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攻坚克难、投身科学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成果;他们关爱学生,热爱工作,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他们正当年华,蓄力勃发,是建大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建大青年学者,抬头望远,低头躬耕,推动科学进步,勤于教书育人。我们特别策划推出“青年学者风采”栏目,希望从文中窥见他们的智慧、信念与坚守。第五期推出外国语学院王姗姗副教授。
王姗姗
中共党员,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翻译档案馆访问学者
开设《建筑英语》《国际建筑工程与管理实务英语》《翻译批评与赏析》等课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山东省教改面上项目多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软科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济南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研究》《山东大学学报》等发表CSSC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高校通用教材2部,获省级以上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余次。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建筑文化与翻译教学与研究工作。
哲学课堂,学术交响
博士生涯的启航,对于王姗姗而言,不仅是其学术旅程的开始,也是家庭生活的全新挑战。直到今天她还清楚地记得博士开学的第一天,她将刚满三岁的女儿送到幼儿园,随后便踏上了“上午于建大授课,下午在山大听课”的博士求学征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条充满挑战的求学之路,她一走便是八年,直至博士毕业后的第三年,她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充满智慧的哲学课堂。
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她领略了苏格拉底“自知无知”的深刻哲理,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思想震撼,海德尔格笔下“人,诗意地栖居”的人生哲理。而伽达默尔“语言游戏”理论,更是成为她博士论文“翻译与游戏——伽达默尔诠释学视域下的翻译过程研究”的知识起点。八年的哲学课堂,犹如一扇为她敞开的智慧之窗,让她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会了严谨思考、求实创新,更让她从曾经的羞涩胆怯逐渐变得乐观坚强、豁达自信。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快乐的求学路,并不意味着科研道路的一帆风顺。博士毕业后,她遇到了科研发展的瓶颈期。哲学理论的晦涩与翻译经验的缺乏,让她在哲学和翻译的学科壁垒中陷入困境。屡遭挫折的项目申报和一封封拒稿邮件,让她一度对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怀疑。她开始不断问自己,坚持还是放弃。这一刻,她仿佛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面向“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时代的召唤,王姗姗结合自己教授的《建筑英语》《翻译批评与赏析》的课程,开始尝试“讲述中国建筑故事,传播中国建筑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转型工作。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她勇敢坚定地选择重新选题,再出发,最终确立了“中国建筑术语翻译与传播”研究方向。五年来,王姗姗的学术转型首战告捷,获批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国内翻译领域CSSCI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全国百佳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部,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大赛奖项20余项,指导硕士生、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4篇。
追求源于热爱,热爱成就追求。坚持学术研究的同时,她还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创新思维。她主讲的《建筑英语》和《翻译批评与赏析》课程,不仅深受学生喜爱,更在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建筑英语》课程荣获校级精品课程、山东省微课大赛二等奖及山东建筑大学思政示范课程、混合式一流课程等多项荣誉;《翻译批评与赏析》课程成功获批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时间酿酒,余味成花。回首十多年的艰辛历程,王姗姗遇到了很多帮助自己的领导和老师。比如,“建筑文化”选题的确立,离不开学院坚持将“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的方向引领,离不开学院多年坚持的“英语+建筑”发展理念的指导,离不开学院省级文科实验室——“国际建筑工程多模态大数据挖掘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同时,在艰难的学术转型过程中,王姗姗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知名翻译研究专家、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专家的无私帮助和殷切教导。此外,身边的家人、前辈、同事、朋友也都给予了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
如今,她也用实际行动延续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担任英语专业党支部书记期间,她时刻记住“要为教师服好务,要为学院谋发展”,为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如盐入水”,王姗姗将思政融入课堂,将“课程思政”作为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打造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格局,她主持的专业思政建设项目“基于理解当代中国三进工作的省级一流建设实践改革”获批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面上项目。在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英语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实现建院以来的历史性突破。“让英语更具专业范儿: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改革”获批山东建筑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她始终力求以制度建设引领专业发展,时刻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烟台基地搬迁工作中,作为支部书记的她第一个报名赴烟授课,带领支部党员率先垂范,保障了基地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参加工作十余载,在学校的悉心培养下,在学院领导老师的精心呵护下,王姗姗在教学、科研、社会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她知道,科学研究必然充满艰辛与挑战,但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干一行,钻一行”的科研追求,看到了“薪火相传,独当一面”的工作坚守,看到了“心怀感恩,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力量。
虽然辛苦忙碌,王姗姗一直相信,若灵魂炽热,人生滚烫,便也可一路追风赶月,看尽草木蔓发,春山烂漫。
山东建筑大学宣传部
作者:刘思航 杨卫强
编辑:徐继新 邓洪岳
责编:王建华
主编:张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