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父亲呢?

文摘   2024-11-15 21:53   安徽  


立冬过后的校园里依然是满目苍翠太阳也丝毫不减夏日的热烈执着,温暖而多情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如水般地柔和地散落在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上,久久不愿褪去。孩子沿着文字汇成的母爱之海,正与“我”共情共鸣,为伟大真诚的母爱而感动为母亲赚钱养家而累得瘦弱疲惫而心酸,为“我”的自私——向母亲要钱买闲书而愧疚……

情到深处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室里静悄悄的,静静地读,静静地表达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一不合时宜提问打破了课堂的宁静,梁晓声的父亲呢?

和当年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课堂如出一辙,也是此情此景,也是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史铁生难道没有父亲吗?”唯一不同的是,《慈母情深》是小说,《秋天的怀念》是散文。

看似无理,实则有心。尽管在品读文本之前,我就告诉学生《慈母情深》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小说是虚构的,不要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与作者及作者经历划等号,但我们这位小女孩读着读着,还是忘记了这是在读小说,还是不由自主地将小说中的人、事、物、景、情与现实中的人、事、物、景、情关联起来。这是一个孩子对当今家庭责任的基本认知,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父亲就应该是家庭的顶梁柱,为什么作品中总是母亲在为孩子的成长负重前行?面对孩子的发自心灵深处的回响,我认为只告诉她这是小说,是虚构的,不要以生活的思维去探究小说的不合常理。可总感觉得这样和孩子解释不妥,小说虽是虚构的,但有生活的影子,小说的题材源于生活,小说中,是母亲用被生活压弯的脊背为孩子倔强地撑起爱的晴天,那么现实生活中,梁晓声的童年里到底有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带着困惑,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关于与梁晓声童年有关、与梁晓声父亲有关的作品《父亲》,虽然也是小说,但小说就是生活的原型。

梁晓声的父亲梁秉奎,一个山东汉子,早年闯关东,拖家带口,在哈尔滨落了脚跟,后来成了一名建筑工人。在梁晓声的印象里,父亲是严厉的一家之主,有着绝对的权威不仅如此,梁晓声的父亲因为愚昧和没有文化,因为刻在骨子的狭隘,给梁晓声的童年留下了不可抚平的创伤,给梁晓声的家庭造成重大的不幸!

那年,有个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梁晓声的新衣服上划了两道口子。梁父不问缘由,狠狠打了梁晓声一记耳光。因为梁父的那一巴掌,梁晓声从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变成老师同学眼中的“结巴磕子”。梁父的那一巴掌,打掉了一个少年业已长成的自尊心,也击碎了一个孩子对父亲的崇拜。

梁晓声十岁那年,母亲告诉他,他曾有过一个姐姐。只是他的姐姐,不满三岁就病死了。而造成这场悲剧的,也是梁晓声的父亲。因为梁父不相信西医,他不允许梁母抱女儿去西医院看病。

梁父的无知和偏见,还表现在对待教育这件事上。梁父一直推崇靠气力活为生,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他对读书人有种莫名的不屑,还轻蔑地称他们为吃轻巧饭的。因为梁父的无知和短见,将本已考上大学的大儿子梁绍先活生生地逼疯,逼进了精神病院……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梁晓声童年里遇到这样一个愚昧无知的父亲,应该是不幸的,这种不幸应该转嫁为恨,对父亲的恨,对愚昧无知的恨。所以,按照常理,在梁晓声的文字里、著作里应该没有父亲,就像《慈母情深》里所写的那样,没有父亲的只言片语,只有母亲的无疆大爱。事实却恰恰相反,梁晓声的作品里是有父亲的,而且还是关于父亲的小说《父亲》。
关于父亲,梁晓声在《父亲》中这样写道,“我并不想否认,我的父亲没有文化……他还很愚昧,由于他的愚昧,由于他的农民意识的狭隘,给我们的家庭造成重大的不幸!因为他不相信医生的话而相信算命先生的话我的姐姐夭折了!我的哥哥,因为他鄙薄文化而崇尚力气,疯了!……我要比你更加憎恨愚昧!我要比你更加明白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我诅咒造成愚昧和没有文化的落后状况的一切因素!……但她没有权力瞧不起他们!没有权力轻蔑他们!因为正是他们,这在历史进程中享受不到文化教育而在创造着文明的千千万万,如同水层岩一样,一层一层地积压着、凝固着,坚实地奠定了我们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

我得告诉那个小女孩和班上所有的孩子,尽管我们不知道《慈母情深》里“我”的父亲去哪儿了,但我们应该知道梁晓声的童年里是有父亲的,梁晓声的父亲不完美,愚昧,没有文化,不同意孩子接受教育,但梁晓声并不恨自己的父亲,因为比起恨,或许,理解才是治愈的良药。也正因为没有恨,梁晓声才活成了一个文化人该有的样子: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花下听雨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看花,听雨,写文,写生活的花开花谢,写教育的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