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视频的文案:
上一期视频我们深扒了国内外精神医学的局限和不足,其中最大的硬伤就是症状学诊断,找不到常见精神障碍的真正病因,也没办法深入而高效地把病治好,导致很多患者的病情反反复复。
相关文章:父母深入了解国内外精神医学的局限性,才有助于加快抑郁、双相孩子的康复!
那么,国内主流精神心理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精神心理科医生怎样才能给患者提供真正深入的、高效的治疗?
相关文章:国内主流精神心理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是否有机会能够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同行?
这期视频不仅跟精神心理行业的人息息相关,跟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和家属也有密切的关系,值得你认真看完。
第一,精神心理科医生不要再说主要病因是基因遗传、是神经递质浓度异常了;也不要再把主要的精力和资源用在这方面的研究了;要把目光转向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
很多医生说精神障碍的病因是神经递质浓度异常,医药公司根据这个学说研发了很多药,但问题是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这根本不是精神障碍主要的原因。
还有,几十年来,国内外砸了很多人力物力、资金资源来寻找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结果直到现在都找不到,典型的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条路是个死胡同。
相反,精准精神心理学有颠覆性的临床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这个颠覆性的发现,已经在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中不断被证实,患者的主要病理性记忆得到高效修复后,症状快速缓解,快速停药,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所以说,精神医学的研究应该赶紧改变方向,把“病理性记忆”的研究重视起来,尤其是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
第二,精神心理科医生要实践“病人家”的理念——也就是疾病、个人、家庭的医疗理念。要从整体上理解患者的症状,提供系统化的治疗。
上面说了,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是病理性记忆,其中有很多病理性记忆是不良的家庭系统导致的。患者的家庭系统出了问题。
所以,光治疗病症、治疗患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原生家庭、个人家庭的问题,提供真正高效的家庭治疗。
这能大大地降低复发率,让患者在融洽的家庭里面收获幸福感,拥有坚实的社会支持体系,治疗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第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保护性约束可以继续使用,并且不断优化,但不要过分依赖。
对于一些病情严重、尤其是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还是很必要的。但是在物理治疗中,一定要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别再用让患者痛苦得死去活来的传统电休克。
臭名昭著的“杨叫兽”杨永信,他对青少年采取的所谓“治疗”,就是传统的电休克治疗(ECT),青少年被折磨得痛不欲生,只能乖乖听话。
另外,针灸、中药等中医疗法对精神心理障碍的康复作用,也值得研究。很多人盲目认可西医,一味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不理性的。
第四,医生要认真聆听患者及家属的心声,重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需求,别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更不能鄙视患者、家属。
第五,国内的精神心理科医生不要“唯上、唯书、唯外”,而要“唯实”,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本事”!
国内有很多医生总是觉得国外的理论就是先进,就是“真理”。希望这部分医生要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医学保持理性、客观的看法,要对其“祛魅”!
第六,精神心理医生们要有潘展乐那样的“破框而出”的精神。别总以为自己“懂得够多了”。这样会导致你故步自封,打不开视野,永远都只在自己知道的知识里面兜圈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抓住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重大机遇,这样更有望实现颠覆性突破!
第七,国内精神心理科医生要真正落实一级、二级、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也就是消除病因,别让疾病发生。
医生可以向父母群体科普真正科学的、有智慧的家庭教育方式,避免儿童、青少年形成病理性记忆,这就是“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很多青少年患病初期,会有情绪波动、成绩下滑的苗头。国内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可以引导家长和老师学会识别这些苗头,及时解决,让孩子少受点苦。
“三级预防”是防止病情恶化和伤残。
国内精神心理科医生要让患者和家属免于恐惧,深入地理解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康复路线图,加快康复!
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重大机遇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抢占先机,勇敢地突破,绝对不能还屁颠屁颠地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同行后面,这是我们全面超越,碾压西方发达国家的绝佳机会,不能错过!
希望每一位精神心理科医生一边脚踏实地,一边仰望星空,懂得倾听患者的心声。只要方向对了,出路就一定在我们脚下!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