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观看,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精准心理”
以下为视频的文案: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救助过“国内反抑郁歧视第一人——袁毅鹏”。最近有粉丝朋友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袁毅鹏为什么会从一个高材生,一个IBM的工程师,变成了流落街头的乞丐?经过我的救助,他后来怎么样了?本期视频,我分享一下当时的经过。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曾分享过救助袁毅鹏的经历,可点击回看:
- 那个近10年独自批判杨永信的精神科医生,怎样了?为何还救助中国反抑郁歧视第一人?
01、流落街头的袁毅鹏
2012年,我在武警广东总医院任心理科主任。
袁毅鹏本来是IBM上海分公司的一名研发工程师,可以说是“高精尖”人才,但是他才工作了一年,就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被诊断为抑郁症。IBM公司要求他在家工作,后来又让他辞职。
袁毅鹏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不接受“被辞职”。在跟IBM拉锯的过程中,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后来又被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改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袁毅鹏更绝望了,一度吞药自杀,甚至还要跳江自杀,幸好每次都被救了回来。
其实,把袁毅鹏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我是不认同的。我认为,他当时更合适的诊断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偏执型人格改变”,他经历过很多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
但不管诊断是什么,当时的袁毅鹏真的跌入了人生的谷底。他丢了工作,没有收入,房东把他赶了出去,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老父亲还突然中风,没钱救治。
袁毅鹏陷入了重度抑郁发作,最后只能上街乞讨。他蓬头垢脸的,用一块纸牌当着自己,上面写着“抑郁该死”,地上还放着一只碗。
当时我在新闻上看到袁毅鹏乞讨的画面,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不断努力,考上了武汉大学,进入了IBM跨国大公司,以为自己改变了命运,最终却因为抑郁症而被人赶走,跟乞丐一样流落街头,谁看见了不心疼?!
如果面对这样的悲剧都没有专业人士帮助他,那绝对是对社会的巨大讽刺,也是我们精神心理从业人员的耻辱!
我掂量了一下自己的“斤两”,我觉得我有能力、有意愿、也有资源帮助他和他的家人。
得到医院领导的支持之后,我到上海张江高科的街头找到了披头散发的袁毅鹏。他和他家人的戒备心都很重,我一再证明我的身份,也强调是免费治疗,他们也不相信。我花了很大精力才说服他们到广州来,接受救助。
02、袁毅鹏的重生之旅
其实,对袁毅鹏的治疗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他很抵触我,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他觉得他已经去过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了,那是全国最权威的精神科机构之一,可是病还是治不好,我当时所在的武警广东总医院的知名度又不高,怎么可能治得好他呢?
但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对他进行了综合性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心理治疗。创伤修复师Lucy还给他进行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处理他在上海接受传统电休克治疗带来的心理创伤。他的偏执型人格异常缓和了很多。
当时的袁毅鹏还有严重的社交恐惧,创伤修复师Lucy还带他到咖啡店、地铁站,慢慢引导他恢复一定的社会功能。
当时,还与深圳衡平公益机构一起,救助过袁毅鹏的妈妈,她当时得了急性脑梗。
我们的努力没白费,袁毅鹏有了明显的好转。他把留了6年的长发剪短了,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愿意跟人交流了。他的家人对我们的信任度也增加了。
我去济南第二次创业的时候,把袁毅鹏极其家人也带过去了。
再后来,他在一些网友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工作,他慢慢回到了生活的正轨。现在,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这个结果可以说很圆满,我也感到非常欣慰。
救助袁毅鹏,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特殊的体验。虽然当时的临床心理干预技术还没有现在的深入、精准,导致对袁毅鹏的治疗留有一些遗憾。但现在我每次想起这段经历,心里还是暖暖的。
袁毅鹏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形容我是“一个偏执的好人”,其实当时我们也没有想太多,我救助他是出于对他的同理心,也是出于医生这个职业的责任感。
袁毅鹏的康复经历,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和家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启发。希望你们能够认识到的真正患病根源,经过系统化、精准化的临床心理干预,可以真正走向康复的,患者还能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将患病经历转化为宝贵的人生财富。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