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视频的文案:
在咱们中国的家庭里面,老人溺爱孩子,“隔代亲”的现象非常普遍,但你可能不知道,老人的过度溺爱不但会宠坏孩子,还可能会毁了孩子,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甚至是罹患“重性精神病”的风险很高!
今天,我们利用精准精神心理学的知识,深入分析“隔代亲”会引发的3大问题,父母们要警惕了:
第一,老人总是没有原则地溺爱孩子,只要孩子一哭一闹,他们就会毫无底线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比如孩子只要嘴馋,闹着要吃零食、甜食,老人十有八九会心软,“行行行,我给你买,别哭,啊!”。
含糖量高的食物吃多了,孩子不但容易蛀牙、缺乏营养、容易发胖,还很容易出现糖成瘾(sugar addiction),越吃越多,甚至出现青少年糖尿病!这显然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有害的。
还有,很多老人认为“能吃是福”,总是鼓励孩子“多吃点、多吃点”,孩子一吃,他们就使劲夸。这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进食障碍!
有一位青少年患者小玲,她从小就嘴馋,她的姥姥不但不教她吃饱就停,还毫无节制地夸她“真能吃!身体棒!”。
有一次,小玲一口气吃了12个肉包子,撑得走不动了,但她说还想吃。姥姥马上又递过来两个,说:“想吃就吃!能吃就是福!”
所以,小玲从小就对“吃东西”感到很开心、很兴奋,后来又叠加了其它的因素,她得了神经性贪食症,经常暴饮暴食,吃完又忍不住催吐。
而且,如果每次孩子嘴馋,老人就满足,这相当于纵容了孩子人性三原色中的“趋利避害”。孩子一直吃一直爽,什么事情能让他们立刻爽,他们就要干什么。
这些孩子很难很好地完成社会化,他们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与欲望,不懂得延迟满足,自控能力也很差,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第二,很多老人爱夸孩子,甚至以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很多老人打心底觉得自己的孙子孙儿就是最棒的,动不动就夸孩子,“宝宝是最棒的”,“宝宝长得真好看”、“宝宝真聪明,将来考清华、考北大”......
这些老人能有啥坏心思呢?他们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他们没意识到,这种过度夸奖的危害极大,类似于“捧杀”,会让孩子罹患典型双相障碍的风险大大增高。
精准精神心理学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后,颠覆性地发现:
如果孩子反复接受过度夸奖,他们很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渴求”,总希望获得别人的表扬和关注。他们很努力、很上进,还会使劲地自我施压,但这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保持完美的形象!
当他们获得一些成绩、或者生活比较顺利的时候,内心会非常亢奋,认为自己特别厉害,他们精力旺盛,傲慢自大,出现典型的躁狂/轻躁狂发作,患上典型的双相障碍!
可是他们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了,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无法接受,觉得自己很失败、很丢人,出现重度抑郁发作。
第三,很多父母也不认同老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想阻止,但是方法不当,引发家庭矛盾。其实这对孩子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人生可以分为3个阶段——生存阶段、生活阶段、生命阶段。在老一辈人的人生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处于生存阶段,要拼尽全力生存下来。
所以,在他们心目中,孩子最重要的事是吃饱穿暖、身体健康;
而父母这一代人更注重“科学育儿”,不但想把孩子的身体养好,也想要把孩子的精神心理、思想品德教好。
所以,他们一看到老人无底线地溺爱孩子、夸孩子就很急,忍不住毫不客气地打断老人,指责老人。
老人自然很委屈,“我辛辛苦苦帮你们带娃,我对孩子好,这还有错了?!”
如果是儿媳妇说婆婆的带孩子方式有问题,那就更容易变成激烈的吵架和冲突。
如果这种矛盾经常发生,家庭氛围很压抑、充满火药味,也会对孩子造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长期感到紧张、害怕,甚至也会变得很烦躁、暴躁,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那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首先,父母不能一上来就否定老人,激化家庭矛盾对谁都不好。
父母要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对老人要感恩。老人愿意来帮忙带孩子,这不是理所应当的。
其次,父母跟老人沟通的时候要讲究技巧,要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引导老人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因为视频时长有限,我们在《自我家庭治疗》专栏中有更加详细的分析,欢迎父母们关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撰写过相关文章:老人对孩子“隔代亲”、过度夸奖,竟会导致孩子得重性精神病?!
父母要先掌握精准心理学知识,学会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带动老人改变错误的观念,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