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逝世34周年:成也文学,败也文学,自杀离世真相到底是什么?

文摘   健康   2025-01-04 12:02   广东  


去年的今天,也就是三毛逝世33周年的时候,我们曾撰写文章,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三毛自杀离世背后的真相。


而今天再次迎来了这个纪念日,很多人又开始悼念三毛,于是我们“旧文重发”,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清真相,并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文字数约:6083 字

阅读时间:8 分钟


本文章节:


01、三毛每次都爱得热烈,却总以悲剧收场


02、三毛有“恋爱脑”问题,与这2个因素有关


03、在悼念三毛的同时,也要吸取这4个教训


34年的今天,1991年1月4日,台北市荣民总医院的一名清洁女工,走进了住院楼的一间病房,女作家三毛因为子宫内膜疾病在这里住院治疗。


她发现三毛不在病床上,心里也不在意,觉得她可能正在洗浴或者上厕所。可当她打开浴室门后,眼前的一幕令她后半辈子都忘不了,三毛用肉色长筒袜自缢身亡!


一生追求浪漫和爱情的女作家三毛,去世时才47岁。每年到了1月4日这一天,也就是今天,很多喜欢三毛的读者和粉丝都会悼念她,追忆她热烈奔放、向往自由的一生,还有她和荷西在沙漠中的美好爱情。


三毛是浪漫的,比绝大部分人更浪漫,在爱情上更敢想敢做,义无反顾。这不但让她的文笔能够打动人,还让无数人为她的爱情经历而感动、慨叹,这可以理解。


但如果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并不希望人们在爱情中失去理智,更不要因为暂时失去爱情而陷入绝望,结束自己的生命。以下详细回顾三毛的成长和恋爱经历,希望她自杀背后的真相能令人深思,有所警醒。


点击可观看,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精准心理”


三毛每次都爱得热烈,却总以悲剧收场


三毛本名陈平,出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移居台湾。她在家中排行老二,她有1位姐姐,还有2位弟弟。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也是知书识礼的知识分子,负责在家照顾孩子们。


三毛的全家福,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毛6岁时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爱好,是书店的常客。她五年级时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几乎看完了市面上所有的名著。


不过,三毛在文学上的才华,并没能让她在学校里过得快活。有网络文章说,三毛在学校里并不合群,比较孤僻,而且严重偏科,对数学一窍不通,考试试卷发下来,她总是不及格。


虽然她对数学公式弄不明白,但记忆力却很好。她发现试卷上的题目其实都是书本上的课后练习题,于是她硬生生地把书本上的课后练习题和答案背了下来,到考试时再一一对应写上去。


这个方法果然有效,原本数学很差的三毛居然能连续拿到满分。老师觉得不对劲,怀疑她作弊了。老师把三毛叫到办公室,让她当场做一张更有难度的数学试卷。


那些题目跟课后练习题完全不一样,三毛傻眼了,一道题也做不出来。这下,老师就更加认定三毛是作弊了。


为了惩罚三毛,老师用毛笔在三毛的眼睛上画了2个大大的圆圈,还让三毛在教室角落罚站。下课后,老师还让三毛顶着熊猫眼到操场跑圈,学生们都来围观笑话她。


这件事情对三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她对学校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和恐惧心理,一度严重到走到教室就昏厥。最后她不得不休学在家。


三毛的父母没有逼迫女儿上学,而是给她安排了在家的学习计划,还引导她拓展钢琴、绘画等兴趣,希望帮助女儿转移注意力,走出阴霾。但这些方法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三毛曾割腕自杀,所幸被发现得及时,才被救了回来。


其实,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三毛当时已经罹患了严重的抑郁症,背后的根源是她在这之前就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她在学校性格孤僻,这有可能是她在原生家庭中就遭受了不少心理伤害,对性格造成了不良影响。她也有可能在校园中长期遭受不良事件,对老师、同学比较敏感,不爱与他们打交道。


而且,她严重偏科,其实并非大众所说的“孩子不是学习数学的料”,而是她出现了学习障碍,极有可能因为她在学习数学中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所以在学习数学时效率极低,而且内心抵触。


后来老师冤枉她作弊,用羞辱她的方式惩罚她,更是对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在长年累积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下,三毛精神崩溃了,先是出现了校园恐惧症,甚至一到学校就出现惊恐发作,然后导致重度抑郁发作。


尝试自杀但被救回来的三毛,似乎开始“重生”。在机缘巧合下,她开始跟着名师顾福生学油画。顾福生跟三毛相处后,发现她有文学天赋,引导三毛走上了文学之路。


三毛,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毛最初的作品就在那个时期诞生的。她的文字婉转优美,带着朦胧的浪漫与忧伤,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三毛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找到了努力的目标,恢复了一定的自信,也因此暂时走出了重度抑郁和迷茫。


21岁那年,三毛带着她发表过的文章和绘画作品叩开了大学的校门。在大学校园里,三毛选修了她最喜爱的哲学,还邂逅了她的初恋梁光明。三毛热烈地爱着他,但她的敏感情绪化给了对方很多压力,梁光明开始退缩了。


三毛为了治疗情伤飞去了西班牙,她热情爽朗、自由奔放的性格吸引了无数追求者,荷西就是其中一个。荷西对三毛表白,“你等我6年好吗?我还有大学4年,兵役2年,等6年一过,我就娶你好吗?”


但那时的三毛并未想到荷西会成为自己未来的丈夫,也没有将这番表白放在心上。她回到了台湾,成为了台北大学哲学系的一名教师,邂逅了与她相谈甚欢的德国教师。尽管他的爱没有荷西那么热烈,但他成熟、体贴,很快两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还准备迈入结婚殿堂。


可万万没想到,在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发作,倒在三毛的怀中。三毛承受不住这个巨大打击,再次出现重度抑郁发作,服药自杀,幸好被家人及时发现,救了回来。


三毛再一次飞往西班牙治疗情伤,她在那里重遇了荷西。几年未见,这个大男孩已经变成了满脸大胡子的成熟男人。荷西把三毛邀请到家里,三毛在参观荷西房间时,看到了满墙挂的都是自己的照片……


那一刻,三毛被感动得无以复加,她对荷西说:“你还记得当初你说的6年之约吗?如果我现在要嫁给你,会不会太晚了?”


很快,三毛和荷西去了撒哈拉沙漠,并在那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虽然沙漠的生活环境异常艰苦,他们却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这也是三毛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日子。


三毛与荷西,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厄运再一次降临,荷西在一次潜水中溺水身亡了,两度遭遇至爱之人离世,三毛真的太痛苦了!她再次出现了严重自杀的念头,拼命地捶打着自己,仿佛想将心脏击碎一般。她好友琼瑶不停地开导她,甚至逼迫她写下“不自杀保证书”。她向荷西哭喊道:“你等着我,终有一天我会随你而去,在我照顾好父母之后”。


荷西去世后,父母把三毛接回了台湾,三毛再次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在了文字上。


到了1989年,她在朋友口中第一次听见“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名字。王洛宾也遭遇过爱人离世,他为了亡妻留守新疆,每天对着妻子的遗像弹唱。


三毛觉得这位老人的经历与自己太相似了,两人都这么孤独,为何不见个面?她跑去新疆见了王洛宾。第一次见面,相差30岁的两个人,却分外聊得来。


三毛离开新疆后,多次给王洛宾写过信,甚至萌生了要跟他相守的想法,向他表达爱意。


三毛与王洛宾,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文章说,王洛宾没有接受三毛的这份爱意。但也有文章说,三毛后来重新奔赴新疆,跟王洛宾相处过一段时间。但三毛爱独处,王洛宾爱热闹。三毛喜欢离群索居,王洛宾常常宾客盈门。三毛感情外露敢做敢为,王洛宾的内心却在挣扎和犹豫。


最后,两人发生了矛盾,三毛再次离开新疆,回到台北。第121天后,三毛在医院自缢身亡。这震惊了王洛宾,也震惊了所有喜欢她、爱她的亲人和朋友。


三毛有“恋爱脑”问题,与这2个因素有关


很多人猜测三毛自杀的真正原因,到底是因为仍然没有走出荷西去世的悲痛,还是因为跟王洛宾的分开?又或者可能跟两者都有关系?


其实,如果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三毛的自杀原因在于她从小到大经历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过于理想化的、走极端的爱情观。换言之,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三毛其实有“恋爱脑”。


三毛的大半辈子都在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或许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上看,这很浪漫、很动人。


可是,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爱情观其实是病态的。如果没有灵魂伴侣、没有爱情,三毛就活不下去。


她本来因为成长时期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就出现过抑郁症,一度割腕自杀,而且并没有真正康复,后来又接二连三地遭受了爱情中的重大打击,最后出现重度抑郁发作,失去理性,自杀身亡。


而她的“恋爱脑”与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三毛,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个是她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她和父亲的亲子关系。


三毛是家中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她有可能难逃作为中间“老二”的尴尬局面,也就是得不到父母充分的关爱和高质量陪伴,容易被忽视。


三毛的父亲是律师,在公开的报道中,他儒雅谦和,三毛想改名,他不阻止;三毛一度休学在家,他也不强迫,而是默默照顾女儿。他做到了对女儿的尊重和包容,不给女儿施加压力,是难得的慈父。


可是,他在家中的性格极有可能是比较严肃严谨的,很少与三毛有深入的交流,寻找与女儿的共同话题,是一副典型的“老父亲”形象。他很爱三毛,三毛也知道父亲很爱自己,但父女之间不亲昵、不亲近,腻乎不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毛从小对父爱的渴望有可能是得不到满足的。这容易导致她长大后过分渴望异性的关注,增大出现“恋爱脑”的风险。


第二个方面是她读的书。


三毛从小展现文学才华,对其它兴趣都是三分钟热度,唯独极爱看书,常常捧着书废寝忘食。


小孩子爱阅读是好事,但如果过分沉迷阅读,这反而是个隐患。三毛为什么那么喜欢看书?极有可能是因为她从小跟父母难以亲近,在学校又遭遇一连串的挫折,她的内心是非常孤独和压抑的。


如果她出生在现在的一般家庭,她迷上的可能是其它的东西,比如打游戏、追剧。可是她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上层知识家庭,是书香世家,她家里最多的可能不是玩具,而是书籍,尤其是文学著作。


在无意中,小三毛发现看书让她非常快活。书里的主人公像朋友一样陪伴着她,有着跟她一样的孤独和忧愁。书中的情节能满足她对生活和人生的无尽想象,暂时忘却现实中的挫折和郁闷。


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她是看书上瘾了,尤其爱看文学著作。这有利有弊,好处是这能为她的文学素养、文学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弊端是,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或者名著,往往不是因为它有多么欢欣,而是因为它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黑暗面,主人公往往都有坎坷的经历,角色之间有炽热的感情和剧烈的冲突,看得读者心生悲怆。


还有很多文学名著是讲爱情的,而且是轰轰烈烈、至死不渝、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爱情。对于情窦初开的少女,这类书是很吸引人,但要是看多了,难免会影响她们的爱情观。


三毛的恋爱观就很有可能就受到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影响。在不断看书的过程中,她相当于被“清醒催眠”了,成为了典型的“爱情至上”主义者。在她的观念里,爱情必须是热烈的、纯粹的、超越一切的。


当然,很多人也曾经对爱情有过这样的向往。但随着步入社会、年龄渐长,大部分人会变得更理性和现实。对比起爱情,实实在在、细水长流的生活,又或者是远大的人生目标更加重要。


而三毛不是,爱情一直是她的终极目标,她必须寻找灵魂伴侣。要是没有热烈奔放、不顾一切的爱情,她宁可去死。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颗巨大的“地雷”,因为要是她一直追求不到的话,内心会一直压抑、直到绝望,真的有可能去死。


幸好,三毛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荷西和三毛是绝配。要是荷西没有意外身故,三毛也极有可能一直到老都不会出问题,两人成就沙漠中神仙眷侣的佳话。


但现实很残酷,荷西因为意外突然离世,三毛已经想死了,碍于父母和朋友的感情和压力才勉强活在人世。


后来,王洛宾让她重新燃起对爱情的希望,但她对这段感情太理想化了,一味只想着两人心意相通,都对爱情有执着,但忽视了两人在性格、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


这次追求爱情失败,再次对三毛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也激活了前两次爱人去世的巨大心理创伤,最后她实在忍受不住痛苦,不惜违背对父母的诺言而自缢离世。


在悼念三毛的同时,也要吸取这4个教训


三毛的一生轰轰烈烈、很浪漫。她是个作家,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她自己也活成了一部凄美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但大部分人因为爱情失败就寻死吗?不会。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我们一定会希望他们走出来,重拾生活的信念。如果是父母,也一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最后活成这个样子。


希望大众悼念三毛、欣赏她的文学才华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吸取三毛经历中的教训,尤其是为人父母者。


三毛,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如果家里不只一个孩子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对某个孩子投入较大的关注,尽量避免他们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家里有2个孩子,那老二变成了“老幺”,更容易成为父母照顾和关注的重点,老大的心理落差会比较大,甚至可能觉得被弟弟妹妹抢走了父母的爱。


有的父母甚至可能会要求老大让着老二,“弟弟妹妹还小,你就该让着啊”,这更容易对老大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甚至可能导致老大出现“同胞竞争障碍”。


希望这部分父母要注意,老二出生后,反而要加大对老大的关注和观察,留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理解他们的感受,并尽量多提供老大和父母的亲子时光,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那如果家里有3个孩子,甚至更多的孩子,那中间的那个或者那几个孩子,就更容易受到忽视了,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就更大。父母要对这个问题提高意识。


第二,父亲要有意识地跟女儿建立亲密的、良好的父女亲子关系。


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说父亲对女儿尊重、宽容就行,还要是轻松的、亲昵的,别是深沉的、有距离的。父亲要让女儿喜欢粘着爸爸,喜欢跟爸爸聊天、撒娇、诉苦,遇到事情了会找爸爸撑腰、保护自己,这才是真正亲密的父女亲子关系。


如果能建立这种亲子关系,女儿长大后不容易出现“恋爱脑”,爱情观会更加理性,选择伴侣时更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


当然,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父母都要有意识地与他们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要让孩子在家庭里是快乐的、充实的,父母要成为孩子很好的朋友和陪伴者。


这样,他们自然不容易沉迷于某个方面寻求心理慰藉和释放压力。而当他们深陷痛苦时产生自杀念头时,他们更容易舍不下父母,不忍心让父母承受失去自己的痛苦,从而打消寻死念头。


2023年7月,李玟自杀离世,留下两位姐姐和高龄的母亲伤心欲绝。李玟妈妈白发人送黑发人,真的让人心痛。但这也间接折射出,李玟和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是相对疏离的,她对母亲的牵挂并不强烈。


第三,父母要关注孩子喜欢看的书,尽量积极引导孩子阅读符合他们年龄阶段、有益其心身成长的书籍,尽量避免他们在阅读中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和一些不良的认知。


尤其是如果孩子爱看西方哲学书籍,爱思考人活着的意义,父母一定要警惕! 


第四,三毛在学校里的老师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因为教育方式不当,对三毛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她一度出现校园恐惧症,还休学在家,出现重度抑郁发作。


要是她的老师能掌握真正科学的教育方式,引导三毛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能让她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和成就感,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她就不那么容易沉迷在文学世界中,对爱情也不会那么执着。


希望教师们要与时俱进,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不要总是动不动就站在道德高度批评学生,对学生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希望父母们也要对此关注,积极跟老师沟通,避免孩子在学校里遭受大量的心理伤害。


有人说,三毛的悲痛经历虽然导致她自杀,但也成就了她细腻、动人的文笔。


其实我并不赞同。在文学上有才华,并不代表就一定得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活得压抑、孤独而痛苦。


如果三毛从小是在备受关爱、心身健康的前提下爱上文学,她极有可能对人性和世间百态会有更理性、更深入的洞察力,是变得敏锐而不是过度敏感。她能创造出更加深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以悲情为基调、忧伤的作品。


三毛的成长经历和最后的悲剧结局值得父母们深思,要在孩子心身健康的前提上,再引导他们找到人生目标,朝着目标努力,而不是因为从小遭受了大量的心理伤害,而间接导致在某些方面显现出才华。


即使这种才华可能会令孩子变得瞩目,但这背后也埋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地雷”。如果这“地雷”遇到导火索事件并爆炸,反而可能导致悲剧!





↑↑↑点击关注“晴日精准心理”
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


晴日精准心理
精准精神心理学引领者,精神障碍高效康复医疗目的地。本机构利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精准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3PT),让抑郁症、双相、焦虑症、惊恐障碍等患者快速康复、实现停药,青少年还能尽快复学,甚至高效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