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深入了解国内外精神医学的局限性,才有助于加快抑郁、双相孩子的康复!

文摘   2025-01-05 12:01   广东  



可观看,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精准心理”


以下为视频的文案:


全网可能没有第二个精神心理医生,敢像我这样揭行业的短,深扒精神医学的局限性。


我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很多父母都不知道精神医学的局限性,以为精神心理科大夫说啥就是啥,所以一听到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的时候,感觉天都要塌了,非常恐惧。


其实,你们不需要恐惧,因为精神医学对精神心理障碍的理解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主流精神心理科大夫说的话,不见得就是对的。


要打败敌人,就要先了解敌人。如果你们想帮助孩子加快康复,那就要知道精神医学的局限在哪里,要知道精神心理障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我们就扒一扒精神医学的3大局限性,希望能让父母们免于恐惧,别太焦虑,也能少走弯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曾分析过精神医学的局限性,相关文章:孩子被诊断为抑郁或者双相,父母为何不必恐惧?要看到精神医学的局限性


01:精神医学还停留在“症状学诊断”


你们听过DSM-5和ICD-11这两个诊断体系吗?DSM-5是美国出台的,ICD-11是世卫组织出台的,它们是主流精神医学的“葵花宝典”,都很权威,国内外主流精神心理科大夫下诊断时全靠它们。


这两本诊断书里面,写了各种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这些标准大部分都有一个特点:只有外显症状,比如情绪、行为,但没有病因。为啥呢?因为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一直都找不到病因。


所以,从某个程度来说,主流精神心理科大夫的诊断过程主要就是2步——看症状,下诊断,只要患者出现了相应数量的症状,就能被诊断相应的精神心理障碍。这就是“症状学诊断”。主流精神心理课大夫不会管病因,也不会解决病因。


但是,临床医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病因学诊断”,因为如果找到了病因,就更有可能进行精准化、高效化的治疗,斩草除根!


比如在民国时期,肺痨、也就是现在说的肺结核是个绝症,大夫们不知道病因是什么,没办法高效治愈。但后来找到了它的病因是肺结核杆菌,研究出了抗结核药物,立刻药到病除。到了现在,肺结核就是个小case。


现在有很多躯体疾病,都实现了病因学诊断和精准化的治疗。相比之下,精神医学就比较矬了,绝大多数精神障碍,比如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都还是“症状学诊断”。


如果你问医生,“孩子为啥会这样?”医生回答:“因为孩子得病了啊!”听着好像很有道理,其实就是本末倒置。孩子是因为有这些症状,才被诊断得病;而不是因为得病,才有这些症状。这句话是有点绕,但你们一定要好好理解一下。


很多精神科专家还公开说一些不科学、不准确的意见,让患者、家属们更加绝望。


比如,国内精神医学的领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就曾经公开说:“抑郁症和癌症、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终身慢性疾病”。


相关文章:陆林院士称“抑郁症是终身慢性疾病”,这个观点立得住吗?


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抑郁症的本质就是慢性病。这是不对的,其实是因为国内外主流精神科找不到抑郁症的病因,治疗手段只有“三板斧”: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保护性约束,虽然可以快速控制症状,但治标不治本,所以很多抑郁症患者久治不愈。这是技术的落后,而不是疾病的本质。


02:被滥用的“精神病”一词


我们的视频里面有时会提到“精神病学”,有时又会提到“精神医学”,这两个词其实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精神病学把人当成一台机器,认为机器坏了,那肯定就是某个零件坏了。它完全是从生物学层面去看待精神障碍的,认为就是因为基因遗传、或者大脑神经递质浓度有异常,所以人的情绪、行为出了问题。


而“精神医学”会考虑心理社会因素,会把患者看作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的人,精神医学认为,如果心理社会因素出问题了,人也会得病。


从21世纪开始,世卫组织就呼吁大夫们要赶紧开始用“精神医学”来理解和治疗精神心理障碍。


可是,国内外很多医院和教材还停留在“精神病学”阶段。国内现在最权威的精神医学著作叫做《沈渔邨精神病学》,用的就还是“精神病学”这个词。


这不但落后,而且还会让患者有更加强烈的病耻感,更加影响康复。因为“精神病”这个词在生活中是很不友好的,是用来笑话人的,甚至是用来骂人的。


希望精神心国内的理科医生要赶紧进入精神医学阶段,不要再用这个词来形容病人了,他们是“精神障碍患者”,不是“精神病人”!


03:无法深入高效地解决问题


其实,现在国内外也有很多精神科大夫也开始重视心理社会因素了,在临床治疗中会结合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有了多学科诊疗(MDT)的意识,这是很大的进步。


但是,这样的治疗效果还是不够理想。因为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所结合的心理学理论、心理治疗技术还是非常低效。


比如,在国内大行其道的精神分析流派,解决问题非常非常慢,可能花了好几年、十几年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还否认心理创伤的存在,这导致很多精神分析师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创伤,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源。


相关文章:弗洛伊德一度摸到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边缘,精神分析为啥又否认心理创伤?


而很多精神科医生还在把病因归结于基因遗传。其实研究早已表明,精神障碍不是单基因遗传疾病,多基因的研究找不到答案。有的科研人员又开始研究“表观遗传学”,说精神障碍跟基因表达有关,而基因表达又跟后天环境有关。


说白了这就是个“遮羞布”,是想掩盖了多年来研究无果的尴尬。如果大夫们能承认现在的临床水平不够好,承认“精神障碍的病因不是基因遗传”,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反而会减轻,也更有利于病情稳定。


精准精神心理学发现,只有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精神障碍,找到真正的病因,才能做到既深入、又高效的治疗,实现患者和家属真正想要的康复。国内精神医学界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点?我们下一期视频继续深入分享。




↑↑↑点击关注“晴日精准心理”
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



晴日精准心理
精准精神心理学引领者,精神障碍高效康复医疗目的地。本机构利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精准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3PT),让抑郁症、双相、焦虑症、惊恐障碍等患者快速康复、实现停药,青少年还能尽快复学,甚至高效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