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摩亚讲台到脑科学前沿,张丽梅这样干

学术   2024-10-16 17:28   山东  


















他们攻坚克难、投身科学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成果;他们关爱学生,热爱工作,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他们正当年华,蓄力勃发,是建大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建大青年学者,抬头望远,低头躬耕,推动科学进步,勤于教书育人。我们特别策划推出“青年学者风采”栏目,希望从文中窥见他们的智慧、信念与坚守。第三期推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张丽梅教授

——开栏的话

张丽梅

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奥斯特大学博士生导师


2022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入职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曾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一年,在萨摩亚独立国担任教育部援外科学教师两年。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脑数据分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正在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企业横向课题1项。在IEEE Trans.NeuroImage、Pattern Recognition等领域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论文被引千余次。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首位获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Wiley威力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奖。





在教育的田野上播种希望,在科研的征途中勇攀高峰。张丽梅,一位在教育与科研领域均留下深刻足迹的学者,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不屈不挠、何为无私奉献。



01

支教之路:

架起“一带一路”的教育桥梁


提及在萨摩亚的支教经历,张丽梅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温情,她深情地表示:“那段生活虽充满艰苦,但所承载的意义却无比深远。”“主食是芋头和面包果,蔬菜匮乏,饮食习惯跟国内差异巨大。”“医疗落后,当地医院里能做得最复杂的手术也就是剖宫产,我们不敢生病。”“常年湿热,蚊虫肆虐,治安堪忧,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即使这样她仍然克服语言、生活和教学上的重重困难,连续两年承担着超当地老师两倍的工作量,即便在遭遇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也未曾退缩。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收到了中国驻萨摩亚大使馆的感谢信与央视的报道,更重要的是,她赢得了萨摩亚学生的深深爱戴,至今张丽梅与他们仍保持着联系,为他们提供学业上的帮助。

“从没后悔这个决定,生活上的困难不算困难,学生教不会才是困难。”张丽梅坚定地说,“看到萨摩亚的孩子们学会知识,看到他们精神上的成长,我觉得一切困难都不值一提。”正是这种精神的提升,让她在支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带一路教育交流的坚固桥梁,为巩固和拓展我国与南太平洋岛国之间的关系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


张丽梅接受央视《命运与共》专题节目采访

张丽梅支教上课场景


02

科研探索:

深耕人工智能与脑科学,

挑战未知领域


从数学到计算机,再到人工智能与脑科学,张丽梅的科研之路在挑战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变。她敏锐地捕捉到科技进步的脉搏,决心将所学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她带领“脑与类脑智能系统研究团队”,为多家医院提供磁共振影像数据预处理与分析服务,为脑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她正致力于脑功能数据分析的智能算法研究,目标是为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自闭症等神经或精神类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客观的生物标记。正是这种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让她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她以首位身份提出的GoLPP数据降维算法,被成功应用于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等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在其工作中对相关算法做出过正面评价。

“科研就是要不断尝试,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她坦言,“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每当挑战成功,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张丽梅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企业横向课题1项。当谈到如何提高基金命中率时,她说“写本子要提前布局,坐冷板凳,反复凝练科学问题,成功靠的是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张丽梅讲到她每天的科研常态,“读论文、查资料、参加学术会议……有时候白天想不明白的问题,晚上睡觉有了思路,马上记下来,第二天一早与团队再讨论。”这种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团队成员。


张丽梅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成果图


03

教育理念:

点燃学术热情,培养创新人才


张丽梅深知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她注重因地制宜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研究生一入学先进行一对一交流,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同时鼓励他们追求不同的梦想”。在她的指导下,许多学生的科研热情被点燃,有9名学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并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科研有挑战成功之后的成就感,而教学有传道授业的幸福感,两者相辅相成”。张丽梅给本科生上的课是《应用统计》和《人工智能专业介绍与概论》,她深刻意识到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因此,她在课堂上尤为注重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传授领域前沿知识,致力于让学生紧跟科学理论与技术应用的最新动态,旨在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使之在探索中收获成就感,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因传道授业而有了更多“获得感”,教学与科研在她身上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张丽梅指导学生


04

家庭支持:

携手并进,共筑梦想


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张丽梅并非孤军奋战。她的爱人乔立山教授不仅是她的生活伴侣,更是她的科研战友。两人共同经历了读博、支教、访学、科研方向选择等重大决策,相互支持,携手共进。他们的家庭获得“山东建筑大学五好家庭”殊荣,孩子也在这种氛围中学会了自强和奉献,受父母援外经历的影响,大女儿在高中就曾只身一人赴萨摩亚做志愿者。

乔立山教授深情地表示:“她总是满怀科研热情,常常是我前进的动力和鞭策者。”不仅如此,张丽梅还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心,使他们团队中的学生更愿意与其亲近。这对夫妇的紧密合作与相互成就,不仅滋养了他们温馨的小家,也引领着整个科研团队不断向前。


张丽梅家庭合影


05

未来展望:

继续攀登,无惧挑战


谈及未来,张丽梅充满了期待与信心。“在科研上,我还要继续攀登高峰,探索未知领域。”她说,“在教学上,我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助力。”她坚信,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挑战,就一定能在教育与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张丽梅说:“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领域我还有很多事想干,我想一直做下去,直到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和科研需要坚韧与热忱,需要点燃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张丽梅的事迹是许许多多建大青年学者的缩影。他们在追求真理与智慧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用知识的光芒照亮未来,用教育的热情点燃学生,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壮丽的教育科研画卷,为学校发展、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往期推荐


捧得“金言杯”

心理健康文化月抢先看!

做学生的“莉姐”,传递对艺术的挚爱

山东建筑大学宣传部

作者:孟广婷

编辑:杜亚琳

责编:王建华

主编:张之稳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山东建筑大学
厚德博学,筑基建业。这里是山东建筑大学官方认证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