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中纾困解惑 读中启智润心

文摘   2024-10-23 21:42   浙江  
10月23日,霜降,秋天里的最后一个节气。人间至此秋色尽,培训路上春意浓。
今天是在嘉兴实验小学跟岗学习的第三个日子。时光在悄然流逝,自己这颗曾漂浮不定的心却随着时间的飘移渐渐沉静下来。吴非老师曾说:“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在嘉兴实验小学东校区的校园里,我看见吴非老师所期待的理想教育的样子,因为,嘉兴实验小学东校区的校园,目之所及之处,耳之所闻之音,都是摒弃浮华的安静,但,绝不是没有生机的沉闷。在这样安安静静的校园里跟岗学习,少了一份寄人篱下的孤独,多了他乡遇故知的踏实。情随境迁,在这样安安静静的校园里,我的心自然安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刻,我将今天跟岗学习的收获用十二字来概括:研中纾困解惑,读中启智润心。

研中纾困解惑
统编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类文本数量在增加,但因为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社会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难以通过文字或简单的画面真正走进故事情境,而对其人文内涵理解不深入,就会产生情感疏离。如何化解学生与革命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如何在语言文字的品析中有效落实革命文化价值观?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学革命传统文化题材时遇到的教学困惑。
带着纾困解惑的心理,上午,坐在微格教室,静心观摩平湖市黄姑实验学校蒋清锋校长的录像课《黄继光》,并在嘉兴实验小学东校区陆小萍主任及其他学员的思维碰撞中,我豁然开朗,我终于找到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的方向与路径:

理想的革命文化教育,不是讲大道理,更不是贴标签、喊口号似的教育,而是在大量的、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语言文字习得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渗透革命文化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要坚持语文学科本位。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不只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必备品质。文以载道,的落地,要依靠奠基。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最本质的教学内容,革命文化类作品教学同样如此。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中,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新课标背景下,革命文化类作品教学的任务落点应从言语内容走向言语形式,从言语形式落到言语实践,引导学生建立语言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1.以感情朗读为抓手,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缩短学生和革命题材类文本的距离。

2.聚焦语言,落实革命文化建构以聚焦语言为指引组织课堂教学模式时,不能忽视对课文语言的分析过程,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才能体会不同类型的革命文化。不能将革命文化学习过程架空在语言学习之上,应引导学生应用不同语言概括革命文化的种类。另外,教师应重点挖掘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隐藏的文化知识,对文章的解读不能停留于表面,应丰富学生的文化解读思维。在实际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应遵循语言教育与精神培养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增加语言文字知识储备,带动革命文化理解深度的提升,确保科学的革命文化教育模式的产生。
3.创建情境,强化革命情感体验。要增加学生对革命文化知识的体验深度,教师需要在讲解过程中创建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呈现直观画面等新型教育形式,使学生能从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理解其文化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自身就是文化教育中重要的情感资源,在讲解时教师会首先被文章的革命思想所影响,将内心感受与教材语言进行融合,通过肢体语言与教学语言结合的方式传达文章主题。另外,可以通过发挥想象力对当时的社会情景进行建构,增强文本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体验感。
读中启智润心

下午,依然是静坐微格教室,静读嘉兴实验小学推荐给我们的教育专著《教育家精神之路》。

窗外秋色正好,室内书香弥漫。

《教育家精神之路》与其说是一本回应当下教育热点话题的专著,不如说是一本全方位展示与江苏教育紧密相连的八位教育家的故事汇与成长史。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到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陈鹤琴,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叶圣陶到我为一辈子当小学教师而自豪的斯霞,从学问的高度就是做人的高度的鲁洁到任何时候都可以是成长的开始的朱小蔓,从我是长大的儿童的李吉林到人生是花,语文是根的于永正,他们求学治学的过程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成名成家的人生轨迹却是殊途同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教育家精神之路》这本书里,我正在被八位教育家们深沉的爱与执着的精神震撼着,启迪着,浸润着。


花下听雨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看花,听雨,写文,写生活的花开花谢,写教育的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