例:她极度排斥男性,自称不婚主义,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而且,夫妻双方是否有经营婚姻的智慧,这其实与学历高低没有直接关系。
很多硕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工作很体面,素质很高,在外待人有礼、文质彬彬,但回到家还是不懂得互相理解和包容,吵得不可开交。
之前我们提及过一个真实例子,一对复旦大学教授带抑郁症儿子去看心理学教授。
这个14岁的孩子觉得人生没意义,想自杀,背后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从小经常看到父母吵架。
在他眼里,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真的没啥意思。就算自己的成绩跟爸妈一样优秀,考上了复旦,可日子还是过得那么吵吵闹闹,那么痛苦,又有什么意义?
相关文章:复旦教授的儿子想自杀,心理专家没辙,为什么孩子会觉得人生没意义?
第二,很多女性不婚、不育,有可能是受到极端的“女拳”主义的影响。
19世纪初期,欧美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呼吁停止对女性的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
到了20世纪,女权主义也传入了我们国内,“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也大大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在过去,不管中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确实太低了。女性群体渴望得到平等对待,这场“妇女解放运动”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但是近年来,网络上所宣传的女权主义越来越变味了,甚至走向了极端和癫狂。有网友调侃,这都变成“女拳”主义了!
真正的女权主义追求的应该是女性独立和性别平等,但如今网络上的“女拳”主义,是借着女性觉醒为由,追求女性“特权”,甚至理所当然地享受男性付出,一味索取。
很多女性受到这股风气的影响,出现非常不理性的“受害者思维”。
她们认为女性以往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对待,受到了男性的剥削,那么她们自己也是受害者中的一份子。
“既然我是受害者,那么让那些男人补偿我、给我钱花,这有啥问题?”她们以为这就是“维护女性的权利”。
其实,这种非理性观念会导致她们跟异性相处时变得非常敏感、多疑,表现得非常“轴”。
她们很容易从负面的角度去解读异性的言行举止,总是认为对方在侵犯自己的权利,甚至会频繁与异性发生矛盾与冲突,不断形成关于异性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可想而知,她们很难找到合适的、能融洽并长久相处的伴侣。
有的“女拳”主义者还总是大搞“男女对立”。她们一边享受着男性的付出,一边还指责“男的没一个好东西”,甚至鼓动女性不婚、不育。
在当今社会,这些女性当然有权利选择不婚、不育。可是,如果她们没能实现真正的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的话,她们随着年龄增长,很可能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可是等到她们想结婚时,往往年纪又比较大了,更难找到如意郎君了。如果中晚年时生活拮据、没人照顾和陪伴,她们会陷入非常窘迫的处境。
近期,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会重点整治宣扬极端女权、刻意鼓吹不婚不育、甚至反婚反育、挑动性别对立等问题。
相关文章: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希望深受极端女性主义影响的女性要及时醒悟过来,不要再继续受其毒害,令自己在人生大事上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情侣、夫妻间的惨案,令人望而却步
第三,有些年轻人经常看到一些情侣夫妻之间的悲剧,对爱情、婚姻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比如,最近我们回顾的杀妻惨案:清华学子、硅谷工程师陈立人一拳拳地把妻子活活打死!
陈立人与妻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清华毕业、谷歌工程师杀妻案发一年,为人父母者要从中汲取教训,科学育儿!
还有“北大女生包丽被虐待案”,北大女生包丽反复遭受到男友牟林翰的PUA,最终出现重度抑郁发作,自杀离世。
很多女性觉得毛骨悚然:这2个男人的学历那么高,心里还那么阴暗、那么暴力,谁知道我遇到的男人会不会也这样?恋爱结婚的风险真是太高了!
相关文章:北大牟林翰犯虐待罪获刑,但包丽的悲剧已无法挽回!父母如何预防孩子在感情中被PUA?
当然,在恋爱和婚姻中成为受害者的不一定都是女性。比如,2024年发生的“胖猫”事件。
21岁的胖猫住在廉价出租屋里,每天靠游戏代练辛苦挣钱,而他的女友谭竹却脸不红心不跳地花费他数十万元。最后,谭竹坚决分手,胖猫选择了跳江。
很多人说谭竹就是“渣女”“捞女”,为了钱而玩弄感情,至于真相和内情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胖猫在这段感情中备受伤害,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还有,WePhone创始人、程序员苏享茂被前妻翟欣欣以婚恋名义,索取了千万财产,还惨被PUA。最后苏享茂精神崩溃,跳楼自杀身亡。
不过,翟欣欣也没有好下场,她因涉嫌敲诈勒索已被逮捕。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年轻人选择不婚,其实不是真正的“恐婚”,而是因为一直没找到真正三观一致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婚反而是一种相对理性的选择。
封建社会的婚姻讲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门当户对,而现代社会的“门当户对”,实际上是夫妻双方的三观要一致。
有些人在打拼事业的过程中,个人能力、认知维度不断提升,甚至已经实现了真正的经济、人格、思想上的独立。
但认知维度越高的人,往往就会越孤独,因为他们难以在生活中找到真正三观一致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果勉强找个三观不一致的人一起生活,那很可能是不幸福的,两人婚后免不了各种争吵。
虽然有些夫妻能够通过磨合,形成新的、一致的三观,但如果一开始两人的三观差得远,这个过程也是比较辛苦的。
所以,很多人找不到三观相对一致的人时,宁愿不将就、不结婚。只要他们做到了真正的独立,其实也可以过好自己的一生。
“恐婚”“不婚”的年轻人,如何调整心态?
对于存在“恐婚”心理的年轻人,应该如何调整好心态,尽量作出更加理性的选择,避免以后后悔?
此图为AI生成
第一,我们要不断提高自我觉察能力,由“受害者思维”转化为“幸存者思维”。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来自父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但我们要意识到,这是父母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
我们不要一味责怪父母,也不能一味在心理创伤中沉沦下去。
无论如何,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并还好好地活着,我们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觉察到自己遭受到的心理创伤,并想办法克服相应的负面影响。
即使我们难以自我修复心理创伤,也可以在自己的心理创伤被激活,并出现强烈的负性情绪时,要提醒自己处于非理性的状态下,尽量不要做太多的选择与决定,而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比如,在是否结婚的这件事情上,很多人选择不结婚,很可能就是因为受到父母婚姻不幸福的影响,对婚姻感到恐惧。
那我们就要意识到,这种恐惧实际上是心理创伤导致的,而非婚姻本身令人恐惧。社会上其实有很多真正的模范夫妻、幸福婚姻,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要让自己的情绪尽量平和下来,更加理性地分析结婚的利弊,再作出自己的选择。
当然,对于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来说,想让自己的情绪平和下来也不容易。
大家可以尝试我自创的、可用于自我调整情绪的“ASRPAS法”(简称“六六大顺法”)。相关文章:仅6个步骤,有助于快速摆脱负性情绪,更容易控制情绪!
对于遭受的心理创伤数量较少、程度不算太严重的人来说,“ASRPAS法”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帮助我们快速摆脱负性情绪。
但如果遭受的心理创伤比较多,程度也比较严重的话,“ASRPAS法”能起到的作用就比较小,甚至不起效。
这部分人最好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精神医学手段来解决问题。
第二,如果决定结婚,那选择伴侣时,一定要懂得识别人格障碍,避免遇到“渣男”“渣女”!
在大众眼里,“渣男”“渣女”是人品有问题。
实际上,所谓的“渣男”、“渣女”就是人格障碍者,遇事就怪别人,伤害了别人还理直气壮,毫无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与这种人谈恋爱、甚至结婚,无疑是将自己往火坑里推!
所以,我们要学会识别这类人格障碍者,一旦遇到,就赶紧跑!惹不起也躲得起!不要让自己成为受害者。
有些人特别善良,但不懂得善良也要分对象。他们在谈恋爱时就发现对方存在很大问题,那明明就是个“渣男”“渣女”!
但他们不但不及时止损,还希望用“爱”去打动对方、感化对方,希望对方回头是岸。
这是非常愚蠢的!人格障碍者严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这不是靠“爱”和“宽容”就能改变的!
(关于人格障碍的专业知识、如何识别,有需要的话可浏览:【人格障碍】)
如果我们懂得识别人格障碍者,懂得避坑,那根本不必恐婚。与人格健全的人谈恋爱、结婚,两人互相扶持、理解,一起提升,这是一段美好而幸福的姻缘!
第三,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还没遇到合适的人之前,可以先把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
生活中有一个常见现象:相同的人会互相吸引。
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在客观上,如果你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建立更好的社交圈,那你就能结识更多优秀的人,找到素质更高的爱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断提升,并实现经济、人格、思想上的独立后,如果我们将来结了婚,另一半也更有可能发自内心地尊重我们,两人能更平等地相处。
很多人在婚姻中总是忍让、委曲求全,这就是一种不平等的相处方式,这也会助长另一半的偏执与自恋,导致自己不断在婚姻中受到伤害。
《再见爱人4》中的黄圣依就是如此,杨子虽然未达到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程度,但很明显非常自恋,总希望黄圣依服从自己的安排。
杨子与黄圣依,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黄圣依看似宽容大方、不计较,但其实内心一直在忍让。她积累了大量的负性情绪,最终决定离婚。
相关文章:用精准心理学高效知识来分析《再见爱人4》中的夫妻问题,婚姻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当然,即使上面几点都做到了,有些年轻人还是选择不结婚,这当然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不过,希望这些年轻人要深思熟虑,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将来年纪大了不要后悔,也不必后悔,更不要美化自己没有走过的那一条路。
每一种选择的背后都有利有弊,真正理性地做了选择后,就不要后悔,而要把握好自己的一生,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如果最后选择了结婚,那就要懂得好好经营婚姻。如果还选择了要孩子,那更要为下一代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长。
当然,有的人一开始不懂得识别人格障碍,不幸遇到了“渣男”或“渣女”,那选择离婚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希望这些人不要把离婚定义为一件失败的事情,而要从这一段婚姻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快速自我提升。
如果以后遇到合适的人,我们仍然可以再次选择婚姻,收获真正的幸福。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