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玉雕节,热度未减。有不少“评玉人”也慢慢发出了自己的见解,好的作品给予褒奖,对需要改进的作品提出意见。懂行的,获得了经验,不懂的也看了个热闹,至少对玉石的见解更深刻了。
玉雕玉雕,有玉有雕才完整。这个雕刻,不是简单的琢磨,而是用心去创造。不然真的就如很多人所说,它就是一块石头。毕竟玉雕师,是玉石的伯乐,能根据每块玉石的不同,设计出属于它的最佳方案。
古已有之,传承千年。也正因如此,玉雕才能代表中国文化,传承至今。又作为文化艺术载体,将我们的文化发扬。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田玉,开始关注我们传承下来的文化。也许是从某个文创了解,也许是通过身边的人亦或是网络,也许通过电视或书籍,但不管怎样,不可知否和田玉的热度越来越火。
那么有了市场需求,供给方一定乐开花。然而我听见了一个我非常不赞同的声音,那就是:产业升级,去玉雕化。如果说这句话,出自某个主播,或者某位明星,我丝毫不介意。但说这句话的人,他确确实实的能影响很多做玉的人。我提出了我的反驳意见,他只是笑笑。
所谓去玉雕化,并不是说对于原石完全跑不雕刻了。而是通过采购大量的廉价玉料,然后成批量的工业化生产,把它们制作成完全相同的手镯、吊坠、和工艺品,从雕刻到抛光,一切都由机器完成。而这些产品,将给到供应链,接着输送到各个直播平台、带货平台、以及代购平台。是的,这已经是现在进行时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平台所卖的玉石制品,其实都大同小异,毫无创新,其来源,就是如此。
是的,这样操作,利润可观,不仅单件产品的利润很高,关键是走量走得非常的大。不仅供应链可以赚到钱,带货平台的利润依然不低。然而买单的我们呢,买了一堆工业产品,还当成了宝贝存在家里,结果过两年看,该裂的裂该花的花,而网上又出现了更便宜的同款,这不是冤大头吗?
如果说产业升级,那就应该深耕细作。比如推出更多的专业技术培训、比如设置更多的专业技术考核、比如加大对市场的监察监管制度、比如鼓励大家创新……而不是,为填满自己的腰包,找到的借口。
人是跟风的,当大家看到领头羊挣到了钱以后,就很难在踏实工作了,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工业供应链”中的一员。这是可怕的。而有些坚守技艺的人,在资本的排挤下,也难崭露头角,渐渐的消失在尘埃之中,而玉雕这门手艺,又有谁来传承呢?这是致命的。(上面都是机雕的)
当我们在市场上,无法见到那些充满灵性的、因才而雕刻的作品;当我们无法触碰好玉料的时候;当我们无法再接触到能代表文化的作品的时候。玉石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很多看上去“美丽”的东西“并不长久”。这就不是产业升级了,而是一场类似劣币逐良的文化灾难。同样如果真的都“去玉雕化了”那么镇平20万从业人员,有90%将何去何从?
因此我们一线从业人员,真的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是赚热钱,一时爽,砸了招牌断了路好;还是脚踏实地,做精自己,让经验能力成为自己的背书和招牌,赚安心钱强。
其实有太多可以借鉴的故事了,瑞士的钟表品牌,没有在石英浪潮中坚持自己初心的,有几个尖挺的?别说品牌效应了,连研发都给毙掉。而坚持品质的品牌,哪个不是名利双收?
又例如珠宝设计制造,如果只是抄抄样子,又怎么能和精选精工的东西去竞争呢?不是一个量级,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眼光要长远。产业升级,是精益求精,工艺比拼,而非“去玉雕化”制造灾难。