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视频的文案:
最近有网友说我“好狂妄”,因为我经常分享颠覆了很多人认知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我还公开说我自己是全世界首个精准精神心理医生。
其实我不是第一次被人说狂妄了。以前,我会觉得很生气、很委屈。但是现在,我心里毫无波澜,甚至能理解那些说我狂妄的人。
而且,正是以前有人说我是“狂妄之徒”,我的人生轨迹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才有了今天的我。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别人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理性地看待和应对?
在这篇文章,我们曾分析过,可点击回看:我曾被认为是“狂妄之徒”,考博失败!当我们不被理解时,该如何理性应对?
01:导师认为我是“狂妄之徒”
18年前,我就曾经被人贴上过“狂妄”标签。
我的本科是在同济医科大学读的,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6年,我去参加母校的麻醉学博士考试,
但是我的笔试成绩考得很好,跟另一个考生并列第一。我的本科老师很开心,说我应该十拿九稳了。可是后来,我落榜了!我的本科老师告诉我,“导师不选你,是因为听说你是狂妄之徒!”
我当时懵了。我面试的时候明明很低调、很谦虚啊!本科老师说,“不是因为你面试的表现,而是你之前是不是在什么会议上说了一些话,传到了这位导师的耳朵里了,她对你有这样的印象。”
我恍然大悟,因为在面试前不久,我确实公开说过一些“得罪人的话”。当时我在上海参加一个关于酒精和药物滥用的培训和交流会。
中场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参加培训的人突然站起来大发牢骚:“我们这么辛苦也治不好这些成瘾的人,还不如把这群病人通通拉去枪毙!”
我惊呆了,这明显是对成瘾患者的歧视和鄙视,他身为精神心理从业人员,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但是现场很多人都不吭声。
我忍不住了,我腾地一下站起来怼他:
“你没把病人的病治好,是你能力不足!是我们在座所有从业人员的能力不足!你不好好反省你自己,竟然还抱怨病人!”
他听了之后没有回应,其他人也没有说话,气氛很尴尬,很快我们又开始培训了。
我后来意识到,我这番话得罪了现场很多人。用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话来说,我说的话激活了在场接受培训的人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你们可能不知道,临床医生也是有鄙视链的。“内外妇儿”科的医生地位最高,麻醉医生的地位比较低,精神科医生的地位更低。而在精神科医生里面,治疗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医生,又比治疗成瘾的医生地位高。
可以说,治疗成瘾疾病的医生处于“鄙视链”的最底层,经常被人瞧不起。这部分人本来就很委屈,又总是治不好成瘾患者,有很强烈的挫败感,我还直接说他们能力不足,虽然我也把我自己包括在内了,但还是刺痛他们了。
很可能当时在场的人认为我非常狂妄,然后把这件事和对我的评价说了出去,最后就传到了博士生导师那里,但我并不后悔说过那些话。
02:因“祸”得福,在成瘾诊疗领域开辟了新天地
考博失败后,我一开始觉得很不公平,很愤怒,但我很快就转变了思维,还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混出个模样来!
我开始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成瘾医学。后来,我从麻醉科转到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戒毒科,创立了“多维度成瘾快速治疗法”(MDART),帮助大量患者成功戒瘾。
那几年,青少年处方药滥用的现象很严重,我在处方药成瘾的治疗上面也取得了很好的诊疗成果,后续接受了很多媒体采访,包括央视的“今日说法”、《新闻联播》《走近科学》《心理访谈》等等。
尤其接受央视“今日说法”采访后,我的本科老师又帮我问了那位博士生导师,导师建议我读在职博士,但我拒绝了,因为我已经找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
03:被质疑“狂妄”时,我们如何应对和自处?
其实现在回头看,幸好我当年没考上博士。因为如果我考上了,反而很难有后面的6次创业了,也更难在临床心理干预的实践中取得颠覆性发现。
如果我没有这些颠覆性的发现和绝对的临床实力,我也很难真正实现宠辱不惊、“向内求”的心态。所以,我很感谢当年的经历,我现在早就不在意外界对我的评价了,也不再渴求向别人证明自己了。
其实,在很多时候,别人说你“狂妄”,是因为你突破了别人的认知边界。世界首富马斯克说要带领人类移民火星,很多人就说他是做梦。其实,这是因为这些人达不到马斯克的认知维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更没有“破框而出”的意识。
所以,当别人质疑你的时候,不需要愤怒。只要我们经过理性、客观、深入的分析和判断,确定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就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
从这个角度看,“狂妄”并不是贬义词,反而是褒义词,是我们太超前了,太有突破性了,所以才不被理解。
当然,反过来说,我希望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不要轻易说别人狂妄,轻易否定和质疑自己认知边界以外的事物。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